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些故事

一些故事

作者: GeorgeSayn | 来源:发表于2018-10-10 13:03 被阅读0次

    把幸福带给身边人的向日葵

    可能每个认识了杨阿姨的人,都会被她满满的正能量有点震撼到,然后觉得认识这样的人自己也很幸运。她的志愿者反馈表里,服务对象们真情流露出的斑斑字迹一开始就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杨阿姨在整个志愿者工作中表现出的充沛精力,是我们一般二三十的年轻人都难以企及的。杨阿姨60岁时刚刚从职业女性退休转型成一名志愿者,她说,并不是所有服务对象都从一开始就接受自己的,起初她也有被排斥和质疑的经历。

    “服务对象们最需要的就是帮自己做实事,解决实际问题,但我们开展志愿者工作还是要从笑脸相迎和一次次握手拥抱开始,虽然面对的很多是失能失智老人和他们的家属,但渐渐地你会发现,友好的细节在任何工作里都是不可或缺且多多益善的。”

    经过每周一次不厌其烦的尝试和越来越频繁的探望走访,杨阿姨慢慢用行动把志愿服务落到了实处,时间一久,服务对象不仅完完全全信任她,更反过来关心起她作为志愿者的生活起居。双方都被彼此感动的同时,服务效果变得更加深入,杨阿姨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个人价值。她说,服务对象喜欢她。我说,那是因为您是位非常讨人喜欢的阿姨。

    是啊,杨阿姨长着一张娃娃脸,朋友们爱亲切得叫她洋娃娃。容易讨人喜欢的人总在与人相处上显得游刃有余,杨阿姨就是这样,不仅在服务对象面前,性格外向的她在志愿者圈子里也充分发挥着自己的特长优势。每次志愿者活动她几乎都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忙里忙外格外辛苦。一向认真负责的她不仅全身心投入帮助自己的服务对象,还是志愿者群体里的热心肠骨干。

    我问她,您有烦恼吗? 她说,没有,我总是想得很开,人生短暂,开开心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是挺好嘛? 干嘛要有烦恼呢? 烦恼也是过,开心也是过,还不如开开心心过。所以大家还叫我开心果。无论什么聚会都会叫上我,因为我去了就会变热络,而且我喜欢为大家服务,帮大家做事,特别在朋友群体里,有些事总是要有人做的。

    或许就是因为到处行善,杨阿姨说自己这些年的肤质变得越来越透亮,身子骨也越来越健朗了。我说这是相由心生吧,她说,大概和家人格外支持她做志愿者工作也有关系吧,家人的百分百支持给了她十足的动力,让她感觉不到任何额外的压力。在循序交流中我还发现,杨阿姨实际是个名不见经传,十分有见识的阿姨。她的家庭被评过静安区最美家庭,她唱歌跳舞厨艺手工样样精通,能一口气烧三大桌菜品,还经常有机会上电视。精力充沛的她曾为了服务对象自学越剧,如今唱得有模有样。杨阿姨真心是个能干的多面手。

    当然归根结底,杨阿姨的退休生活是以志愿者工作为中心的。她会见缝插针按要求,不打丝毫折扣得,每周拜访服务对象,并成为他们及其家属的朋友。尤其作为相对闭塞的失能家庭与社会联系的窗口,杨阿姨不停搜集着各种对相关老人们有用的消息,积累总结出了一套套经验技巧。行善之心终有回报,杨阿姨说,别看失能老人有些甚至是失智的,你一直去经常去,日积月累,每次最后都问问他们,认识我吗? 时间久了,你依然能等到他们用力点头的那一刻。

    擅长与人交流在如今社会俨然成了一项技能优势。杨阿姨凭着一腔热诚,不仅为服务对象排忧解难,甚至成为了他们精神上的情绪良药。进门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聊得大家眉开眼笑,烦恼不见了,像被心灵疗愈了一番。另外平日里给服务对象家属们为老人们的事操心出主意甚至跑跑腿,她都乐此不疲。杨阿姨有时甚至成了子女和老人沟通的桥梁,没有安全感的老人们说,宁愿更相信她,更爱听她的话。有服务对象子女这样跟杨阿姨说,您多来来吧,爸妈就相信你,爱听您说的。我们跟他们说话,他们笑都不笑理都不理,他们都把你广告给其他老人了。

