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大会》到现在已经播了5期,几乎每一期的点击量都过亿,在一个综艺节目满屏飞的时代,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除了找对了明星、编剧和主持人(张绍刚是目前最合适的人选),语言比较锋利,谈话尺度比较大以外,它还做对了什么?
和很多综艺节目一样,《吐槽大会》也是舶来品,英文原版名叫“Roast”,简单翻译过来是烘烤的意思,但是后来也指严厉批评,博大精深的中文里面自然也有一个对应的词——“煎熬”,但是肯定不能这么翻译,一点都不“信、达、雅”。
Roast的意思是“批评”,但是看过节目的朋友心里都清楚,嘉宾之间并不是发自内心地批评,也不是互喷,而是无伤大雅,点到为止地互损。
我上网查了一下”吐槽“,结果发现这是一个源自于日本动漫的词语,它的意思是:从对方的语言或行为中找到一个漏洞或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发出带有调侃意味的感慨或疑问。对,这才符合节目的本意,是调侃,而不是批评。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让一群陌生人当你的面批评你,嘲讽你,甚至在没有证据的基础上以讹传讹,而你作为被攻击的一方,只能坐着干着急,不能起身反击,是不是有一种“如坐针毡”的感觉?但是转念一想,综艺节目毕竟是“表演”,换句话来说,言辞再尖酸刻薄也不用当真,认真你就输了。
细数节目邀请过的嘉宾:周杰,李湘,曹云金,王祖蓝,唐国强,蔡国庆,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槽点“,比如李湘的胖和王祖蓝的矮,或者是一些“话题点”,比如曹云金和郭德纲之间的“作文大赛”,甚至有些是“负面新闻”,比如周杰打人,唐国强代言虚假广告,那么节目真的是邀请来他们是来自证清白的吗?
当然不是,他们是来被取笑,被消费的。
这是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年代,明星也是一种可以被公众消费的对象。这也是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真人秀,票房,粉丝经济,IP以及炒作,都和娱乐工业有关。回到节目本身,明星身上的“八卦”、“绯闻”,甚至是“标签”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他们的无形资产。明星们上节目,看起来像是来找虐,在我看来,不过是维持热度的一种手段罢了。
《吐槽大会》的slogan是“吐槽是门手艺,笑对需要勇气”,我基本认同。吐槽的确是门手艺,平时也需要积累和练习,而且它还讲究情商,需要一股机灵劲,还要有分寸感,不能越过人们的心理底线。但是,至于“笑对需要勇气”,我不能完全认同,因为节目都是安排好的,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嘉宾只要有点幽默感和包容心,不至于被真的气到吐血。
你看节目里,嘉宾在被“吐槽”时,往往都笑的合不拢嘴,甚至还夸对方“吐的好”,还要给表演最出色的人颁奖。这也让我想起来,我高二的时候,因为叛逆,经常去网吧通宵,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当看到班主任叫其他同学去办公室谈心的时候,我也渴望被叫出去,哪怕是被训一顿也好。这似乎也说明,只要不触及底线,被吐槽实际上也意味着被关注,谁不希望自己被重视呢?
这档节目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明星们表现出了自己“普通人”的一面,形象更加立体,语言表达更接地气。想一想,如果明星都摆出一副义正严辞的面孔,在节目里正襟危坐,不出洋相,不让人发笑,那节目还能这么火吗?
实际上,看完这些节目,你不太可能改变对嘉宾的印象,因为节目的出发点就是拿嘉宾身上的特点和话题做文章。相反,节目播出之后,原本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还是会继续存在,你能记住的不过是其中一两个嘉宾的“金句”,过几天你可能什么都想不起来。
所以说,这档节目的宗旨大概是:
你嘲,我嘲,大家一起嘲;
你笑,我笑,大家一起笑;
何必当真。
本质上,这是一档“借题发挥”的段子秀,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密集的段子,节目里,每隔几十秒钟就有一个笑点。和相声抖包袱不太一样的是,每个嘉宾讲的不是故事,而是针对每一位嘉宾设计的一连串段子,这些段子大多都是围绕“人身攻击”,看着明星们互撕,是不是让很多吃瓜群众大呼过瘾?
