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二章了解孩子

第二章了解孩子

作者: 艾莎魔童 | 来源:发表于2020-03-03 00:59 被阅读0次

    如果我们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向,必须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否则我们难以改变他们的行为

    六岁的波比坐在桌子前面用蜡笔涂色,妈妈在旁边计划一周的食谱。波比开始用一只脚踢地板,别踢了,波比!妈妈生气的说,波比耸耸肩,停了下来,没一会儿,波比开始用两只脚踢起来。波比,我说了,不要再制造噪音!妈妈又呵斥了波比,他又安静的一会儿,但没两分钟,他又开始踢地板,妈妈一下子把笔摔到桌子上,打了波比一巴掌,大声吼到:我说不要再踢了!你为什么总干让我生气的事呢?你为什么不能安安静静的坐着呢?


    波比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停的踢地板,他根本无法回答妈妈的问题。然而,这个行为背后一定有原因,而且一定有解决的方法,能够让妈妈和波比之间不发生战争,不制造让两人都不舒服的紧张。

    然而,想知道怎样激励孩子有效的合作,我们需要学习一些心理学技巧。

    如我们所知,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是朝着某个目标前进的,有时候,我们清楚自己的行为动机,有时候不清楚,每个人都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这样做?‘’这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动机很迷惑,而我们知道,自己的行为有动机,只是往往对这个动机没有主动意识,孩子也一样,如果我们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向,必须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否则我们几乎难以改变他们的行为,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孩子某个行为产生的结果,发现这个行为背后的动机,再看上面的例子,妈妈很生气,而波比没有意识到会让妈妈生气,波比有一个背后的动机理由,妈妈对波比吼叫和打他,能让波比感到成功,因为那一刻他得到了妈妈完全的关注,他怎么会停止呢?当然不会!你看看这个结果多棒!他能用这样的方法让妈妈为自己忙碌,。这就是发现波比行为背后动机的线索,波比并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动机,但他的行为无意识地被这样的动机驱使,一天不下百次,而妈妈的反应恰好符合波比的需要,反过来强化了这个隐藏的目的,如果波比知道他的行为不会得到预期的结果——踢地板不会让妈妈生气——还会继续做同样的事吗?他早就放弃了。另一方面,如果波比安静的好好玩,那时候能得到妈妈亲切的微笑,满意的拥抱和赞美的言辞,那他也不会用捣蛋的行为去得到妈妈的关注,妈妈的生气让波比感到满意,妈妈通过打他一巴掌,让他停下来,显示了妈妈的挫败,她只会刺激波比惹她更生气,让他她更挫败。波比的脚表达出了他的心声:‘’看我!和我讲话!‘’不要只顾埋头在你的笔记本上,如果妈妈能看到这一点,就能了解波比的动机。他通过得到妈妈的过分关注来获得归属感。如果妈妈能够了解这一点,就能较好的处理这件事情,不断责备波比是个大错,这样波比只会不断的惹妈妈生气,我们会在后面讨论更多的方法,将发现有许多方法可以让妈妈拒绝波比的过分要求,改善波比的行为。


    孩子对归属感有强烈的需求


    既然孩子是社会的产物,他最强烈的心理动机就是希望有归属感。孩子是否有安全感基于他有没有归属感,这是他的基本需求,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定位,从婴儿期开始,他就忙着用各种方法确定他是家里的一份子,通过观察和一次次行为的成功,他能够确定——不是通过言语的方式,但是很明确——哦!这样能让我有归属感,这样能让我受到关注,他选择用这些方式去满足他的基本需求,这个方式便成为既定目标,进而形成他的,行为基础,也就是他的动机,期望有归属感是他的基本需求,而他计划满足基本需求的方式,就成了他的既定目标,因此我们可以说,他的行为有目标导向,孩子们并不觉察和理解他们行为背后隐藏的动机。如果问波比为什么乱踢?波比肯定会很诚实地说他不知道,所有他用来寻找自身价值感的方法,都是他自己通过直觉找到的,而不是通过理智推断决定的,他的行为源自内在动机,他从一次次的尝试和错误中学习,它会不断重复那些让他感受到自身价值和归属感的行为,而放弃让他感到不受关注和孤独的行为,根据这个指导,我们就会有引导孩子的方法,然而,我们还需要知道孩子想通过什么具体方式获得归属感,这样就可以避免陷入多种陷阱。

    在讨论孩子为获得极重要的归属感而采用的不同的具体方式之前,我们必须先对孩子有全面的了解,包括孩子如何观察、他的环境怎样,以及他在家中的地位等。

    孩子是如何观察和思考的

    孩子是观察的专家,但在对观察到的事情进行解释理解时,却容易产生错误,然后他们常常在寻找自己的定位和价值感时,使用的就是这些错误的理解和定论。

    三岁的贝丝本来是个快乐可爱的孩子,她成长的很快,让父母感到欣慰。一岁前学会走路,18个月就不用尿布了,两岁时能清楚的说出正确的语句,而且她擅长表现自己的聪明可爱,得到了大人的肯定和喜爱。可是忽然她开始用哼唧、啼哭和哀声提出要求,还经常尿裤子、拉裤子。这些年龄倒退的行为发生在弟弟出生两个月之后。弟弟刚出生的前三个星期,贝丝对这个小婴儿很感兴趣,她专心地看妈妈给弟弟洗澡、换尿布、喂奶。但每次贝丝表示想给妈妈帮忙时,都被妈妈亲切但坚定的拒绝了,贝丝对小弟弟慢慢失去了兴趣,不再到家里的婴儿室去了。而且很快,他那些让爸爸妈妈不安的行为也开始了。