    杨阿姨说,每当听到这种肯定,她心里就会乐开花。

    要树立良好的口碑,还得有属于个人的招牌,杨阿姨的招牌就是从不拿别人给的任何东西,无论喝水点心都是自理。这种不贪小便宜的做事准则,更加赢得了服务对象及其家属的信任。另外只要碰上自己服务的老人住院,杨阿姨会自备点心多次前去慰问。有些老人不幸病逝,她会自发备上礼金参加追悼会,送老人最后一程。

    任何人决定做一件事都有属于她自己的首要原因。我问杨阿姨,那您人生经历里见过的好人都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从小到大总能碰上不少好人,我也是从小被周围人照顾着成长起来的,小时候只要跟着父母,无论搬到哪里,几乎都能幸运得得到身边人的优待。我的童年就是一直生活在被呵护中的。” 杨阿姨儿时经常有机会和各种老人相处,她从不觉得他们很老,更像自己的哥哥姐姐般亲切,无论童年生活有了什么困难或寂寞,老人们总会像天使般出现在她儿时的小小世界里。或许就是因为从小像洋娃娃般生活在一群老人中间,如今做起志愿者的她从不会嫌弃老人们的任何,甚至能非常轻松得把服务对象看成自己的父母般对待。

    采访最后,杨阿姨谈了谈自己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展望。她说国外有一点做得比较好,他们会将志愿者做公益的时间里程记录累积在档案里,等志愿者老了,就可以凭借年轻时做过的公益里程在社会公益体系里获取同等的免费的为老服务。这样也可以缓解年轻子女不少压力。

    我想,绝对的正能量可能是杨阿姨活得一点不疲惫的诀窍之一吧。如她自己所说,碰到不开心的事情不要去想,每天就都能过得很满足了。采访结束后好几个小时,我还沉浸在满满的被感染到的快乐里。

    无疑,杨阿姨是个幸福的人生赢家,儿时成长环境优越,壮年时夫妻恩爱美满,老年生活健康丰富,子女小有成绩一切顺利。可谓事事如意。她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打发退休时光的方式,有的人搓麻将,有的人逛超市,有的人逛商店,我的就是做公益。我突然感觉这是个多么接地气又高大上的打发时光的方式啊。杨阿姨就是选择了用做志愿者这种方式打发退休时光,顺便把自己的幸福感,正能量,开心快乐,没有烦恼,充满自信的价值观不计回报得传递给了身边每个和她接触的人,如向日葵一般给周围人力量和希望,也温暖了自己。

    自己幸福终究只属于自己,像杨阿姨这样善于把幸福感传递给社会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幸福。

    低调谦逊充满智慧的兰花

    和倪阿姨稍有接触时,觉得她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说话风趣幽默,偶尔喜欢开点诙谐的小玩笑,也是一位开朗的志愿者。她笑称自己脑子动得多,担心脑细胞死得快怕以后老年痴呆,采访一开始就把我逗得乐翻了。

    倪阿姨做志愿者快十几年了,大大小小相关荣誉拿了很多。采访前,我始终想知道她为什么这么厉害,这么有气场能独揽这么多奖,这么得民心。

    首先,倪阿姨是个做事特别爱动脑的人。她有过十几年礼仪接待经验,年轻工作时就有本事一回生两回熟得和跟自己发生过正面冲突的人成为朋友。刚接触志愿者工作时,她和家人的压力都很大,但没几日尝试下来,倪阿姨凭借自身高情商的处事能力,懂说话会做事又考虑巨细周到的性格,很快掌握了节奏窍门,顺利走马上任。

    刚上任时,新人总需要面对社区偶尔的家长里短说三道四,倪阿姨的态度也格外另类。她会先一笑了之,然后迎着困难上,对伤害自己的人表现出格外的热情。于是时间一久,搬弄是非的声音悄然淡去了。倪阿姨用各种为人处世的技巧处理各种矛盾,成了社区里化解人际关系难题的能手。

    随着对志愿者工作的慢慢适应,倪阿姨与服务对象及其子女间的关系越发热络。年轻时的她十分清高冷漠,贪玩无知。父母离自己家只有几站路远,因为要打麻将,她周末几乎从不愿去父母家探望,无奈母亲只能经常坐电车来找她。话语中,倪阿姨对自己已过世的父母非常歉疚,她说自己年轻时这方面特别不懂事,后来每每在电视上看到有人唱“常回家看看”,都会泪流满面。所以自从参加了志愿者工作后,倪阿姨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劝诫与她过去情况类似的服务对象子女:老人活着的时候多付出一些,尤其多些精神层面的照料,万一什么时候老人走了,就不会像她这般后悔不已。听着听着,我感觉这番肺腑之言映照出了这位志愿者的赤诚之心。

