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的是一本关于爱的技巧和训练的书:《怎么说 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它是针对育儿的,也是一本有益于我们成年人沟通的技巧和方法的书。
本书适合慢慢读,一边读一边认真做书中的练习,不要跳过练习直接阅读你认为精彩的章节。
当你认同书中的一些观念时,可能心里就会想有一些改变,但是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可以读完一章,用一周的时间来进行演练,通过练习把理论变成行动,并记录下结果,才能使学到的技巧真正内化。
今天主要了解第一章的内容: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最有帮助的做法: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
道理听起来都比较简单,真正实施进来就比较难了。然后作者又提出:
“我问自己:假设我就是那个感觉累或者热或者无聊的孩子,希望让那个对我的生活至关重要的成人理解我的感受,会是什么样?……”
很有代入感吧?好象也容易做到,但是作者又说:
“发自内心的体会孩子的感受。孩子大部分的感受我都可以接受,但如果孩子们说的话让我生气或者焦虑时,我立刻恢复了从前的自己。”
在提出前面这些理论之后,提出总结性言论:
“当我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我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别人的看法,那样只能让我感觉更差。过分同情让我觉得自己太可怜;提问让我产生防范心理;最激怒我的是说我的感受毫无道理。”
“如果有人能真正愿意倾听,认同我内心的伤痛,给我机会让我多说说我的困扰,我会感觉没那么郁闷和困惑,也更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
我们成年人的感受也是如此,非常的感同身受,容易接受。这个过程对我们的孩子也同样适用。如果我们也能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情,那么也能有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我们大部分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有感受被否定的经历。为了能流利地说出这种接纳他人的“新语言”,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操练。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1、全神贯注的倾听代替心不在焉;
嘴上说在听,其实心不在焉,会让孩子感到气馁。
如果家长能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有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2、用“哦……”“嗯……”“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代替提问和建议
当孩子被提问、责怪、建议的时候,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想问题。
以关心的态度,使用“哦……”“嗯……”“是这样啊……”这样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孩子就能在叙述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从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3、说出孩子的感受代替否定感受
奇怪的是,我们越是想让孩子摆脱不好的感受,不管我们的态度多好,孩子也只会越难过。
父母通常不会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担心说出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更难过。其实相反,当孩子听到这些话时,心里会感到安慰,会感觉到有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代替逻辑上的解析
当孩子想要一样我们没有的东西的时候,家长往往给孩子解释我们为什么没有。但常常是我们越解释,孩子越不听。
有时候,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了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比语言的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没有真正和孩子共情,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都是想对他们进行操控。只有我们真正与孩子有共情,才会打动孩子的内心。
不要希望凡事都能“立竿见影”,要接纳和回应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给出建议。
我们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帮助。深入到孩子的内心,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最真实 的想法。孩子一旦清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们就能集中精力来应对出现的问题。
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纳的,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
处理孩子的感受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学科,作为父母需要用心去感受和不断实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