    贝丝观察到,弟弟得到了全部关注。她忽然觉得,是这个全家一直期待的弟弟,把妈妈从自己身边抢走了。妈妈大部分的注意力都在这个婴儿身上,贝丝的观察是正确的,妈妈的确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这个不能自理的婴儿身上,但她对观察的结果做了错误的解释,她认为自己失去了在家里的位置,那么她会想:拉尿在裤子里,以及其他和婴儿一样不能自理的行为,就会受到妈妈的关注。他用想象把自己变成一个婴儿,希望借此赢回她失去的家庭地位。但是,她没有看到自己作为一个大孩子有超越婴儿的能力。

    案例

    五岁的杰里经常和他妈妈发生冲突,不论妈妈要他做什么,杰里都要反抗,一概拒绝。他经常大发脾气,毁坏玩具、餐具或家具,妈妈必须强硬的逼迫或惩罚他,否则他总是有办法不做自己应该做的家务或事情,杰里的妈妈很困惑,明明自己为杰里树立了‘’做完事情再玩再享乐‘’的好榜样,可自己的榜样作用在杰里这里却没有什么效果,而杰里很快发现,不论妈妈说什么,爸爸都言听计从,爸爸总是迫于妈妈生气时的压力,对妈妈妥协,以换取和平。所有事情中,爸爸最讨厌当面冲突和争执,所以有的时候,妈妈想严厉管教杰里时,爸爸为了避免妈妈生气而和杰里发生冲突,就会尝试着为杰里求情。


    杰里观察到妈妈在家中的权威地位,感到景仰,他的想法是,谁有权威,谁的家庭地位就高,所以他也想得到同样的地位,于是他模仿妈妈,用生气和愤怒来得到权威地位,而且事实上,妈妈对他确实一点办法也没有,他也观察到了这一点,没有观察到这一点的是妈妈,妈妈以为惩罚杰里时,自己是优势一方,妈妈从未明白,杰里下次还会无法无天,而这种无法无天的表现,恰恰是杰里对上一次惩罚的报复,是两人之间权力之争的新回合。占优势的是杰里,她他通过表现自己的力量而取得优势地位,这个行为哪有什么错呢?但我们能认为杰里是个快乐的孩子吗?将来在集体生活中,杰里能够学会相互迁就和宽容吗?杰里将来能通过大发脾气解决生活中所有的问题吗?他能够永远成为‘’皇帝‘’吗?将来他与女友或妻子之间的关系会怎样?她对男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将会有什么观念?


    孩子的内在环境和外部环境

    孩子会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从观察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据此找到自己的行为方向,从童年起,孩子们就必须学习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和应对内在环境和外部环境,孩子的天性是他们的内在环境,一岁前,孩子们大部分时间学习如何运用自己的身体,他们要学会手脚协调等,移动自己的位置,拿到想要的东西,他们学习怎样让身体各个部分按照大脑发出的指令自如行动。他们观察、学习,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等接受各种信息,进行自己的解释和理解,慢慢长大后,他们开始学习利用自己的智慧做事情,通过一次次的经验,包括成功和失败,他们对自己的内在环境进行认知和调整,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遇到障碍或困难时,他们要么调整,要么放弃,有时候,当孩子面对某个短处,他们甚至会发展出自己的特长

    孩子们在认知自己的内在环境时,同时也和外部环境有交流。

    在孩子学习应付自己的内在环境的同时,他和外部环境也有了接触,婴儿的第一个微笑,就是他对外部环境的第一个反应和互动,他觉察到自己微笑时,周围人给予他的表扬和鼓励,并发现当他用微笑回应别人的微笑时,感到很愉悦,这样,他认知内在环境和协调外部环境的能力同时增强,同样道理,当他遇到阻碍,他可能会调整或放弃。

    外部环境中,有三个因素会影响孩子性格特质的发展。

    第一个是家庭氛围,孩子通过与父母亲的关系体验整个社会关系,每对父母营造的家庭气氛不一样,孩子通过父母营造的家庭氛围体验经济条件,种族背景,文化宗教和社会习俗对他们的影响,他们吸收家庭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习惯,进而努力让自己符合这个家庭氛围的标准,他的物质观取向受到家庭经济氛围的影响,他对其他种族的态度,会跟父母的类似。如果宽容忍让是某个家庭氛围的行为典范,那么这类家庭的孩子就可能会认为宽容忍让是相互支持应该付出的代价,如果父母鄙视与自己不同的人,那么这个家庭的孩子就可能会通过这样的行为典范寻求自己种族或社会上的优越感,过去的宗教社会传统对人们的训练和影响被广泛认同,虽然孩子对宗教价值观的想法可能大相径庭,但他们仍然会通过观察父母对待他人。例如对宗教和宗教外的人的不同方式学习人际关系。

    父母之间的关系决定家庭其他成员的关系,如果父母之间温和相处,彼此友善,齐心协力,那么父母和孩子之间和孩子相互之间也容易发展出这样的关系,合作就会成为这个家庭的行为规范,如果父母之间相互敌对,相互控制,孩子之间就容易发展出同样的情况,如果爸爸在家权威且强硬,妈妈顺从宽容,那么男性主义就可能成为这个家庭的准则,尤其对男孩而言,然而,在当今这个男女平等的社会,也有可能出现女孩遵循男性主义中的男性行为准则,父母的关系,是孩子在发展自己个人价值观时的重要指标和方向,如果妈妈在家里处于支配地位,那么孩子可能会模仿妈妈,获取权威地位,如果父母之间存在竞争激烈,那么竞争就有可能成为家庭成员的行为典范,家里所有孩子的共性,就是父母营造出的家庭氛围的体现,但是,即使同一个家庭的孩子,也会有很大不同,甚至天壤之别,这是为什么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二章了解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kigk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