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06学习苏轼的《昭群怨·谁作桓伊三弄》

106学习苏轼的《昭群怨·谁作桓伊三弄》

作者: 金兰居士 | 来源:发表于2023-10-15 18:26 被阅读0次

【词作原文】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

谁作桓伊三弄,
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
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在杭州任通判的苏轼往常州、润州一带赈饥,恰好子玉要到舒州(今安徽安庆)灵仙观,二人便结伴同行。

第二年二月,苏轼在金山送别柳子玉,遂作此词以赠。子玉名瑾,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其子仲远为苏轼亲堂妹婿,两人是谊兼戚友的。

词的上半阕写离别前的晚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是谁吹起了优美的曲,将人从梦中惊醒,是什么样的梦呢?
从“惊破”一词来看,似有怨恨之意,夜听名曲,本是赏心乐事,却引起了怨恨;而一旦梦醒,离愁就随之袭来,可见是个好梦。

大概是梦见和朋友一起饮酒赋诗吧。欢聚的日子马上就要结束,怎不使人懊恼、愁闷?推开窗户,不知是要追寻那悠扬的笛声,还是要寻回梦中的欢,只见江天茫茫,空荡荡的天上,挂着一弯孤单的新月,凄冷地望着人间。江天之际,迷迷蒙蒙、混混沌沌一片,那是被愁闷化作的烟雾塞满了。

通观全词,没有写一句惜别的话,没有强烈激切的抒情。将情感融入景物,通过景物描写渲染出一种情感氛围,使读者身不由己地被引进其所创造的意堵之中,受到强烈的感染,这是本词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在众多的景物之中,又挑出一二件,直接赋予它们生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所有的自然物都生气勃勃,整个艺术画面都活了起来,这是本词的艺术特色。

上半阕用“愁”写烟,使新月也带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下半阕用“送”状柳絮,使之与东去的流水对比而生情。

而“愁烟”和“飞絮”在形态上又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飘忽不定、迷迷蒙蒙的自然物;它们轻虚空灵,似乎毫无重量,不可捕捉,但又能无限扩散,弥漫整个字宙。

用它们象征人世的漂泊不定,传达出迷蒙怅惘、拂之不去的眷恋之情,那是再妙不过的了。但作者似乎是随手拈来,毫不费力,只道眼前所见,显得极其自然。这正是词人的高超之处。

相关文章

  • 赏读:昭君怨·送别——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昭君怨·送别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

  • 每日一练字:《苏轼诗词三首》

    昭君怨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减字木...

  • 苏轼词丨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

  • 昭君怨.送别 苏东坡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 昭君怨

    月漫关山, 谁作桓伊三弄, 淡然、骤然、绝然、悠然, 若即似断。 夜不动声色把千年悲怆掩埋, 那个马背上的女子, ...

  • 醉公子·桓野王(其二)

    弄弦金殿里,怨歌明大义。可有后来郎,临风效野王? 三仁韩越泣,满江红又继。还欲恨辽疆,偏说无断肠。 注: 1、桓伊...

  • 七排律.吟昭君出塞文/杜云燕

    七排律.吟昭君出塞 文/杜云燕 桓伊三弄夜清笛,寂寞芳菲垄翠尘。 欲寄还留花卧絮,忽来未许怨藏身。 容颜绝世香溪秀...

  • 送别

    无法驻留,所有的新语都已退为一帘幽梦。没有人告诉你谁在今夕,仍作桓伊三弄 愁烟满渚,江天迷蒙岸上吹笛送行的你应知梅...

  • 再见郑姐姐——回味武夷之三

    读《世说新语》,非常非常喜欢桓伊三弄的故事。王子猷与桓子野,两位名士神交已久,忽然在途中相遇,子猷直接派人请求子...

  • 第七天

    梅花三弄 【东晋】桓伊 梅花一弄戏风高 薄袄轻罗自在飘 半点含羞遮绿叶 三分暗喜映红袍 梅花二弄迎春曲 瑞雪溶成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06学习苏轼的《昭群怨·谁作桓伊三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lgu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