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毕业的时候曾经信誓旦旦的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现在开始挣钱了,一年存5万存款。”
可一年后,看看银行卡,绝望地发现距离目标还差7万。
存款对于一些在大城市打拼的人来说好像是不存在的。每个月的租房、吃饭、购物、还信用卡,好友赶集一样一个个的结婚,每次到手的工资在银行卡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
突然觉得那些每月说自己月光的人其实也是看得起自己。月光是小孩子的权利,大人都欠债。
关于存钱,这确实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有时候,越是没钱越敢花钱,因为我们总会觉得,还钱并不难,这个月超支了没关系,还有下个月,下个月再超支,也没关系,还有下下个月嘛。
于是,没有节流,又没有开源,一边花钱如流水,一边焦虑得也不能寐。每到花呗,信用卡提醒还款时,才感到那么无助,又陷入“拆东墙补西墙”一次次的死循环中。
那一刻才发现,贫穷离得那么近,原来我们不仅存不起钱,还还不起钱。
前段时间一个采访视频很火,视频的内容提到这样一个问题:“30岁的男人应该有多少存款?”
很多人都随口回答:“100多万吧,200万。”、“至少100万吧。”、“100万!肯定要有的。”
不得不承认,个人存款的多少,一定程度上是他人评价我们的一个主要标准。包括个人的能力大小,步入结婚的前提,能否养的起小孩,买车买房...
但其实很多80后没有100万的存款,却依然有着6位数以上的安全感。
而对我二十多岁的我们,距离30岁并不遥远,可距离100万的标准,像隔着一整个太平洋。
其实,我们好像不仅喜欢去预支消费,还喜欢预知未来。
才刚刚毕业实习,就担心自己能不能升职,公司前景怎样;还没有对象,就开始焦虑自己会不会被绿;还住着出租房,就开始害怕以后会有沉重的房贷车贷,前途一片黑暗。
我们总是不爱脚踏实地,就连这些烦恼,都提前先担忧一遍。结果就是:二十岁还没活的好,就开始提前感受三十岁之后承受的痛苦和责任。
有人说,存不了钱反倒也不那么坏。如果能化悲愤为力量努力挣钱,反倒是件激励人的事儿。确实有道理,但是对于花钱比较大手大脚的人而言,当你有了十万就想花二十万,你有二十万就想花四十万,手头上的存款越多,最终背上的债务也越多。
那是人类普遍的贪婪与欲望决定的,不丢人,但不管是什么情况,当你因为花掉某一些钱,而出现财政赤字的时候,都只说明了一件事:你钱不够多。
就像古印第安人的一句俗语:“别走得太快,等一等你的灵魂”,我也想说“别让欲望走得太快,等等你的钱包吧。
当你看到你身边的朋友买完车买完房出去旅游完,依然还有存款的时候,你也不必太过惊讶,因为除了他本身钱够多之外,他懂得打理自己的钱财。
如果不想让自己月光或者赤字,除了每个月必须的消费之外,必须得强制性存出一笔钱投资理财,不让钱在家睡大觉,让它们都去挣钱。
转变消费观念。该节省的一定要节省,哪怕每天省10块钱,10年下来的复利也很惊人。
如果,在我刚毕业领到第一份工资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你应该好好理财,做做规划,学学知识,我该多么感激他!
还好,理财在任何时候都不晚,当我觉得晚的时候,就已经是最早的时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