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五裂的西方
1517年10月31号是这本书想要讲述的历史开端,路德把他的《九十五条论纲》贴在了维滕堡的万圣教堂大门上,他的这一举动放在当时并算不上多么异常,作为维滕堡大学的神学教授、僧侣,这不过是一种日常辩论习惯,但历史的精彩就在于此,恰逢印刷术的成熟,才促成了路得的这份论文被广为流传,最后经过“大江南北”,从德意志南部回流到路德手上的印刷本着实让他自己吃了一惊
关于这个新工艺,需要指出一点,印刷要成气候,单有印刷技术还不够,还要有优质的纸张、改良的油墨以及娴熟的工匠。
论文抨击的要害之处,正是当下教皇体系中的腐败现象,以“赎罪券”行为为首,种种恶行在普通大众心中已经积压已久,变革的情绪一触即发。
革命伊始首先明确了它的敌人:敌人不是天主教或它的教徒,而是教皇、它的下属以及他们搞的各种仪式,即敬神的种种繁琐手续。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有41条遭到教皇的谴责。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正体现在每一次类似如此大规模的集体事件。
这些事务到底是什么?具体来说,它包括,热血沸腾的青年人满怀希望地追求思想的新动向,痞子趁机聚众闹事,心怀不满的人发泄积怨。幻想狂、疯子、罪犯纷纷出动,趁火打劫。
在路德的理论疯狂传播时,恰逢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正在努力想要和凯瑟琳王后离婚,他认为这段婚姻属于乱伦,所以一直没有男性继承人,凯瑟琳王后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姨妈,后者绝不允许离婚,所以教皇也不准许,在这种冲突下,英国建立的新的国教,它的最高领导人是国王自己,教会独立于罗马教廷。
当时路德的雇主,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萨克森·维滕堡公爵腓特烈没有听从教皇的要求去惩罚路德,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一生都在保护路德。可以看出当时世俗统治者和宗教统治者的冲突已经根深蒂固。
路德被安藏与瓦特堡,期间把《新约》翻译成了德文而广为传播。
当人们把无益和荒谬的东西当做正常的东西来接受时,一个文化就衰落了。
在衰落的文化中,最能发挥才能的就是讽刺家,15世纪初这种人大有人在,其中伊拉斯谟为翘楚。他的《愚人颂》总结:人越疯狂,就越幸福,囊括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百态。这本著作比《九十五条论纲》早出版了8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