    如今的倪阿姨,丈夫夸她如一块百搭胶布一般,从社区这头走到那头,一路上能和遇见的每个人打招呼甚至聊上一会儿,变得特别有亲和力,容易接近。交流时变得融洽健谈有耐心,人缘好得到处是朋友。这一切都是当志愿者得来的进步收获。当然对她自己来说,做志愿者后最不易的改变就是把曾经嗜好的麻将给戒了,着实是个惊喜。

    倪阿姨说,无论什么工作都要做到位,做到点子上。她曾经自发为服务的困难户奔走,向政府申请额外的补助津贴,服务对象家属为此对她很是感谢。她说自己最喜欢听别人对她说谢谢,因为那一刻能被对方的感恩感动。外界的信任推动着她向前走,每当感觉自己的付出有回报时,又能被外界的真挚祝福感动,让她始终记着别人的好,更认定了志愿者事业是她想做的,应该能做得更好。

    其实倪阿姨志愿者工作的真正亮点是她没表达出来的部分,即完善的工作细节和圆满的行动成效。几乎只要有倪阿姨参与的活动,其中的细节和最后的效果总是令人放心。她不太夸赞自己,始终记得把荣誉留给大家,但点点滴滴每件小事到了她手里,都能被处理得妥妥当当。街道无记名投票选举时,她票票当选。倪阿姨有时会跟领导们打趣地说:领导,工作压力太大了,换别人做吧。领导这时就半开玩笑地回应:选票情况你也看到了,做不做你自己决定吧。

    倪阿姨说,每当看到令人欣慰的反馈,她就能振奋起精神,希望继续无偿得为大家服务。倪阿姨特别在乎自己不能辜负别人对她的信任。“因为领导一开始就肯定了我,让我感觉自己备受重视,才有了信心。他们这么相信我,我一定要负责任得把志愿者工作做好。人在做,天在看,做好事是不需要多说的,重要时刻老天会保佑自己的。不用害怕吃亏,吃亏到最后自然会变成福气,因为最后总会有人发现你的好。我就是最好的例子。”

    你们说,倪阿姨像不像一支低调谦逊充满智慧的兰花呢?

    坚韧自强淡泊名利的梅花

    志愿者团体里,袁阿姨是最被大家伙佩服的代表。为什么呢? 有人说,因为她是残疾人里的少数,自己生活并不便利却仍然坚持去帮助更失能的残疾老人。这社会残疾人很多,像袁阿姨这样如此热心公益事业,真正无私,完全不为名不为利得奉献社会,即使在我们健全人堆里,都是不多见的。袁阿姨为人绝对低调,总是不希望自己成为特例,即使在旁人看来她的志愿决定很是特别。所以当初收到采访邀请时,她百般拒绝,不希望因为自己是残疾人受到特殊照顾和看待。

    但我并不完全赞成文章开头说的让人敬佩的原因,总觉得应该有更深的理由。

    袁阿姨有过很多年助残的工作经验和群众基础,她觉得自己只要还能走动,还有灵活的思维,就可以坚持为社会公益事业添砖加瓦。虽然身为志愿者在服务对象那儿做不了很多,除了精神抚慰和心理疏导,就是根据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向失能家属进行指导宣传,给服务对象及其家属出主意。袁阿姨的家人也十分配合支持她这个退休后的选择,碰上有物资需要上门,子女会帮忙搬运送达。空暇时间也操持几乎所有家务,整个叙述过程感觉不到任何和我们普通家庭不一样的地方。

    袁阿姨告诉我,若不是自己的身体原因,她会是个自我要求极高的人。谁都得面对现实,很多事对她来说只是心有余力不足了。采访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感觉到袁阿姨的自我似乎向我敞开了大门。我看到了一个自尊自爱的自我,并为这种个人特质,找到了一个更好的让人敬佩的理由。

    她是最贴近失能老人内心的那种志愿者,向我介绍失能老人时,她是最设身处地站到失能老人角度,表达他们心情和诉求的志愿者。所以我们很快聊到了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聊到了生命的尊严,聊到了思维对于生命的价值,聊到了生不如死,还有器官捐献。

