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是感染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永远研究的主题之一。空气中有各种各样的细菌、真菌、病毒等等,与感染息息相关,特别是在手术室中。手术室的空气质量与手术部位的感染密不可分。
翻开《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13》,对各个等级的手术室指标进行了规范,如粒子数、细菌数、风速、照度、温湿度等等。
但一切的起点从工艺要求(操作)说起。
如果在手术室做的是假体植入、某些大型器官移植、手术部位感染可直接危及生命及生活质量等手术,这类手术属于高度风险,那么对于空气质量的要求就非常高,需要在百级层流手术室内进行。如果你做感染或者重度污染的手术比如阑尾炎的手术,这类手术对于空气质量的要求就很低,只要达到十万级别的空气质量就可以了,甚至在普通手术室中进行。
所谓百级层流手术室,即环境空气中大于等于0.5μm的微粒数大于350粒/m3(0.35粒/L)到小于等于3500粒/m3(3.5粒/L);大于等于5μm的微粒数为0粒/L(《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13》的定义)。在这里有两点非常重要,一个是两种粒径的规定(0.5μm和5μm),一个是两种粒径数量的规定(为什么一个是允许,一个是0的要求)。
空气中有各种各样粒径的气溶胶,大于等于5μm的微粒可自主沉降到物体表面,小于5μm的微粒可自主漂浮在空气中。由此可知,对于感染我们更加关注大于等于5μm的微粒。所以,出于感染的考虑大于等于5μm的微粒要求是0。
对于大于等于0.5μm的微粒,从GB/T13554高效过滤器的标准来看,高效过滤器对于0.5μm的过滤效率达到99.9%,所以还有0.1%的情况下0.5μm以上的微粒会通过过滤器跑出来,所以才会有小于等于3500粒/m3(3.5粒/L)的规定,至于大于350粒/m3(0.35粒/L)要求个人也不是很理解。根据《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13》,对于大于等于0.5μm的微粒数量要求是双向的(大于350粒/m3(0.35粒/L)到小于等于3500粒/m3(3.5粒/L)),但根据洁净室的规范要求,相同等级下对于大于等于0.5μm的微粒要求是单边的(小于等于3520粒/m3,如图表等级4),而且在洁净室的规范要求中还增加了对于1μm的微粒的要求。相同的方面,两个标准却有着不一样的要求。
从感染的角度来考虑,大于0.5μm的微粒带来的感染风险有多大呢?
根据手术室的规范,粒子数的采样高度在1.2m(这大概是病人躺在手术床上的高度),最小采样量是8.6L,数量要小于3.5粒/L,从半个小时的采样来说,每个采样点大约可收集到小于30粒左右的微粒(理论值),实际值要大于这个数。众所周知,细菌都是吸附在微粒上,而从我们细菌学的监测结果每个采样点都是0.52cfu/30min以下。事实证明检测出这么多的微粒,却培养出这么少的细菌,为什么呢?从结果来反推,有三个可能的结论。
第一,不是所有的大于0.5μm的微粒都携带微生物;第二,不是所有大于0.5μm微粒可以到达手术表面,因为粒子检测是有空气泵带流量。如果没有空气泵,在0.2m/s(百级层流室的平均风速)下,0.1%的大于0.5μm微粒不能到达手术表面,是会自由浮动在空气中。第三,沉降法的细菌采样不真实,由于30min采样时间90cm的平板沉降不能真实反映空气中微生物的情况;个人更倾向于第二种结论。
不管如何,根据我们监测结果来看,在将近6.24m2(百级手术室送风天花板的最低要求面积)下,放置了13个平板半小时后,总计只有1~2颗菌落,平均每皿都是0.2cfu/30min以下,由此可见它引起的感染是非常低的。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手术部位的感染是4cfu,而我们百级手术室手术区域的菌落一般都在这个感染剂量以下。
当然手术室空气中当然也包括了小于0.5μm的微粒,就像上述讲的,这种粒径的颗粒对于感染的影响是很微小的,不会沉降到手术切口表面,更容易被人体吸入。
为了达到百级手术室这些微粒的要求,气流流型的设计只能采用单向流,非单向流即乱流并不能严格控制粒径的数量。
百级手术室只有在局部手术区域,它的气流是可控的,微粒是可控的,周边区域气流是乱流的,微粒是不可控的。
综上所述,微粒跟感染息息相关,有微粒不一定发生感染;发生感染可能与微粒有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