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遇到有很多培训,有的是会计、厨师、设计师等等的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唯独做父母的这一件事,没有培训,父母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没有培训、没有学校给我们指导。 有经过学习就拿到了“妈妈上岗证”,就开始生娃带娃鸡飞狗跳的生活状态了。
如果当母亲的看到这样的一张纸条,她的心里是如何的痛,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放弃自己 蒸蒸日上的事业,做一个母亲,养育自己的孩子,从一个只能双手托着的婴儿,到咿呀学语,慢慢学走路,成长为一个小少年。这是倾注多少心血,才能看到你今天的你,可是孩子心灵上的成长也许是父母所忽略的,父母并没有看到你紧锁的眉头,不没有很好的教导,只是一味地说,
“去,写作业去”
“不要看电视了”
“不要看手机了”
“这次考了多少分,班级第一多少分,看看你和人家差多少”
无形中,孩子和父母的谈话都是,成绩、作业、考试、父母丝毫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孩子却在心里竖起了一道门,一道看不见的门。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觉得:“爸爸妈妈只是让我学习,参加辅导班,我所有的努力都换不回来他们对我的赞扬,并且他们不相信我,不相信我的表现,我的同学都相信我,为什么爸爸妈妈不相信我呢?”
请记住:孩子是照片,家长是底片。所有孩子的问题,都和家长有关。
这就是所有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都和家长的言传身教有关。
还记得前阵子的新闻,上海的一个男孩在学校和同学打架,母亲和男孩在车内可能是吵了几句,孩子打开车门,转身顺着高架桥一跃而下,母亲因为没有拽住孩子捶足顿胸,嚎啕大哭,追悔莫及。且不说这件新闻的始末,我想这个结果会让任何一个母亲都崩溃的。原因也许是母亲的日常教育就是对孩子百般挑剔,这些话对于男孩来讲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许是孩子的心灵特别脆弱,接受不了来自母亲的教训,大家应该明白不论是哪种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就在家庭的教育上。
孩子17岁,从十月怀胎到花样年华,父母花了18个年头,大约6500多天,将近160000个小时,946000余分钟……
可离开这个世界,他却仅仅用了5秒钟,甚至还不到。
我们无意去批评这位妈妈,因为此时此刻,她遭遇的丧子之痛,外人永远体会不到。
我们也不要再去批判孩子的脆弱偏激,为此他已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么从这个悲剧中,我们应该得到怎样的教训?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这才是讨论这起悲剧的价值所在。
主要是父母要培养孩子终身成长的人格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不能用刻板的要求去约束孩子,要允许孩子犯错误,教育要有一定的容错率。只要家长划好底线,告诉他们哪些事情是坚决不能碰的,剩下的,就要给孩子尝试的空间。
《园丁与木匠》这本书里面讲述,累的父母是木匠,他们把孩子当成物品,要费尽心思地把孩子雕琢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聪明的父母是园丁,他们只需要浇灌花园,除杂草,其余的就交给种子自然茁壮地成长。
因为管孩子,不是拼凑一个机器。人不是机器,是像种子一样的复杂生命体。生命体进化的时候,需要迭代,而迭代的逻辑依靠种子自身的生命力。
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生命力。如果父母不能对孩子表达出耐心和足够宽泛的选择,你就会发现孩子的生命力被扼杀掉了。
所以要培养孩子的成长型心态。什么是成长型心态?是把人生视为一个旅程,我永远都在努力学习新的东西。而拥有固定型心态的人,做一件事是为了证明自己,他感受不到人生的乐趣,永远活在压力中。一旦失败和挫折发生,整个人就觉得自己很失败。
樊登老师在一档教育节目中分享他对于“挫折教育”的见解 :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家长人为地制造挫折,而是能够和孩子一同面对挫折。父母与其把孩子保护在羽翼之下,不如教会他们如何与暴风雨做抗争。
不惧困难拥抱挫折,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的品格,树立正确的三观,如何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生活观,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如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优良品德!
让李老师为你和我解答,为我们解答,如何做合格的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