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字元子,是宣城太守桓彝的儿子。小时便不同于众人。而早年的桓温也像一般的家族子弟一样学习。不过有一件事改变了他,那就是他的爸爸死了。那时桓温才十五岁,便发誓要为父亲报仇。泾县县令江播参与了杀死他父亲的那件事,于是边趁江播他的三个儿子居丧时,冲进屋里杀了一个,然后又继续追杀了他的两个弟弟。从这我们虽然看不到他的野心,但看到了他记恶如仇的心理,不顾一切的手段。
桓温其实在他早年时期是一个好官,《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桓公在荆州,全欲以德被江、汉,耻以威刑肃物。令史受杖,正从朱衣上过。桓式年少,从外来,云:“向从阁下过,见令史受杖,上捎云根,下拂地足。”意讥不著。桓公云:“我犹患其重。”
意思是什么呢:桓温在担任荆州刺史的时候,想以德服人,不屑于用威势严刑来整治人民。有一次,一位令史受杖刑,木棒只从令史的衣服上擦过。这时桓温的儿子桓式年纪还小,从外面进来,对桓温说:“我刚才从官门前走过,看见今史受杖刑,木棒子举起来有模有样,但落下时低擦地面。”意思是讥讽唯独没有碰到令史身上。桓温说:“我还担心这也太重了呢。”
就从这点看来,他就比他儿子强多了,桓玄是到处树敌,最后把人都逼得造反,桓温则是收服民心,至少不会造反,这也是体现了桓温的政治理念。
在中年时,桓温的野心便一点点的暴露出来。桓温的友人刘惔非常了解桓温的才能。他知道桓温是个有雄才伟略的人物。同时,他也知道桓温是个颇有野心、不甘久居人下的人。刘惔曾对会稽王·司马昱说:“不可让桓温居于形胜之地。对于他的权力也应当有所抑制,不可放任。”司马昱不以为然。桓温兵权在握,终于开始了他纵横天下的枭雄生涯。
桓温三次北伐:
第一次:桓温向晋穆帝上书,要求带兵北伐。桓温是个很有军事才能的人,他在当荆州刺史的时候,曾经进兵蜀地,灭掉了成汉,给东晋王朝立了大功。但是东晋王朝内部矛盾很大。晋穆帝表面上提升了桓温的职位,实际上又猜忌他。桓温要求北伐,晋穆帝没有同意,却另派了一个殷浩带兵北伐。殷浩是个只有虚名、没有军事才能的文人。他出兵到洛阳,被羌族人打得大败,死伤了一万多人马,连粮草武器也丢光了。 桓温又上了道奏章,要求朝廷把殷浩撤职办罪。晋穆帝没办法,只好把殷浩撤了职,同意桓温带兵北伐。
桓温统率晋军四万,从江陵出发,分兵三路,进攻长安。前秦国主苻健派兵五万在关抵抗,被晋军打得落花流水。苻健只好带了六千名老弱残兵,逃回长安,挖了深沟坚守。这里便体现了桓温的军事才能。
随后又进行了两次北伐。最后一次,进攻前燕,一直打到枋头,后来,因为被前燕切断粮道,遭到失败。
在这北伐中途,经过金城,看见从前任琅邪内史时所种的柳树,都已经十围那么粗了,就感慨地叹道:“树木尚且这样,人怎么经受得起呢!”攀着树枝,抓住柳条儿,泪流不止。时光飞逝,烈士暮年,壮志未成。
三次北伐完,桓温深感没有像文、景那样。便说了一句“如果不能流芳百世,也应当遗臭万年。”这里感觉到桓温已经是破罐子破摔了,无论用什么方式,都要让后人记住他。
他先是把司马奕废了,另立一个司马昱当皇帝,这就晋简文帝。桓温当了宰相,带兵驻在姑孰。
过了两年,晋简文帝病重,留下遗诏由太子司马曜继承皇位。这就是晋孝武帝。桓温本来以为简文帝会把皇位让给他,听到这个消息十分失望,就带兵进了建康。
桓温到达建康后,便请两个最有名望的士族大臣王坦之、谢安到他官邸去会见,王、谢两人早已听说桓温事前在客厅的背后埋伏一批武士,想杀掉他们。所以,王坦之到了相府,浑身出冷汗,连衣服都湿透了。谢安却十分镇静。还在那吟啸。桓温自己心虚,于是就把兵撤了。
桓温看到建康的士族中反对他的势力还不小,不敢轻易动手。不久,就病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