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姐姐的读书笔记

书名:《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为什么你容易焦虑、不安、恐慌和被激怒》【美】马克•舍恩/克里斯汀•洛贝格 著;译者 蒋宗强
用时:3小时
读书笔记:
缘起:作者舍恩博士是一位心理医生,在他年轻的时候,他所在的医院有一位严重“嗝逆症”患者。医生给他用了非常多的方法,甚至提出做一个开颅手术,切断他的一根神经。就在这个危及生命的手术之前,在患者的一再请求下,医院终于准许患者请作者来给他催眠治疗。医生当年29岁,只允许治疗传统的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许施展他的催眠术。在这个挤满了医生医院工作人员和家属的病房,医生经历了一次“考验”,因为那些医生和医院管理者还没有认识到催眠术的意义,不支持也不友好。在那种紧张压抑的氛围中,医生走到病人旁边,与病人对话,他每隔15~20秒就嗝逆一次,更糟糕的是,病人英语很差。医生很艰难的与病人对话,弄清楚了他来自芬兰北部(就是很冷的地方),同他握手时发现他的手很凉,就跟他开玩笑,说寒冷……,医生注意到,当他提到“冷”时,嗝逆短时间停下来,更深入的聊“冷”的话题,同时将催眠术派上用场,放慢语速,嗝的频率越来越低,继续聊冷聊雪,冷到失去知觉,什么也不想做,就想停下来好好休息,10分钟不到,病人的嗝逆居然彻底消失了。一个需要用脑外科手术治疗的病症,就这么神奇的好了,医生自己也很受振动。
那是1983年,心身医学刚刚开始获得认可。我计算了一下,医生是1954年出生,现在65岁,又一位与富尔曼医生、保罗博士同时期闯荡生物心理医生的博士。
一、不适的本质
1、为什么那位芬兰北部的病人会生那样一种病?为什么医生用冷、雪、想休息就能疗愈他的病?这要说到生命科学中的“不适”的本质。本质上来说,不适是可以生成能量,并落地生根生发一个结果的,生发的过程就是人体对不适应的应激反应,一种自我保护的天然本能。
2、不适的来源:
第一、距离太近。例如太近的遭遇车祸现场,经历离婚,自然灾害,那种心碎令人恐惧,因为恐惧应激反应导致身体激素变化,可能导致生病。
关于这点,作者的建议是除了排除痛苦,也可以在有痛苦发生的时候寻找舒适安全区,遭遇痛苦是人生的必然,如何处理才让你与他人发生差异。例如郎平率领的中国女排,失败时仍能够充满斗志勇敢的争取胜利才是真正的安全。
第二、对不适管理不善。内心的不适有两种,一种是急性的,如受伤、出血,很明显;另一种是慢性的,隐蔽不易察觉。渐渐形成心理压力,作者告诉我们,“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你要知道你的不适是因为你的管理处理方式才会变成现在这样的压力。
第三、焦虑的状态。作者给出一份焦虑测试表,大部分人都有焦虑情绪。我们要寻求一种内在的自发的平衡,内稳态,在内稳态下增强适应的程度。
二、恐慌的根源:
既然恐慌来自于自体的应激反射,我们需要了解自身结构。
1、大脑结构:
爬行脑,来源于远古的进化,我们具有脊椎动物的生物基础,爬行脑喜欢安全与宁静。哺乳脑,你可以想象大猩猩、猫,这些动物有感情有情绪,高兴了会张牙舞爪,生气了会呲着牙凶你,哺乳脑需要有趣。
理性脑是智人的专长,因为善于使用语言文字会思考,所以喜欢条理、逻辑、科学。
想想我们也知道,要做爬行和哺乳挺容易的,很容易做到,不费时间不费脑子,因此在面对情况的时候,首先可能爬行脑就表态了,不去,累,危险。或者直接触发哺乳动物的情绪,跳、吼叫、拍打,甚至打架。这种原始方式解决问题就是不用动大脑,不用前额叶,没有深层次的思考。简单冲动。
2、在人们经历意外挫折时,会进入一种创伤后应激症(PTSD)的状态,心灰意冷并放纵恐惧,如此恶性循环。我想到了祥林嫂,无限次循环阿毛丢失的痛苦。
3、我们的基因承担着应激反应刺激的风险,你的每一次恐惧都会留下痕迹,基因体系等着下一次的冲击,直至有一天改写编码,启动更有复制能力的片段,此刻活跃的细胞可能就是癌症的初始模式。
