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组织了一次培训,地点在一间摆满桌椅的教室里举行,当我看到最后一排靠门的桌椅时,记忆一瞬间就回到了学生时代,回到了那时坐在最后一排的时光。
在那时,想坐在最后一排是需要具备必要条件的,那就是得学习较差,而我那时的确有那么一段时间是符合这个要求的,所以我被分在了靠门的最后一排,开始了只有在那里才能体验的生活。
虽然在最后面,但危险系数和第一排是一样的,前排的同学开小差被讲台上的老师批评,而后面的则会被班主任找去谈心,所以,很多次无意间想抬头向外望,在转头的瞬间就看到班主任抱着膀一副债主的模样,打个冷战,回头继续听老师在讲台上比比划划。
但大多数时间还是安全的,那时的书真的是书山,稍微低一下头就不会被老师发现,所以,每当数理化,我最喜欢的就是把书本立起来,然后在下面看书,看名著、看武侠、看言情,偶尔还要写写画画,倒也忙的不亦乐乎。有时,就会非常安静的看着外面,一楼的松树在二楼的位置完整的舒展,阳光穿过细密的枝桠,在走廊里洒下点点金黄,偶尔会有一只小鸟飞到护栏上,梳理着羽毛,和飞过来的同伴亲密打闹。有时,看我看它,还会挑衅的向我叫嚣,那时我是笼里的鸟,而他则是自由的天使,我羡慕它,即使,它并不常来,但每次来,我都会很高兴,我想,那时的我也许是十分向往那样的生活吧。
在后面,老师通常也是不想管的,所以后面的世界有些嘈杂,粉笔和纸团是我们的必备武器,上自习时,看谁在那苦思冥想,或者笔耕不错,就会给他来你怎么一下,其实,没什么恶意,也许这一下,就灵光突至,打破思想的梓枯,至于那一位,生活不要太累,学习也不是一两天的事,劳逸结合一下,当然,反映回来的感谢几乎没有,白眼偏多。
女生也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抛开俊丑不说,那时候就已经懂得看内在的优点了,比如说,善良、温柔、勤劳、利索。似乎是在给人家找对象,把未来十年都给总结了,也许十年后再去回味那些理论,与现实的她们又会有多少差距呢。拿别人说笑总是不对的,偶尔的用粉笔敲打一下,那是因为你的确具备了吸引男生的标准,所以,就不要怒目而视了。敬礼。
但是,坐在后边并不意味着是对一个人的定性,因为坐在后边的也有很多有才的人,很多聪明的只需努力一下,下次就可以到前边磨耳朵了,但是,似乎总有些人喜欢后面的生活,喜欢相对自由一些的空间。都知道东北人喜欢转手绢,但我们喜欢更有挑战性的,转书本,有的牛人可以从下课转到上课,引得前边的好学生们连连赞叹,目光里满是羡慕。还有,一般歌神、武神和演员大都集中在后边,因为生活经验要丰富很多。只是,坐在后边,当我们看到前边的同学答题时,却也是有一种心底的钦佩,所以,有时又会激发我的大学梦,所以就停下一切好好学习。也因如此,后来离开了后面那排,但我还是很怀念,怀念那的气氛,怀念那里的自由,怀念那只小鸟叽叽喳喳的鸣叫。
学生时代已去,后排人生是自我放松的一种姿态,但是,人还是要往前坐,年轻的我们不是坐在后面总结,而是要冲风破浪,一往无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