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入深冬,学期过半,小一家长们也从最初的“萌呆”变得“老成”,幼儿园“老同学”的家长,在群里聊起来,画风亦从“无以适从”切换成“淡定从容”,话题也从“吼作业”转变成“晒成绩”。
回顾起来,“期中考”这个概念已然尘封了二十来年,而我们对这次考试的重视是前所未有。老师轻描淡写的通知考试在即,我们一面暗暗期待着孩子出类拔萃,一面又对孩子说没事儿就当课堂作业了。比较有趣的是,至少我这类家长如临大敌蓄势待发时,学校妥妥儿的随堂就给考完了。
后面没有陈旧的排名什么的,但是公布成绩还是有的。小Q同学在这个时候才有一些紧张,关心的重点不是自己得了多少分,而是通过这次考试,她所在的“闪亮组”能够得合计多少分,自己成绩的水平又能给小组加多少分。对于老师的这一导向,倍感欣慰。
家长后续要做的就是督导孩子订正试卷,写卷面分析。数学英语再议,分析小Q语文试卷,感触颇深。总的来看孩子成绩不错,98+0(卷面98分,附加题10分未得分)。除去卷面仍有待提高整洁度这类总结不表,重点看一下小Q的失分:
一题是错别字-1分。虽错犹荣,孩子的要强劲儿可见一斑。题目明确说明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小Q坚持写汉字,写错了,足字旁的“提”写成了“捺”,不去强调应试,这反倒让我喜闻乐见。
另一题考察拼读-1分,涉及到的内容却是常识,譬如动物、植物、水果等。这题在考前我们加餐的的训练中已经做过了(假想一下这要是一道高考题或者考研题,在考试卷上看到了原题那是多么的暗自得意)。然而小Q在练习时懵懂的那个“无花果”,在期中考的卷子上仍原封不动的错了。
练习册上的题,仓促间仅给孩子做了说明,连百度个图片都没顾上看附加题10分:考察的依旧是拼读,题型是猜谜语。谜底是“手”,由此可见谜面也不难。
从卷面分析来看,孩子的丢分项让人觉得有些难以言表,并不是因为做错了简单的题目,而是题目所涉及的知识让我感觉无从着手去弥补。
对于常识题,第一反应是1、2岁时的闪卡或识字初期的字图对照卡的学习模式,应该能够积累很多的常见动植物等等,而小Q已然过了那个阶段,这种学习方式太过于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确可以有一些效果,但并不能达不到最终的目的;对于猜谜语这类题型反倒相对好说,针对性的练习即可提高,但暴露的问题是如何发散思维,否则后续的题目不是猜谜语,所谓的奥数奥语类的题型,我和孩子如何去穷举并苍茫应对?
尝试总是要有的,昨晚就和小Q玩起来猜谜语。这个小互动更加印证了一些担忧:比如谜底是公鸡,小Q一脸迷茫的问“公鸡的五彩衣是哪五种颜色?”,我“……”;比如谜底是“蒜”,小Q有很萌呆的问“蒜不都是一瓣儿一瓣儿的么为什么还有外衣?”,我“……”;比如谜底是“金钱豹”,小Q是说什么也猜不出来这个动物的。
一遇到事儿,我脑子里首当其冲,总是“世界那么大,带她去看看”,然后又蹉跎叹息“我等既没有800万的学区房,也没有800万的财力……”如此云云。此刻坐下来,心里也是矛盾的。心里一个小人叫嚣着“说走就走啊,行万里路!公鸡啊金钱豹啊不去能摸的摸,能看的看,印象怎么深刻?!”另外一个小人挠着头皮纠结“别冲动,读万卷书!读读书看看图,至少得先知道是个啥,再去择机加深印象未尝不可!”
想起来前几天看到的一个水帖“一年级的成绩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如果不去海量阅读,那么最终仍将掉队”,这一点我是打心眼里认同;前几年同事说“我们的孩子都不是天才,所以不要指望每天玩饱了学习还杠杠的,所以取舍就相当重要”,这一点我也是猛劲儿点头。但是至今仍未理顺在校学习任务的完成、家庭加餐以及身心消遣这一团乱麻,更别提行万里路这一大饼。
就“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来说,静思下来,其关键还是在于对知识的思考和领悟。功利性的读书或具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的读书,不应该是在孩子初初涉猎知识这个时刻,这也就是我们炮轰应试教育的缘由。鉴于我暂时还未找到如何让小Q从字里行间看到万千世界的窍门,那么最必要的还是从最可行的手边书做起。试想带着她辗转于祖国的大好河山,她给你蹦出来的仍然词穷只能是“妈妈,这个好美啊!”,相较于和她在家组词时给我来个“妈妈,“东”字组个“东风”怎么样,“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这个的“东风”!”,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也能算得上在最好的华年里,没有辜负光阴!
引用: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和夯实的知识储备,行万里路,反而会容易迷失退步,因为诱惑太多。读万卷书,让我们明是非,知荣辱;行万里路,判是非,断荣辱。
呃……边写边反省,我居然把“蒜”的事情早都抛到了脑后……嗯,“蒜”大概是因为不算事,汗……可见一斑,学并不在于去哪学,而在于在哪哪都有的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