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社工交流时,问及社会工作的功能,大部份的社工都会说是直接服务和链接资源,从而协助服务对象缓解及解决正面对着的个人、家庭、朋辈、学校、社区层面中的各种问题,问题及需求又概分为经济、健康、心理与情感、关系(家庭和社区)与价值观念等不同的需求维度。
社工积极学习不同的专业理论(大多数是个人辅导理论),运用专业技巧,为服务对象提供直接服务,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向改变及恢复家庭功能。当服务对象因经济的困难、资源短缺,社工会链接正式与非正式社会资源,为服务对象解决第一层的基本需要(Primary Needs )。社工的回应与行动,没有人反对,并且是大部份社工努力实践中。在社工的努力下,但总是少了一点东西,那种是面向"社会"的味道。
当社工为服务对象提供直接服务时,而他们的问题与需求是涉及法律、政策、措施、社会标签和社会既定观念时,由于法律、政策、措施、社会标签和社会观念未能适配社会发展,就会形成了一批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群体,未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使他们处于社会边缘的位置,有些称为弱势群体,有些称为特殊困难群体。社会工作关注他们的状况时,只为他们提供直接服务,链接资源度过难关,实在未能有效地解决弱势群体需要法律的保障、政策和措施的关怀、社会观念的改变、社会的接纳等关键性因素。
大部份社工都能理解"人在情境中"的概念,人的行为、认知和情绪都受到环境的影响;也明白"生态系统理论"的重要性,人的行为是受到各级次系统的互动所导致。但当问题是关连着环境与系统的阻力或滞后发展时,需要向政策制定者(政府)、资源拥有者(政府及富裕阶)、社会的既定观念(涉及社会群体的定型及社会接纳)提出改变时,社工就会感到无力、无奈,认为现时许多既定的东西都不会和不能改变。这种心态和感受,普遍存在于社工的心坎中。有些社工认定"社会层面"东西是难以改变、无法改变的,就使社工逐渐少了一种"面向社会"的功能,那就是"社会倡议"的作用。
从此,有些社工努力学习各种理论,运用各种技巧,以期协助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有些落力发掘和链接资源,以解服务对象的燃眉之急。但就是很少很少社工想到或打算应用"倡议"手法来促使法律、政策、措施及社会观念的改变,使到弱势群体因"倡议"而得到合理的资源、权益的保障、社会的接纳,让他们更有尊严、获得尊重在社会中生活。社会工作的三大功能:直接服务、资源调动、倡议工作,在社工现时日常服务过程中,彷彿只剩下前二者,倡议工作往往缺席。
有些社工也希望能做点倡议工作,让服务对象能有机会摆脱限制,但不知如何进行倡议,无从入手。有些社工担心会被标签为"反对份子",对项目的稳定性有着负面影响,也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其实,"倡议"并非什么洪水猛兽,也不是跟政府持不同立场而进行抗衡的行径。倡议工作可以是以有趣的形式来进行,使到各方察觉问题与"社会"有关,需要从社会结构中进行改进和改变,怎样做就端乎社工的思维。若我们希望"倡议"不再继续缺席于社工的核心功能,那就需要社工先行具备"倡议意识",透过倡议的行动来促进社会不同层面的改变。
未来数天,打算以"倡议"为主题,分享个人的观点,为什么许多社工不做倡议工作的背后因素、怎样在符合国情下进行倡议等,期望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社工能够在直接服务、资源调动的工作外,同时能应用倡议工作,与服务对象一起建立具有平等、尊严的幸福感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