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在大会堂参加一个活动,遇到了一个老者:长长的大衣裹得严严实实,头上还戴了顶皮帽,拐杖架在胳膊上,消瘦的脸庞满是疲惫:这不是樊老吗?我连忙迎过去,紧紧握住他那双略微颤抖的手:“樊老师,您怎么瘦成这样了,最近身体还好吗?”“还好还好,只是不能出京了。我可想你们了,替我问他们好!”
大概是三年前吧,樊发稼对负责他行程的班老师说:“我很舍不得你们的大赛,可是身体不行了,老伴也不允许我再出京了。以后你们在北京搞活动时我再参加吧。”
樊老不能参加我们的活动了,大家非常的遗憾,但也没有办法,当时都在想,等樊老师养好病,我们再请他来。没想到,那次握手,却成诀别。
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是由全国82家中学报刊联手发起的,04年开始,已经16届了。樊老师先做嘉宾,后成评委,慢慢的变成了大家的朋友。从第一届开始,北京、上海、郑州、香港、广州、天津、成都、南京……他连续出席,一次不拉。
颁奖仪式上,老先生每次都抢着发言,别看他身单薄,人消瘦,讲起话来却声若洪钟、气撞丹田,比起其他发言,得到的掌声更热烈也更持久。他说我喜欢你们的大赛,因为是真公益。我也喜欢跟你们交往,因为我和你们一样也有一颗童心和爱心。
开始樊老是做嘉宾,因为是公益,没有车马费。他就认认真真的找到班老师:“这是我去机场的打车票,和机票一起报了啊”。因为早年大赛班子也是临时拼凑,办事拖拉,樊老就毫不客气的批评:这可不行,招待不好嘉宾,人家下次不来了。
的确是我们的错。我们这些做报纸杂志的记者编辑们,虽然活动搞的红红火火,但总觉得是做公益活动,连嘉宾的车马费也想不起给。有些嘉宾参加一次就不来了,樊老却从没提过这些,只是每次参加都催促我们:出租车费别忘了给报销啊。
记得是在上海那次,因为一个评委临时有事没来,樊老主动提出他来“充当”。辛辛苦苦忙了三天,得到了一千块钱评审费。老先生喜逐颜开:“跟你们商量一下行不行,下次我不当嘉宾当评委吧。”结果呢?总决赛有个环节:选手们一一上台抽题演讲,贵州山区一个获奖学生家里一贫如洗,父母双亡。他不仅负担全部家务,还要照顾年迈的奶奶。学习还好,在几十万参赛的贵州中学生中脱颖而出,杀入决赛……演讲感动了听众,也感动了樊老。私下里,他和中语会的顾之川老师掏出三千块钱连同评审费全都捐给了那个学生……
当然,后来樊老还是每次当他的嘉宾,十余次活动,也仅仅当过那次,也是唯一一次的评委。
后来呢?樊老不再每次争着讲话了,因为社会各界每次来的嘉宾很多,他想听他们说些什么。但这不是主要的。这时的他早已忘记了自己的嘉宾身份,早已把自己当成了大赛的工作人员,当成了大赛一份子,当成了一个为中学生服务的老年志愿者'……
听到樊老不幸离世的消息,我们中学报刊群和全国少儿报刊群里的几百家报刊杂志纷纷发文悼念这位一生为孩子做事的慈善老人。这么多家单位的编辑记者自发发文倾诉对逝去老人的怀念之情,真是前所未见,闻所未闻。
“终生做好事,时刻行善举”。可能,这就是如此众多的人们自发悼念他的原因吧。
怀念和追思,汇成一条河,送樊老一路走好。
佛光普照,莲花西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