    这里省略表述袁阿姨对安乐死的看法。但和她接触不到一个小时,她的深刻就让我思考起了生命。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究竟属于谁呢? 是我们自己吗? 袁阿姨的看法显而易见,我们的生命属于我们自己,活得好不好只有我们自己能负责,需要负责。所以她为此不懈奋斗,和不够方便的生活抗争到如今。当她作为志愿者蹒跚着走向失能老人的时候,她的眼里不只有同情。她几乎完全不在乎自己的名利,但她尊重每个失能老人作为一个生命体的自我价值。她呼吁未来的社会能更关注失能老人切实的护理需求。

    生活要有质量,生命要有尊严。我想这是袁阿姨虽残但坚持做公益的原因,也是格外受众人尊敬的原因,用坚韧自强淡泊名利的梅花来比喻她,再合适不过了。

    积极创造包容大度的石竹花

    秦阿姨当初受邀来做志愿者的时候,还不知做志愿者意味着什么。负责人跟她解释说,就是慰老服务,帮老人做事。“那没问题的。”她一口答应了下来。

    秦阿姨工作勤快,不怕辛苦,仔细认真,这些优点自不必多说。她的年代出了很多第一批现代职业女性,刻苦勤奋负责是她们其中绝大多数共同的特质。

    比如一位服务对象因为被反锁在家,一早5点多急电秦阿姨,秦阿姨赶紧跑去她家帮忙开门。事后对方感叹真是远亲不如近邻,日渐越来越信任这位志愿者,秦阿姨也隔三岔五去她家拜访,两人交流甚欢,还结下了友谊。

    再比如作为热线客服,秦阿姨每天除老年食堂里外上下的照料外,还要接上几十通订餐老人或其家属的来电。一位七十多岁行动不便的订餐老人来电哭诉,说子女对自己不管不顾,但她最近很想吃豇豆和咸菜毛豆。秦阿姨耐心安慰逗老人开心,然后把要求转告给了食堂。没几日工夫的一个下午,老人又回电给了秦阿姨:“阿姨,谢谢侬,你真好,跟你说了之后没几天,两个要求你们食堂全都满足我了。谢谢你们哦。”因为老年食堂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秦阿姨还特别关照每个送餐员定下规矩,只要送餐时发现之前连续两日的订餐还没被老人拿进屋,当天一定向她及时汇报。秦阿姨曾多次给没及时拿餐的老人所属的居委或家属致电询问,多亏她的提醒,有些老人及时获得了救助,有些已不幸在家离世的孤老也被及时发现了。

    我采访后的第一个念头,不知她自己有没有察觉,这是个很有创业心态的人。秦阿姨说,做志愿者照顾老人和在家过日子做家务没什么区别。我们经常为了家里能干净整洁从早忙到晚,其实服务社区和操持家务的感觉是一样的,有各式各样问题很正常,尤其当服务对象是老人时,志愿者要尽可能体谅和理解。每个人对自己的家有什么要求,做志愿者服务社区的时候就可以对自己提出什么要求。

    我想这种态度能很清楚的解释为什么秦阿姨拿了连续4年的先进了。

    听说周围同事也喜欢和秦阿姨合作。她谦虚地解释说,工作就是做事,没什么需要挑挑拣拣的,来了就做事,不舒服就休息会儿。处理工作上的事也好,做志愿者也罢,和对待自己家的事,感觉是一样的。我做就我做,我去就我去,这样的人别人自然最愿意和你合作。不要斤斤计较,做人做事都要清清爽爽。秦阿姨也希望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公益团队,还希望现有团队更加齐心协力。“工作不能有无所谓的态度,只有设身处地把单位看成自己的家,才可能事无巨细得把任务都完成好。”这些不是创业者的基本素养是什么呢?

    与时俱进开放坚毅的风雨花

    采访蔡阿姨时,同事小朱加入了我们的行列。所以最后一篇我想用记录三人访谈的形式来表现蔡阿姨这朵风雨花的人生追求。

    我:蔡阿姨是什么时候开始决定要做志愿者的?