那么,是不是应该以做段子手为荣呢?当然不是,挖空心思抖机灵没什么好炫耀的。那是不是应该以做段子手为耻呢?也不是,谁不喜欢有幽默感的人,只要ta不到处耍小聪明,懂得掌握分寸就行。在现实生活中,情商高,段子又讲的好的人往往都热爱生活,观察敏锐,反应快,而且还能在社交场合缓解尴尬气氛,有这样的朋友应该感到知足。
这让我想起来前一段时间,韩寒的新电影《乘风破浪》的主题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不少人认为他是在歧视女性。但是当我看电影时,这首歌不仅没有引起我的反感,反倒让我觉得跟剧情很搭。作为一个男生,我可能不够敏感,但是,批评韩寒直男癌的人是不是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一点幽默感和包容心。
谈过恋爱的人都知道,不少女生会喜欢听男生讲一些霸道情话,但是你会因此认为他是一个蛮横、霸道的人吗?当一个女生跟男生说:“你要养我一辈子”的时候,男生难道会认为她经济不独立吗?相反,在我看来,当一个男生开始撒娇,示弱的时候,并且说出“娶到你是我最大的福分”,“要与你迎岁月蹉跎”以及”不许你比我早死“的时候,他是深爱着眼前的这个女生的,而且愿意付出所有的一切。
前一阵子,界面的正午频道发了一篇关于《吐槽大会》里李诞和池子的访谈,李诞是80后诗人,一个不太知名的滞销书作家,脱口秀演员,外号蛋蛋,不仅头发被染成红色,而且还美甲。池子,一个长的又黑又瘦的95后,没上过大学,但是语速快,脑袋灵光,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眼睛都很小。
在一档不看脸的节目里,把这两位设为常驻嘉宾不失为一种很聪明的选择。
看过节目的人都知道,他俩都长的很一般,但是作为专业的脱口秀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丝毫不逊色于其他嘉宾,事实上,很多嘉宾的台词都是他们写的。蛋蛋和池子作为素人,虽然没有明星们的号召力大,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是草根阶层的代表,他们能够登上舞台,和明星们同场竞技说段子,甚至表现要优于他们,是不是可以被视为一种草根逆袭,而这是不是很符合普通人的心理预期呢?至少很符合励志小说的剧情吧。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stand-up comedy或者说脱口秀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但是为什么偏偏最近才开始热起来?我猜有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们越来越喜欢短、快,有些辛辣,或者是攻击性的表达方式,而且还不需要负责任。
在互联网还没有普及的时候,人们阅读的普遍都是书本,杂志和报刊,做事比现在更有耐心,谈话也更心平气和,后来博客出现了,随笔被搬到了网上,人们的视线开始转移,议论的话题也更多,再后来出现了有字数限制(140字)的微博,人人都可以发言,也可以在一些话题上站队,不服气还可以组织水军谩骂,再到后来,微信横空出世,手机成为我们获得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聊天,也可以在朋友圈里发言,但是大多时候都是一小段话,或者干脆是一句话,一次简单的转发。
看起来,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在任意时间畅所欲言,甚至可以参与一些公共议题的的讨论,言论的边界在被打断拓宽,但是我们的表达欲望似乎没有随之增强,眼下,没有多少人能够耐得住性子,沉得住气去读一篇长文,更别说写一篇长文。
段子成了朋友圈里一道别致的景观,知识逐渐变成了知识点。
一档“成功”的节目往往是抓住了人的某些本质。
实话实说,热门的综艺节目我差不多都看过,比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中国好歌曲》,《梦想的声音》。就我个人来说,这些音乐节目能够吸引我是因为我本身喜欢唱歌,它迎合了我的兴趣。相比于舞蹈,绘画,戏剧,音乐显然是一门门槛更低,群众基础更广泛的艺术形式,给观众创造的感官刺激更为强烈,尤其是飙高音,好的表演能够让人沉浸在一种气氛中。
但是这些节目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的性质都是比赛,它们都有淘汰机制。在我看来,《中国好声音》能够一炮而红的根本原因在于导师身前的那个按钮,按钮给了导师决定选手去留的生杀大权。想一想,电视节目里,当导师按下按钮并且转身的时候,现场的气氛往往能够达到最高点,为什么?是因为观众真的在为选手的表演叫好吗?或许是,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每个人都幻想自己是坐在按钮前的那个人,能够决定别人的命运。吸引人的恐怕不只是表演本身,还有节目的“残酷”。这倒让我想起来古罗马时候的角斗场,人和野兽在里面搏斗,观众坐在四周观看,血溅当场的时候还会鼓掌叫好,是不是人类都热爱暴力和血腥?
当然,不能把古代角斗场和现代综艺节目相提并论。或许这段时间看了《裸猿》三部曲的缘故,我认同作者所说,人类的文明程度已经高度发达,但是我们身上还有很多的动物本性。在一个文明社会,我们不可能还像古罗马一样,坐在台阶上去欣赏人兽大战,但是我们有各式各样的比赛,我们可以坐在台下,看着选手之间的相互竞争,或者是程度更轻的相互指责,尽管没有头破血流,血溅当场,但是本质上是不是有些相似呢?
我也挺喜欢看《爸爸去哪儿》这样的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就我个人而言,是因为我很好奇。我是一个留守儿童,3岁的时候父母离开老家去深圳打工,我的童年是很不完整的。这档节目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当然,萌娃也是这档节目成功的关键,谁不喜欢长相可爱,乖巧懂事,又没有什么攻击性的孩子呢?这大概跟我们喜欢养宠物的道理也一样。
那么,《吐槽大会》迎合了人们的什么心理呢?毫无疑问是八卦。
《人类简史》的作者在书里面提到一个观点,八卦是人类进化史上最重要的生产力之一。可以说,没有八卦,不会讲故事,就不会有如今人类高度发达的语言系统,也就不会有人类称霸地球的今天。《吐槽大会》所做的就是挖嘉宾的八卦,让所有人互相调侃和攻击,人为地创造一个看似残酷的环境,然后把故事讲好。当然,如果拼凑起来的段子也算是故事的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