观书一记

作者: Z一二三 | 来源:发表于2017-09-17 20:48 被阅读0次

    提笔犹豫了好久,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始终怕自己浅薄了它。

    书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大到它参与着上下五千年世上七十亿人口中的每一个人生。

    杨绛先生的父亲有一次问杨绛:“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她说:“不好过。”

    “一个星期不让你看书呢?”

    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

    父亲笑了,说:“我也这样。”

    对于一些人来说,书就是生活,像饭一样不可或缺,也像饭一样轻松平常。你说不出来今天这一顿补充的到底是维生素ABCD哪种营养,只是知道我饿,饭香。

    叔本华说:“坏书有如毒药,足以伤害心神。读书绝不滥读。”

    看到“坏书”两个字时,我的心头一悸。回想自己曾读过的脑海里的书籍,什么算是好书什么算是坏书?

    那些辞藻华丽侧重情感一大锅鸡汤却毫无内容的书,读过之后就像是吃了一包调味剂,丰富了口腔,或辛辣或甜腻,却毫无营养,积不成力量。

    而很多人却为坏书辩护,声称他们从中“受益匪浅”。正如铁皮鼓所说,其实他们真正捍卫的不是坏书,而是顽固的自我,惧怕遭遇挑战的自我,以及被流行意见铸就的终生不愿抛弃的偏见。

    一本好书,是一个新的世界。你能透过作者的眼睛去看去感受他所营造的世界,他的故事,他的悲喜。

    遇见好书时,不应是锦上添花取悦眼球的文字,而应是雪中送炭的“救助”。你所困惑的,你所缺少的,你所犹豫的,在遇见它之后,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做为智者的书,带来的除了视野的开阔,更多的应该是精神的冲击。进入作者的思想,按照他的思路想下去。仿佛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战战兢兢又新奇的走下去之后,发现到一个大世界。

    像“呀!这个事情原来还可以这样想啊”或是“这可真是个奇怪的人”或是其他,这些啊,都是“智者”送来的礼物。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看到这句话之前,我从没觉得自己那种浮光掠影的读法有什么不妥。

    朱光潜说,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我想我大概就是这许多的俗人中的一个。

    赧然。悔改。

    书读一遍是见不得其意的,入眼的只是皮毛,一些人物性格、情节脉络或者简单显露的笔底风格。

    拿我自己来说,也曾读过一些一提起名字就让人不住点头、连连称好的书,但若是隔了一段时间再问我“这本书哪里好?怎么好?说的是什么?”,就应答不上。书是好书没错,只是读者不是好读者。

    书是一个“硬骨头”,需要你肯花时间、肯下功夫、肯受孤独得来“啃”。若读十遍不会,则读二十遍;又不会,则读三十遍至五十遍,必有见到处。俗话里“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的,它必定也不会辜负你。即使是在现在这个可以不为语言负责的时代,我也从不敢估量书这种东西到底有多大价值,怎么回答都像是一种亵渎。我只是知道,从人类开始思考的那天起直到现在,所有的智慧都是通过它传承下来。这种说法或许仍然不够准确,但是却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曾经也追寻发问过读书的意义,但是后来慢慢觉得,能形容的出来的意义都不算是真正的意义。它融于血肉之中,带给每个人都不同。

    很久之前看到过这样一段话:“突然明白,阅读的意义,本来就没法一字一句都记住。但是我不能让我的语言苍白的只剩下‘233333’‘你这磨人的小妖精’这样的网络语。我想能说出温柔绵长的话来,有人生的体验,有生活的尝试,要记得‘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要记得‘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就像这样,存在于举手投足,一言一行,不经意却又自然的每一个瞬间。

    所以啊,当我们在一本好书的面前时,不要去做一个巨人,对着它刚愎自用、指手画脚。怀着谦卑的心捧起它,书中的千年岁月必是比你见多识广。

    也不要去做一个矮子,唯唯诺诺,驻足不前。管它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自有一步的欢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观书一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jmm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