    蔡:我有17年在日本生活的经历,期间体验到了日本的志愿者服务,感受到了志愿者文化的力量,回国之前就打算好,如果国内也有类似志愿者的活动组织,我就要参加。日本有很多专门为外国人服务的老年志愿者和有专职工作的中青年志愿者,外国人去了日本会碰到各式各样生活上的困难例如语言障碍等,日本全国各地有各式各样种类繁多的志愿者团队,为外国人免费上课介绍日本相关,类似资源整合一样,我体验的就是这类志愿者服务。我觉得每个人都有需要外界帮助的时候,我在那时想好了有机会一定要参与到志愿者文化中去。

    我:在日本您知晓过哪些类型的志愿者?

    蔡:例如陪同有语言障碍的外国人就医看病的志愿者,还有外国小孩来日本就学,学校会请通晓外国小孩的母语的本地志愿者陪读半年来帮他们过语言关等等。

    我:那这样外国人就会感觉很安全了吧?因为碰到任何苦难都能找到提供相应服务的志愿者,志愿者文化已经完全深嵌在社会的运作中了。

    蔡:是的。而且志愿者都是于自愿的行为,志愿者尽可能多,那么提供服务的人就大大多过了需要被服务的人。

    我:蔡阿姨如今做了三年志愿者,开心吗?

    蔡:我很开心。服务对象把我视作家人,盼望我去。老人们感觉有人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烦恼。我们彼此都很真诚,对彼此也都渐渐有了感情寄托。有一次一位服务对象,是个百岁老人,家属没空给又聋又瞎的她做饭,我拿了自家的饭菜上门,老人吃的很满意。事后跟家人说,虽然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但很喜欢那天的饭菜。还有服务对象会和我交流电视上看到的实事新闻,他们觉得有人在和他们交流,接触到了社会。虽然我的确帮服务对象做了不少事情,但从服务对象的家庭同样收获了很多。长寿老人的家庭总是很和谐的,他们的家庭文化给我了不少教育和启发。我能看到夫妻间如何照顾自己的爱人,相濡以沫那么多年不离不弃,他们用事实给了我回报。

    我:您是如何看待志愿者这个工作的?

    蔡:每个人都会有困难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我现在身体不错,为什么不先去付出些呢。志愿者文化就是社会协调互相帮助的过程。我是这么认为的。做任何事,付出的同时一定会有收获,我的收获就是看到一个个其乐融融的家和服务对象的一张张笑脸。

    我:我是带着一种疑问来采访的,就是为什么这些来做志愿者的五六十岁的阿姨爷叔们这么有正能量,是什么促使他们退休之后选择志愿者这个身份来发挥余热为社会做贡献的。我曾经一度以为正能量是年轻人的专用名词,但经过五朵金花的采访,我发现你们这些阿姨一个个都比年轻人更有正能量。年轻人更多的是愤怒,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了更笃定的正能量。所以我想问问蔡阿姨,你是怎么看待如今社会的公平正义的?因为我认为这和正能量的产生是息息相关的。

    蔡:我认为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如果摆正心态看待一件事,或许能理解,很多表面上的不公平实际是某种意义上的公平。有些人一辈子都在向上爬,有些人一辈子都浑浑噩噩。虽然向上爬的人里产生了诸多负面问题,但每个努力过的人都是需要回报的。如果一辈子不求上进的人认为别人的努力成果有了价值就是对自己的不公平,那这本身也是不公平的。曾经那个时代的这批人经历了那么多人生历练,其中有很多的老一辈认为,如果对社会叫100声不满意,对社会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但如果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填平一个个空缺,哪怕是一颗小石一粒沙子,也算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因为做了一块奠基石。很多老人虽然已经不再年轻,但努力的心还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心还在。

    我:我发现这个社会有一部分老年人对社会特别充满希望,比年轻人更相信社会。

    蔡:如果社会中的人们没有互相的信任,就不会有正能量。如果不论经历什么都还是能对社会充满希望,人才能阳光。比如现在看到有老人摔倒了,你伸手还是不伸手?

