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作原文】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
谁作桓伊三弄,
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
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在杭州任通判的苏轼往常州、润州一带赈饥,恰好子玉要到舒州(今安徽安庆)灵仙观,二人便结伴同行。
第二年二月,苏轼在金山送别柳子玉,遂作此词以赠。子玉名瑾,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其子仲远为苏轼亲堂妹婿,两人是谊兼戚友的。
词的上半阕写离别前的晚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是谁吹起了优美的曲,将人从梦中惊醒,是什么样的梦呢?
从“惊破”一词来看,似有怨恨之意,夜听名曲,本是赏心乐事,却引起了怨恨;而一旦梦醒,离愁就随之袭来,可见是个好梦。
大概是梦见和朋友一起饮酒赋诗吧。欢聚的日子马上就要结束,怎不使人懊恼、愁闷?推开窗户,不知是要追寻那悠扬的笛声,还是要寻回梦中的欢,只见江天茫茫,空荡荡的天上,挂着一弯孤单的新月,凄冷地望着人间。江天之际,迷迷蒙蒙、混混沌沌一片,那是被愁闷化作的烟雾塞满了。
通观全词,没有写一句惜别的话,没有强烈激切的抒情。将情感融入景物,通过景物描写渲染出一种情感氛围,使读者身不由己地被引进其所创造的意堵之中,受到强烈的感染,这是本词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在众多的景物之中,又挑出一二件,直接赋予它们生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所有的自然物都生气勃勃,整个艺术画面都活了起来,这是本词的艺术特色。
上半阕用“愁”写烟,使新月也带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下半阕用“送”状柳絮,使之与东去的流水对比而生情。
而“愁烟”和“飞絮”在形态上又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飘忽不定、迷迷蒙蒙的自然物;它们轻虚空灵,似乎毫无重量,不可捕捉,但又能无限扩散,弥漫整个字宙。
用它们象征人世的漂泊不定,传达出迷蒙怅惘、拂之不去的眷恋之情,那是再妙不过的了。但作者似乎是随手拈来,毫不费力,只道眼前所见,显得极其自然。这正是词人的高超之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