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76篇《郑风 将仲子》
【原文阅读】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译文参考】
求你啦我的好二哥,别再翻越我家院墙,别再把我家杞树弄伤。哪敢吝惜这些树墙?是我父母看见不让。我心里怎不把二哥想,但父母一训斥,我怕有脸没处放。
求你啦我的好二哥,别再翻越我家围墙,别再把我家桑树弄伤。哪敢吝惜这些树墙?是兄长们看见不让。我心里怎不把二哥想,但兄长一责怪,我怕有脸没处放。
求你啦我的好二哥,别再翻越我家园墙,别再把我家檀树弄伤。哪敢吝惜这些树墙?是别人看见会张扬。我心里怎不把二哥想,但别人一张扬,我怕有脸没处放。
【字词注释】
(1)将(qiāng):愿,请。一说发语词。(2)仲子:兄弟排行第二的称“仲”。
(3)逾:翻越。
(4)里:居也,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外有墙。越过里墙。
(5)杞(qǐ):木名,即杞柳。又名“榉”。(6)落叶乔木,树如柳叶,木质坚实。
(7)树:种植。一说树桑、树檀,即桑树、檀树,倒文以协韵。
(8)爱:吝惜。
(9)怀:思念。
(10)檀:木名,常绿乔木。一名“紫檀”。
【诗歌赏析】
此诗首句便言“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刻画了一个翻墙折树的“二哥”形象。
读者不禁好奇,这个“二哥”为何要翻院跳墙?主人公为什么阻止他?诗接着说:“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主人不是怕仲子损坏墙和树,而是惧怕自己的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最后一句话,解决了前面所有的疑惑。“仲可怀也”,说明主人公和仲子是一种恋爱关系。
按照周代礼制,“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礼记·曲礼》)。孟子也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
但是,诗中的“仲子”在热恋驱动下,不顾一切地从“逾里”“折杞”到“逾墙”“折桑”,再到“逾园”“折檀”,以期能与姑娘相会。姑娘虽然对他心中爱恋,还是比较理智,劝小伙儿别再这样做,担忧父母、诸兄及旁人的责骂和议论。她既表达自己的爱意不变,又一再告诉恋人,希望他能通过合乎礼仪的形式达成心愿。
全诗字面上只见女主人公对恋人的告求和疑惧,诗行中却历历可见“仲子”的神情音容:那试图逾墙来会的鲁莽,那被劝止引发的不快,以及唯恐惊动父母、兄弟、邻居的犹豫,连同女主人公既爱又怕的情态,俱可于诗中得之。中国古代诗论,特别推重诗的“情中景”“景中情”,《将仲子》所创造的,正是这种情中见景的高妙诗境。
《孔子诗论》评论道:“《将仲》之言,不可不韦(畏)也。”肯定了诗中姑娘的态度,既然人言可畏,人言能杀人,那就要有所顾忌,不可不畏。
随着“仲子”行为加码,诗中女子的担忧畏惧也随之扩展,由“畏我父母”至于“畏我诸兄”,最后“畏”到左邻右舍的“人之多言”。这种从家庭一直布向社会的礼法之网,具有强大的舆论压力。由此品味到女主人公的担忧呼告之语,一次比一次显得急切和强烈了。
而这首诗中的最后一句“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后来凝结成“人言可畏”的成语,成为生活的箴言和哲理。
【《将仲子》学习的反思探讨】
《将仲子》:男女之辞,也可解为刺庄公诗
《毛诗序》认为这是讽刺郑庄公的诗《毛诗序》说:“《将仲子》,刺庄公也。不胜其母,以害其弟,弟叔失道,而公弗制。祭仲谏而公弗听,小不忍以致大乱焉。”认同这种说法的人不少。
《古文观止》的第一篇就是《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就是郑庄公。郑庄公是郑国的第三代国君,名寤生,传说是在母亲睡梦中生下来的,使母亲受到了惊吓,一直不为母亲所喜欢。母亲后来又生了一个弟弟叫叔段,非常宠爱他。当郑武公还在世的时候,母亲曾要求郑武公立叔段为太子。郑武公没有答应,还是立长子为太子。
在郑庄公即位之后,母亲仍然帮助叔段弑兄夺权。这个母亲当的实在有问题,都是自己的儿子,却一点儿也看不上大儿子,对小儿子特别偏心。结果害了小儿子。郑庄公明明知道母亲和弟弟的心思,却不动声色,假意退让,以助长他们的野心。
在这期间,祭仲曾劝郑庄公制裁叔段,郑庄公说了一句著名的话:“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多行不义必自毙”,你老先生慢慢等等看吧。最后时机成熟,郑庄公假意去周地朝王,实际却到郑国另外一个地方,安排围剿叔段。浅陋的叔段完全被假象所蒙蔽,与母亲合谋,准备里应外合,袭郑篡权。结果可想而知,叔段大败,被迫逃亡。
古人不喜欢郑庄公,认为他虚诈不仁。叔段虽然叛逆,却是郑庄公的亲弟弟,郑庄公以这种方式除掉亲弟,在古人看来,太不厚道了。何况郑庄公以前对叔段的纵容,实际上是故意助长他的骄慢,以便在他罪恶昭著的时候将其铲除,这样就会使舆论有利于自己,由此可见他的阴狠和虚伪。
由于当时劝谏他的人叫“祭仲”,有个“仲”字,《毛诗序》就把这首诗安在了郑庄公身上,说这是郑庄公回答祭仲的一首诗:请求你啊祭仲,“无逾我里”,你别管我的家事了;“仲可怀也”,你要及早制裁叔段的想法,我不是没有,只是“畏人之多言”,我怕太早动手会招惹国人的议论。
《毛诗序》认为这首诗反映的是郑庄公当时的心理。这是对《将仲子》这首诗的一种完全政治化的解释。
到了宋代,郑樵提出,这与郑庄公的事没什么关系。诗中全是“淫奔者之辞”。朱熹表示赞同郑樵的见解(《诗经集传》卷三)。不过,后世的解诗者不一定认可这是“淫奔”之诗,但却大多肯定它是男女之辞。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人言可畏:胆小怯懦,还是心有敬畏
在古人心中,“人言可畏”,并不意味是胆小怯懦的表现,而是告诫人要有所敬畏,有所畏惧,借以端正自己的行为。
《国语·晋语四》记载:当晋文公流亡到齐国时,齐国为他提供了丰足的财物,齐桓公还把美丽的女儿齐姜嫁给他。晋文公觉得很满足,就想在齐国长期安家,不想再过动荡的生活了。这可急坏了他的臣 子们,他们就密谋如何把晋文公弄走。
不巧,他们的谈话被蚕妾听到了。蚕妾告诉了齐姜。没想到,齐姜不但不怪罪他们,还反劝晋文公要继续奋斗,认为晋文公应该争取晋国的君位。并说贪图安乐是会坏大事的,她引《将仲子》说:“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齐姜引这首诗劝晋文公,别忘了上天降给他的重任,以及晋国人民和各国诸侯对他的厚望,不要让人们把自己看成眼光短浅、贪图安乐的人。
齐姜的这段话因为很有哲理,被详细地载入《国语》之中。晋文公后来回晋国继承了君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