    卉: 这还和老一辈年轻时受的教育有关,他们受的教育强调的是见义勇为无私奉献;而如今年轻人受的教育着重的是保护自己。

    蔡:当然社会上发生过一些案件,当时的社会舆论导向没有很明确,不知应该是保护弱者还是保护提供帮助的人,致使提供帮助的人受到了委屈和侵害,有些事件的确对想做好事的人有了一种否定。还有现在手机里很多负能量的东西。老年人或者所有人都有一个特点,知道自己上当之后,就会自我保护。社会上有很多假照片假视频,你们年轻人能看懂里面的真假,但老年人却看不明白,他们其中很大一批看了这些信息后,再联想到自己受过的欺骗,于是越发心灰意冷,觉得社会格外灰暗。现在有相当多的老人都沉浸在这种被刻意笼罩的未必真实的灰暗里,因为他们在网上看到了太多让他们不能理解而心碎的东西。为什么现在什么都需要证明? 连做好事都需要旁人证明? 越来越多人如果没有证明就不敢做好事? 为什么? 他们想不明白了。曾经主流的正能量价值观还是很重要的。还有就是,现在年轻人压力很大,工作节奏很紧张,大多没时间陪伴父母。于是这些老年父母很寂寞,很希望有人陪伴。当自己的年轻子女没空时,那些叫着“阿姨长阿姨短”的陌生年轻人就钻了空子,今天关心你明天也来关心你,老年人不知不觉就上当了,还不觉得自己被骗,他们会说“我应该帮帮这些小青年,如果我不帮他们,他们这个月工资都拿不到了,他们对我那么好,每天都来陪我,比我子女还要好呢。”这种想法导致了有些老年人不断被骗,同样是这些老人,他们实际渴望也需要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交圈。

    卉:有些老年人宁愿花上自己所有积蓄去买保健品,也不愿相信自己子女的劝导。

    我:所以归根到底,这些老年人还是希望能尽可能多和年轻人交流接触。

    蔡: 是的,但他们又难以理解现在年轻人所处的社会。过去的想法和如今的观念产生了冲突,让他们十分困惑。有些老年人不能理解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需要加班?为什么现在拿着手机也算工作? 什么时候沟通也被视为一种工作了? 有些老人甚至觉得很多年轻人的工作就是在浪费时间。

    我: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必定生发出越来越多的组合和模式。这些老年人来不及体会发展过程,所以他们不理解不明白如今一切的结果是怎么来的。

    蔡: 我们现在网络上传播的很多心灵鸡汤,对思维比较健全的老年人来说,还是有一定抚慰和指导作用的。他们一边看,一边在努力适应这个社会。那些拼命买保健品的老年人有一部分的初衷也是希望自己能健健康康,不给子女添麻烦。还有很多老年人根本不会用手机,还有更多的老人排斥使用手机。这些年来越来越浓厚的社会公益志愿者氛围,尤其是为老服务,让享受到服务的老年人感觉自己没有被社会彻底遗忘。

    我:手机或者银行卡照道理应该是一个选项,他们有权利不选的。

    卉:但现在变强迫性的了。

    蔡: 以前社会发展很慢,年轻时学到的东西可以用一辈子。可现在的社会,一个月不学习就要被社会淘汰了。但很多老年人还是想用很久以前学的那套东西套到如今的社会,一旦套不上就感觉自己被社会抛弃了,他们不愿学习,但又很怕自己被社会边缘化。

    我:他们不愿学,会不会是因为不愿面对跟不上时代的现实?

    蔡:有可能的。所以这类老人也很需要真正的关爱服务,让他们感觉自己没有被社会边缘化。他们身体可以很健康,但内心没有跟上也不愿跟上社会的步伐,他们觉得如今的社会已经和自己无关了。他们的身体来到了现在,思想却停留在了上个世纪。年轻时的学习和积累的经验对他们来说既是帮助,也不能不说是种伤害,过去的观念导致他们越来越没法适应新社会,不学新的东西就容易被社会边缘化。还有人老导致的大脑萎缩,考虑问题越来越单一,变得只能站到自己角度看世界,于是就更被边缘化了。

    我:看来未必是他们的错啊。

    卉: 是的,近20年社会发展太快了,跟不上是正常的,为什么一定要会呢? 是发展太快的时候把一拨人遗忘了抛弃了,让一个80岁的老年人每天学很多新东西,这点连年轻人都做不好,岂不是开玩笑嘛!所以只有通过社会服务来帮助实现这些不可能。

    我: 所以为老服务的志愿者大多是五六十岁的退休人员,他们更容易和老人沟通,能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蔡:但要找到好方法,让有些老人学习接受新事物是非常困难的,难度是很高的。有些老人即使知道自己不学就容易被边缘化,也愿意放弃,这时候志愿者就真的很郁闷。很多被边缘化的老人只有基本的生存能力,生活质量已经很低了,再高级的手机对很多老年人来说都只是电话,所以有些公益组织推出了免费的手机课,为老年人专门讲授如何使用手机,怎么支付,如何拍照,如何换一种方式交流,怎么打字。很多老年人实际都很需要上这些课,他们其实什么都还不会。

