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发现自己家里的老人没有了自理能力,作为子女的你会怎么做?是任劳任怨还是弃之不顾?当发现自己的妻子在溺爱孩子,作为丈夫的你会怎么做?是及时制止还是自我安慰只是青春期?是当发现自己的儿子杀人了,你会怎么做?是帮他掩盖罪行还是大义灭亲?
昭夫年仅十五岁的儿子直巳杀死了七岁的小女孩并任由尸体躺在自家庭院中,自己却躲在房间里面玩杀戮游戏,任由事情发酵。而丧心病狂的夫妻二人居然想出了让痴呆的母亲来替罪的想法并付诸行动。熟悉的东野圭吾,熟悉的套路,案件永远只是辅助,最终想表达的只是对人性与社会问题的拷问。而《红手指》更是将这种拷问贯穿了全篇。为什么直巳会这么“淡然”,他们二人又是怎么忍心将年迈的老母亲推出去当替罪羊?
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从昭夫本人说起,全文的悲剧也是由他而起。纵观全文,不难看出,昭夫是一个非常消极而且怯懦的人,从来不敢直面问题本身,只是一味的逃避,自我安慰,这样也行吧,坏的结局不会出现的。其实无论是对什么事情,他在第一时间都是可以明辨是非的,但是之后呢?因为怕麻烦,因为不愿面对,他选择了搪塞的方案,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从最初的妻子对父母的态度,到后来妻子对孩子的教育,再到最后的嫁祸给母亲,哪次昭夫的内心没有犹豫与纠结?
第七章中昭夫第一次有推母亲当替罪羊这个念想的时候,作者这么写道“昭夫摇了摇头,同时想使自己尽力甩掉刚才的念头,他准备今后永远不再去想,因为那想法过于邪恶,以至于想一想都会让昭夫感到可怕并且厌恶想到它的自己。”但是最后的结局呢?要不是母亲不是真正的痴呆,结果呢?要不是昭夫承受不住了,他会说出事情真相吗?这种态度在他与妻子和儿子的相处中更是可见一斑,明明妻子一点也不尊重父母,只顾着自己的利益,明明妻子那么的溺爱孩子,明明孩子有恋童,暴力的倾向,昭夫却从来不曾做出改变,最后还要做出一副受害者的模样。妻子不好在最开始的时候为什么要结婚,孩子被宠溺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制止,什么都不做就能让事情变好吗?还是自欺欺人成了习惯真的以为事情都会按想像中的发展?
可是现实呢?现实是孩子只知道以自我为中心,杀人了还无所谓,反正父母会解决;现实是在最后被抓直巳还在说:“都是父母的错”;现实是他将爱他的母亲推出去替罪。网上还有人说这是一场人性的救赎?昭夫得到救赎了吗?他凭什么得到救赎?与其说是他最后幡然悔悟不如说是实在受不住压力了,他受不了的从来都不是母亲的可怜,而是整个事件带来的冲击。所以说,他不仅没有得到救赎,更不配得到救赎,即使他这个时候想起来以前父母的种种好处,谁能保证他以后不会再做类似的事情?一如文中的种种事例。人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从前文的种种我们不难看出,等待他们的只会是无尽的黑暗与磨难而绝不会是所谓的救赎。

最后,就以加贺的话来结尾吧:“很漂亮的截杀,爸爸你赢了,祝贺你。”以此来告诫自己不要随意评判自己看到的所谓的“事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