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样一组场景:
妈妈咆哮怒吼“你为什么非要去上那个南大呀?”
女儿无助回答:“我不是一定要上南大,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对,这正是暑期热播剧《小欢喜》近日剧情英子跳江前母女的对话。
回想剧中的宋倩对英子说过的话:
乐高?都高三了,不能玩。
天文义务讲解员?都高三了,不能去。
英子,你可是妈妈的一切呀!
听到这些话语,让人对英子用跳江来逃离母亲感到痛心的同时,也让人渐渐明白:二人亲子关系之所以在不断恶化中走向极端,很大程度上的原因在于宋倩忽视了亲子间的共情沟通。
01什么是共情沟通?
在生活中,我们会见到这样家长,他们能够对孩子的情绪给予可以很好的理解和包容,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给予建议,同时又能够很好的注意界限,知道适可而止。
每次看到他们和子女间和谐的亲子关系,以及舒服的交谈方式,都会觉得如沐春风,事实上这种能力就可以称为共情(Empathy)。
到底什么是“共情”呢?
心理学上的共情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即:体验你的内心,如同我的内心。
它通常被描述为三个因素的结合:
认知共情(思考他人的情绪)
情绪共情(分享他人的情绪)
动机共情(关心他人的情绪)
对于共情,不仅心理学上有研究,近年来,维也纳大学的社会科学家Claus Lamm也曾采用多种影像学技术如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了大脑共情的潜在机制。
该研究的典型方法是疼痛范例,研究人员将参与者放置在fMRI扫描仪中,记录他们在受到痛苦的冲击或观察其他人痛苦的冲击的神经活动。
一项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显示,给被试服用止痛安慰剂能减少与疼痛和共情疼痛相关联脑区的活化。
由此可见,共情能力不仅是心理学上的一项能力,在神经科学上,共情同样备受关注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会发现,两个人关系很好的朋友,一个人打哈欠时另一个会跟着一起打。
这个说法是得到神经系统科学家的研究证实的,据说传染性哈欠可能是一种“原始的共情机制”。
因此,说到底,共情是一种大脑机制。而运用到亲子关系上,共情沟通,就是能够体会到孩子的情绪,并以此为基础而产生的有效沟通。
02共情沟通的几个误区
在运用共情沟通之前,除了明白共情的基本概念外,还要了解什么样的沟通不应当属于共情。
共情沟通不是表达同情
同情和共情,虽一字只差,但两者并不相同。
在传达爱方面,同情的本质是怜悯,如果父母对孩子施以同情,就会造成双方地位上的不对等,从而无法产生真正的共鸣。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孩子摔倒了,本可以自己爬起。
身边的妈妈看到却说:“哎呀,宝贝啊,你怎么摔倒了啊,怎么都流血了呢?可怜死了。”
结果话一说完,孩子开始哇哇大哭。
所以,共情不是表达同情,同情会使父母与孩子之间难以产生真正的连接和平等。
共情沟通不是说教批评
教育家卢梭曾说,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虽然很多家长已经认识到打骂对孩子不行,但是讲道理似乎曾被认同。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发现孩子青春期有早恋迹象,妈妈开始进行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
长篇大论的一旦开始,一般会造成两种极端:第一种是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争吵就开始了;第二种是把父母的话当成耳边风,关闭听觉通道,严重的话会隔离自己的感受。
所以,共情沟通不是讲道理,不要在一开始就切断了与孩子连接的桥梁。
共情沟通不是放任不管
有些家长会觉得,要充分理解孩子的情绪,所以要给他全部的自由,想做什么就让他去做,不阻拦,其实接纳情绪不代表允许所有的行为。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孩子打架,学校请家长,而孩子从小就在一个非常自由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想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
家长到校后却觉得对方小题大做,做错事了父母也觉得这没什么。
但是孩子长大以后却发现身边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所有人都是避而远之,因为他变成了一个非常自我且没有礼貌的人。
所以,共情不等于放纵,家长要有适当的引导,如果孩子的行为伤害到自己、别人或者环境,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03共情沟通,是最高级的一种善良
共情沟通不是表达同情,也不是说教批评,更不是放任不管,那么真正的共情沟通是怎么样的呢?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有这么一个有关沟通的故事,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有一位精神病人,认为自己是一只蘑菇,于是就蹲在角落里,每天不吃也不喝,像一只真正的蘑菇一样。
如果让我们来治疗他,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可能会说:你不是蘑菇啊,赶紧起来吧。
我们可能说上百遍千遍,甚至还会过去拽他起来,这个病人必定还是会无动于衷,一动不动地做自己的蘑菇。
真正的心理医生是这样做的:
他也撑了一把伞,蹲坐在了病人的旁边。
病人很奇怪地问:你是谁呀?