    卉:还有很多老人是电话都不会打的,甚至如今的电视机怎么开,有些老人宁愿用最早的有线电视,因为摁一个按钮就能看到内容。

    我: 看来如今很多产品设计在无意间把老人边缘化,虽然宣传经常会说老少皆宜,但绝大多数老人是用不来的,很多跟上时代步伐的产品都没把老人考虑进去。

    蔡:就比如老年手机,多数老人还是不会用的。只是把字放大了一点,键大了一点,功能少一点,操作简单了一点。

    我:是不是即使是老人产品,也并没站在老人角度设计,只是站到了年轻人角度猜想老人大概需要什么?

    蔡:当然还因为很多传统思想依然禁锢着老年人的步伐,觉得老早学的东西能用一辈子,他们中间没有积极的学习氛围。

    卉:而且老年人都很节省,凡是要花钱的学习他们中很多都不愿尝试。

    我:所以尤其需要免费公益性质的为老服务帮助。

    蔡:是的。 还比如节省的思想让有些老年人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了固话还要有手机,手机还要每月交话费。

    我:同一时代的老年人,有些老人非常因循守旧,有些老人就十分开放进取。比如在蔡阿姨身上,我看到了和另外四朵金花同样的正能量,退休生活充实,闲不下来,在忙碌中拼命感受人生的价值;你们都格外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正能量比时下年轻人还出人意料得多。

    蔡:举个例子,在日本的时候,就算路上没车也没人会乱穿马路,这似乎是出自他们骨子里的自觉。回上海后,就一直看到乱穿马路,然后我就会等在路边,的确会有人认为你呆站着怎么那么傻,但是我想,有人认为你傻就说明有人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虽然他们乱穿马路,但至少他们脑子里转过,为什么有人要这么傻。当我们在马路边,看到十几个傻子,可能会有更多脑子去想为什么要那么傻这个问题,或许傻得有点道理呢。一个人是傻,十个人也是傻,那一百个人傻,一千个人傻,一万个人傻呢? 是不是就未必是傻了呢? 说不定那些认为你傻的人,转过一个路口,他们会成为下一个傻子。所以即使等红灯可能被人认为很傻,我还是会站着。至少我在用自己小小一份力量在影响社会。或许有人会笑,有人会认为你傻,但有人思考过了,你的力量就尽到了。可能这社会每个人都做些傻事,正能量会越来越多的。如今的社会需要傻子。

    我:恩,我们的社会发展这么快,可能就是因为人太聪明了,聪明过度了。可能很多老年人未必是傻,只是因为如今的人实在太聪明了,跑得太快了,所以他们显得很傻了。让社会节奏变慢,让老年人能和现在的社会衔接起来的办法,或许就是等聪明人自己变傻,比如等红绿灯的时候,即使会有人认为你很傻,还是傻傻站那儿。如果社会很多聪明人都学着变傻,或许很多问题也有了出路。

    蔡:社会的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就是需要人们傻傻得来遵守的。喜欢钻空子是一种传统,这是我们这里的文化现象。不像外国人傻傻的喜欢讲规矩,只肯按规矩做事,我们经常会说他们不变通。外国人觉得不可以就是不可以,比如厕所,男人专用就是男人专用,女人排长队就是排长队,国外人不会为了速度快就串起来用。而我们奉行的一直是动脑变通。但如今发展速度太快了,社会是真的需要很多傻子。俗话说的好,培养一个绅士需要三代和与其相称的社会氛围。

    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我:就像之前说到的,你们之所以这么正能量,可能还和儿时受的教育有关。虽然经历过诸多的社会动荡和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几十年,可能就是因为儿时接受的主流价值观影响,让你们其中的一批老年人能够与时俱进,即使退休了依然想到要出来发挥正能量的余热。

    蔡:是的,讲奉献,讲付出。人生没有白走的一步,任何经历都可以变成一种恩赐,拼搏奔波也是成长的机会。失去很多的同时,也能得到很多,我相信老天爷对人是公平的,所以才容易有正能量。这是一个人信奉的价值观决定好的。

    我:从你这里我能更清楚得看到一种人生观,沧桑没有让你怨天尤人,而是让你变得更加坚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些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kep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