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时,我的心为之一颤。以前不愿意面对的感觉,被如此真切地提出来,内心瞬间的空白感,真的无法描述。——这就是翻开《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第一页时给我的感受。——血淋淋的真实,但是却让我警醒。
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细想下来,当我对着儿子大行“狮吼功”的时候,好像他其实并没有犯什么“不可原谅”的错误,无非是符合他成长年龄段的调皮和好动罢了。
而我在吼的是什么呢?
或许不是因为“我批评你都是为你好!”而是我的情绪,我的劳累,我的控制,我的自怜自艾,我的无力感……
在有了孩子以后,我常常会想到我小时候被与别人比较的经历,也会回想起被拎着扔出家门时的歇斯底里的哭喊和无助。
于是,我一次次告诉自己:我要按照更好地方式养育我的子女。——当然,我其实知道父母当时给我的一定也是他们最好的。但当我选择“自己的”方式时,就一定是“最好的”吗?我真的看到了自己,看到了孩子了吗?
朋友圈里,看到老师发了这样的一条状态:
人过了25岁,就该有足够的能力去主动抵御原生家庭或儿时经历对性格造成的影响了。
如果对自己没有尽到100%的努力,却把自己生活所有的悲惨,都赖在原生家庭的头上,注定一生都摆脱不了悲惨。
我认真地问我自己,我是否已经走出来了?
幸而看到这样的话:
所谓成长,就是满怀希望地行进。不管是你我,还是我们的配偶,甚至我们的父母,都正行进在路途中,还未到达终点,还未成为我们最终将要变成的模样。
与此同时,我们身处其中的现实仍然会激活过去的记忆,但我们可以超越童年的阴影。我们已经有能力做到孩子们盼望的事,那就是:长大成人,做一个成熟的家长。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第三章:有怎样的童年,就会成为怎样的父母
我自问:我做到了吗?当我回忆童年的时候,我活在过去;当我“狮吼”的时候,我站在“不接纳自己”的阴影里;当我想要控制的时候,我不曾预见未来的光明。
或许,我们育儿的路上,眼睛盯错了方向,我们更应该盯着的是自己更美好的成长,而不是去“掌控”孩子的未来——我们又怎么能够掌控孩子的未来呢?如果活在过去,那何不换个角度,让童年的彩虹映照现在呢?
是的,当遇见孩子的时候,我发现我们有了遇见更好自己的可能。
这种可能源自于接纳。
每种植物并不一定都能够开花,但并不影响它们可以打造一片花海;可以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草地;也可以是一株挺拔的树——甚至不那么挺拔也依然有自己的姿态。
我还记得我跟父母聊天说到爸爸小时候打我,妈妈后来告诉我,爸爸慨叹,除了打她,我就没别的好了吗?——我才警觉,回忆这东西也是极具欺骗性的,我在终于可以为自己说话的时候,忘记感谢爸爸带给我们的安全感,虽不善言语,却每次在我放假回家时提前几天为我晒好被褥的温情时刻。
由此我再次警觉,当我看向自己的孩子时,我是否看到的是他的全部?
我还认识另一位妈妈,她有两个十多岁的孩子。在我认识的人当中,这位妈妈是最会鼓励别人的。有一次,我更是当着两个孩子的面表扬了她,没想到她马上回答说:“其实不是的,你问问他们就知道了。我大概比较善于鼓励其他人,可是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恐怕就没那么好了。”说着她转过头问孩子:“是这样吧?”她女儿轻轻回答说:“嗯,你是经常跟我们说,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她妈妈听了转过身,带着遗憾的眼神地对我说:“听见了吧?”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第8章:永远不要贬低你的孩子
想来,我就是这样的妈妈,我会跟儿子说“我跟你这么大的时候……”,我注意不拿他和同学比较,但是我把自己的童年和他比较,这是不是又是一种无形的贬低呢?我又是否把“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换做没有看到真实的他时,对他无形的压力呢?
而我有没有发现哪些,其实是他非常出色而于我的童年则是无法完成的任务呢?——他就是他自己啊!独一无二的自己!
感谢这场与孩子的相遇,让我完成一步步的成长,在这条路上,不仅仅是对他,更是对我自己,要记得:
真正的鼓励不是一种需要掌握的技能,而是一种展露在外的修养,只有那些对孩子保持足够的敏感和爱的人才能拥有。
文/晨光微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