医生回回答:蘑菇不吃饭怎么长大?
病人觉得对,也开始吃饭。
几周之后,这个人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
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
共情说难很难,但也挺容易,只不过是在别人遇到困顿时,蹲下身来,陪他做一只蘑菇,而他,必然也有让自己生活重新快乐起来的能力。
学会共情,才能触摸到别人心底的柔软,才能用自己的善良,真正对他人有所帮助。
04 如何进行共情沟通
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有共情能力的人往往能最大限度的理解别人并赢得别人的理解,因此能让自己和别人愉快的相处。
那么,在亲子关系中,共情沟通也是家长与孩子情感连接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到底该如何做呢?如何经由别人的情绪去体验其内心世界呢?我们把它概括为如下几点。
观察:细心观察,了解孩子。
留意发生的事情和孩子的情绪,比如孩子的声调、语速、表情、动作、身姿等,还有孩子产生的情绪导火索以及潜台词。
接纳:听一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并尝试接纳孩子的情绪。
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尝试着帮孩子描述他内心的想法,然后去接纳自己的孩子。
感受:想象一下如果是自己,在同样的情境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尝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理解对方。
传递:把自己爱的力量传递给自己的孩子,让孩子获得安全感,获得爱的感觉。
这种感觉就好像听见温暖的话......蜷在小床上受到爱抚,像一只小鸟缩在巢里。在妈妈的眼睛里,有全世界的温柔。
举个例子吧
对于我家孩子贺贺早上上幼儿园磨蹭这件事,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大吼大叫,然而问题依旧得不到解决。
他会给经常出一些让人无法拒绝的理由,比如说,我还没吃饱,我还想玩一会儿玩具,之类的。
以前我就会问他:“噢,那你还想吃什么?你还要玩什么玩具?”可经常是什么情况呢?东西拿来他又不吃了,玩具也不要。
后来我尝试去理解他,才突然意识到,他的情绪根本不是来自于他所说那些需求,而是“我不想离开你”。
所以就有了以下的沟通:
“嗯,你是不是有点不想离开家离开妈妈呢?”
“嗯,不想离开。”
“的确是,有的时候想妈妈一直陪伴是很正常的。”
他听了这句话之后,就跑到我怀里,身子软下来了。
我又接着与他沟通。“要是妈妈送你一个礼物陪着你,会不会好些呢?”
他没怎么回答,我就把一个我亲自给他制作的小的蜘蛛侠放在了他的手上。
他乖乖地和我一起出了家门。
从这个小小的例子可以看到其实,做到共情并不难,有时就会像点穴一样,一旦说中了孩子的感受,他的情绪就会流动起来,这种流动会让我们和孩子同频,从而解决很多想象中的难题。
学会如何共情,对于家长的要求非常高,因为我们很难保证自己在生气的情况下还能做到。
因此,如果父母自己处在情绪当中,就不要急于和孩子共情,而需要先稳定自己的情绪。
让自己先暂停下来,允许自己和负面情绪对话,然后才能做到很好地与孩子共情。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学会共情沟通,也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够和谐的与自己的父母相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