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晚饭过后,妈妈正在厨房洗一大堆碗筷,这时候正在客厅里的儿子拿起一个水杯,一不小心,“啪。。。”,水杯摔在地上,变成了一地的玻璃渣。。。
这种情况家长通常会有两种反应:
大部分家长的反应是:“怎么搞的?谁让你动的?连个水杯都端不住,就知道给我添乱!!!”。各种职责、批判铺天盖地而来。
智慧的家长首先会询问原因,肯定孩子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
家长:孩子,你端水一定有你的原因,可不可以和我说一下?
孩子:我看妈妈很忙,所以想帮你干点活儿,让你轻松一点。
家长:你真是一个有爱心和责任感的孩子,妈妈很高兴。可是你现在把杯子摔坏了,妈妈有没有轻松呢?
孩子:没有。
家长:没关系,如果有下次,你要怎么做才能不把杯子摔坏呢?
孩子:我要双手端稳,慢慢走。
很明显,第二种方式更加科学,不但让孩子得到了肯定,也增加了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
每一个人的行为,对他的潜意识来说,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因此,每个行为背后,都必定有正面的动机。
了解和接受其正面动机,才容易引导一个人改变他的行为。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每次想起都很感动。
一个父亲加班到很晚,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的时候,儿子跑到他面前问:爸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父亲说:你问吧。
儿子说:你一个小时挣多少钱?
这和你有什么关系?父亲有点不高兴了。
儿子恳求道:告诉我嘛,求你了。
父亲想了想说:大概20美元吧。
儿子似乎有点沮丧,独自回到了房间。
过了一会儿,儿子又来到父亲身边,问父亲:爸爸,我能借你十块钱吗?
父亲正在烦恼工作上的一件事情,听儿子这么说更恼了。对儿子没好气地说:你又想买什么玩具吗?给你买的玩具还少吗?爸爸每天很辛苦的工作,你也要体谅一下,不能什么东西想买就买!
儿子一言不发,悻悻地离开了。
快要睡觉的时候,父亲想起自己对孩子发脾气的事情,有些懊悔。
走到孩子房间,看见儿子还没睡,于是对儿子说:对不起,爸爸刚才心情不好,对你发脾气了。可是你为什么还要钱呢?
儿子从枕头下拿出10块钱递到爸爸手中,说:爸爸我能先欠你10块钱吗?
父亲看着手中的钱有点莫名其妙,于是问儿子:你要这么多钱做什么?
儿子说:我想把这20块钱给你,看看你明天晚上能不能早回来一个小时,陪我画画。
听完儿子这么说,父亲温柔地将孩子拦在怀中,说:真对不起,我明天早点回来。
所以,我们在对孩子下定义或者批判之前,请首先去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也许在你看来是一些很糟糕的行为背后有一个很淳朴、很暖心的动机。动机往往是在潜意识层面的,孩子往往不会主动地说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善于去发现、探求或者用合理的方式去询问。当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动机,并给与肯定,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父母尊重,反而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