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写作我好像没啥天赋,也没有什么技巧,写的文章偶尔能兴起点浪花,其他大多数反响平平——没啥人看。
从小到大,语文的作文让我头大,不止要有内容,还要达到字数,每次都是面对不同的主题都要搜肠刮肚,东拼西凑,经常能写到字数我就觉得很不容易,很满足了。同学老师的评价中我最害怕的是不知道你在写什么,或者文不对题,我都打哈哈的假装听不见和没看见,不是不想提高,而是找不到方法,而且我并不太喜欢语文,特别是阅读的题目让我晕头转向,甚至抗拒,一般都是能糊弄就糊弄过去,不行就真的没办法了。对于老师和同学对文章的鉴赏,我大部分是没有办法理解的,感受不到那些点。上高三时都是在全力应付考试,语文老师高考经验多,教给我们不同类型作文的基本框架,一般套进去基础分肯定是有的,但也会觉得少了些什么。我知道的。但没理会。
我很少主动看书,买了很多书,大多数是看了一点就放在那里。小时候对漫画书兴趣浓厚《名侦探柯南》,《蜡笔小新》《老夫子》等等,这些铁定看得废寝忘食,现在也依然是。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十万个为什么这类书我也会主动读完。直到上大概六年级,那时候国家推那种小学初中推荐的阅读书籍,文学作品,到我弟上初中的时候,那套书好像是必须买的。我当时自己去买了应该是人生第一本文学书《爱的教育》,我真的没想到这本书那么吸引我读下去,一封封信和回忆,不同人的故事汇集的感动,我一页页的翻看,晚饭都得我妈叫我去吃,我都拖着不太想去。那天好像也看得挺晚的,眼睛都有点花了。到初中时,“高尔基”三个字在语文书里频频出现,我从老师嘴里了解到这个人很了不起。之前读过《童年》(又是一本完整的书),他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故事很吸引我。一天在和同学聊到这个时,没想到他自己有第二部《在人间》,还有一本《我的母亲》,我后来跟他借了,不过好像没有很完整的看完。
最近几年看完的书是埃克哈特《当下的力量》,马克李维《偷影子的人》,这两本印象是看得爱不释手的。还有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本好像没看完,因为迫不及待的看了结局,沉重的看不太下去,还有最近的《一个人的朝圣》,这几本印象比较深。我发现让我看完的书真的要让我有共鸣才容易继续看下去,我有一个“洁癖”,不想为了读书而读书,因为大多时候是啃不动还消磨自己的热情。这可能也是我主动性差的原因,没有平衡好两者。
现在已经不用应试写作,也没有人逼我写,而我却在主动写,甚至还加入了写作群。因为希望写的从心,所以大多数也是自己的感悟。我也明白当时除了写作技巧外我觉得缺的那块是什么——没有自己的感悟和感受,大多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或说喜或说道理,真实的感受或少或被挤压掉,或者说不太重要。
“为赋新词强说愁。”前段时间借一首歌写了一些自己的感触,而到后面为了显现写作手法,用了最后一句歌词作为结束语。因为是首有些伤感孤寂的歌,群友还在评论中安慰鼓励我,而实际上我只是为了赋词写愁罢了,瞬间觉得自己没有表达好,还让朋友误解,感觉自己有点像个骗子。没用好这个技巧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