三、坏习惯的形成
习惯有两个方向,然而并不是一开始就形成了。当我们不断的去适应良好的习惯,就养成了好习惯,当我们适应了不良的行为,就形成坏习惯。坏习惯的形成是大脑神经系统发生了自身调节障碍,失调现象。我们常见的常规坏习惯分为五类:
1、成瘾:例如暴饮暴食,吸烟;
2、强迫症:总是反复检查,总是试图控制别人;
3、病态:伤风感冒,头疼,胃疼,有些人一到考试前就发烧。;
4、失眠:睡不着或睡不好;
5、保护性或逃避性:各种恐惧,幽闭症等。这样你知道,坏习惯是经历了某些事情,习惯性的用一种模式反馈,逐渐形成了习惯,我们需要研究解决的不是坏习惯,而是根源的那些事。
四、心里外化:
1、新认识一个词“投射”。
在弗洛伊德心理学中,心里外化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在外化中个人将其内部特征“投射”到外部世界,特别是其他人。例如一个过于好争论的病人会认为别人也是好争论的,而他自己却是无可指责的。如同其他心理防御机制一样,外化是一种对抗焦虑的保护措施,因此也是正常、健康运作的心智的一部分,不过,过分外化就会导致神经疾病。
投射是对内在不健康特质的条件反射,如你爱吵以为别人嗝逆爱吵,你没耐烦认为是别人更没有耐心。
2、在外化这个章节,我观察到了自己,因为我不耐烦,就认为别人不耐烦,在遇到事情受挫时会首先发起火来,吼的惊天动地,就像一只因为不被满足而发怒的猴子,开口就会说别人的不是,到也只能说到表皮,完全没有抓住实质。这种时刻,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内观查找自己的根源,是什么引起了不适,发生了应激反应。吼叫,是动物性的应激活动,简单但毫无技术含量,缺乏为人的智慧,总结一句,没有头脑没有智慧才吵架,所以一定要记得火山过来的时候按下暂停按钮,倒带,倒出来激发的诱因、病根。
3、心里外化的普遍存在,就是物质享受的负面作用—即刻满足感。即刻满足看起来的确满足了你的需要。例如,
快餐食物让你轻易就能吃到,这种轻易吃到的体验让我们有一种吃不到就恐惧的内在,于是没有耐心等待晚一点送餐,将目标定的非常短期,不能承受长期目标。
搜索引擎也是类比快餐,数据的快餐,想要就有,只要你搜。既然一搜就有,何必花费大量的时间自己去看书、查书呢。
性革命与开放,满街都是性感装扮的女生,影视影响,伴随着早熟,年轻人对性没有兴致,或者必须有更多的刺激才能满足他,科学家用小白鼠研究了成瘾环路。比这个更容易成瘾的是魔鬼的电子设备,无论大人还是小朋友,男女老少似乎都无法抗拒。
另有一类隐蔽的因素,如广告,看起来根本就没有对你说,暗暗的已经形成条件反射,甚至有了神经营销学这一专门找人性弱点营销的学科,是的你听说过电影片段中穿插广告吗?是那种肉眼看不见的迅速的广告,例如放了12桢可乐的图片。观众们没有看到,但影片结束会第一时间想喝一瓶可乐。这就是潜意识的广告。
五、温控器
看起来,我们生活在越来越多的不能等待与不耐烦中,挥之不去的焦虑和不适。作者为我们推荐了非常齐备的温控器,教我们不应激、不发火,不烦躁。十五个冷静策略方便实用,同时交给我们一套“舍恩呼吸法”。我们已经知道了恐慌与不适的根源,我们必须学会治理不适,管理舒适区。我们要训练大脑,把“不适”变为“适”。培养对“不适”的管理能力,获取双重感知力,运用双重感知力,培养感恩情怀,开发内心格斗士,循序渐进的开发你的潜能。
“唯一值得恐惧的事情是恐惧本身”这是富兰克林•罗斯福上任美国总统的演说词,我们知道关注恐惧可以让我们获得自由,生存本能就具有在压力下决策的能力,适者生存。在二十一世纪的新世界,快跑、吃饱、争夺生存权不再是主要矛盾,我们应该学会慢下来,我们具有难以想象的忍耐力,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做好准备,无需过渡扶养,我们有生存本能的“内在守门人”,我们要尝试用新方式面对恐惧,舒缓的成为自己的勇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