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养育孩子--陈忻博士上海站讲座笔记整理(一)

养育孩子--陈忻博士上海站讲座笔记整理(一)

作者: 张小猴_2016 | 来源:发表于2018-04-06 18:43 被阅读0次
    我、陈忻博士、美恬妈

    今天下午,期待已久的陈忻博士上海站讲座开始啦,整整3个小时,陈忻博士向我们分享了她关于育儿的诸多见解和理论,干货满满,获益匪浅。最最重要的是,一年多了,终于与美恬妈面了基,心情愉悦~~

    第一个小时主要是陈忻博士的讲座,主要内容是关于如何与孩子相处。

    陈忻博士提到了三个关键词:genuine,empathy,和unconditional supporting(?),即真诚的情感、同理心以及无条件的接纳支持。


    一、genuine 真诚开放的情感,尊重孩子的感受

    面对孩子的时候,自己的情感应该是真实的,孩子也应该活在真实的世界中。具体来讲,就是妈妈自己不必伪装成超人,妈妈也要学会适当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很多妈妈喜欢隐藏自己的情绪,觉得在孩子面前不发火、不生气就是好妈妈,比如在自己刚下班很累或者心情不好的情况下,面对孩子陪自己玩一会的请求经常不会直接拒绝,硬撑着陪孩子。其实,有时候你即使不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情绪也一直客观存在着,你在陪孩子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会表现出烦躁的样子,这种消极情绪往往会借着其他由头就释放出去了,比如开始恼怒孩子怎么这么简单的拼图都拼不好,怎么把玩具乱扔乱放,怎么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玩。这样往往是不太好的,不如告诉你的孩子:“妈妈累了,妈妈想休息一会再陪你玩,可以吗?” 这样既表达了自己的需求,不至于以另外的方式释放负面情绪,又给孩子体贴自己的机会

    陈忻博士举了个自己孩子的例子。她有天下班,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堵车了,车停在路上无法移动,孩子就想在这时候让妈妈陪自己玩游戏。陈忻博士就试着跟孩子商量了一下:“妈妈今天真的很累了,想休息十分钟再陪你,可以吗?” 孩子同意了。十分钟过去了,孩子竟然真的安安静静的等妈妈休息好,没有打扰妈妈。陈忻博士说,她当时特别感动。为人父母,有时候会养出不懂的感恩的孩子,这时候也要反省一下自身,你有给孩子体谅你的机会吗?一直伪装成不会累不会病不需要孩子关心的超人,孩子怎么会知道你也有自己的需求啊。

    当然,适当的表达需求,不等于要孩子包容自己的情绪。陈忻博士说,有次有个妈妈咨询她关于她跟自己孩子的问题,那个妈妈竟然说她因为孩子惹她生气,三天没理他了。言下之意似乎要孩子跟她道歉、哄她,她才肯跟宝宝重归于好。陈忻博士问她,宝宝几岁了,她说宝宝才三岁左右。陈忻博士简直要气笑了,你一个几十岁的成年人了,竟然要一个才几岁的娃娃去包容你的情绪!适当的表达,也不是要孩子来包容你啊。一定要在孩子的承受范围之内去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绪,不能过头了。

    有些家长觉得自己孩子的情商低,想把孩子送去什么情商训练学校,但是情商和情绪管理,是没办法突击出来的,是日常与人相处时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一点一滴的经历累积出来的。孩子最初的互动就是与周围人进行的,日常可以适当的与孩子表达喜怒哀乐,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尽量做到对事不对人,比如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不能说“你不是一个好孩子”,应该说“你的这个行为是不对的,会有什么什么样的后果”;当大人做错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毫无困扰的向孩子道歉,也要让孩子知道,妈妈和老师(以及其他大人)都是会出错的,没人是超人,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human being,都有喜怒哀乐,会痛会累会犯错,这没什么,犯的错改了就好。

    做一个诚恳的父母,生活会容易很多。


    二、empathy 同理心

    陈忻博士提到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同理心,我觉得同理心与情绪管理里面经常提到的“共情”有异曲同工之妙。我觉得“共情”不是让孩子情绪稳定下来的手段,而是养育着应该自己用在自己身上的一种思考方式。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尽力去理解孩子的情绪,这才是共情的精髓,而不是那几句干巴巴的句式:“我知道你现在感觉很不好,你是不是感觉怎样怎样啊”。这类生搬硬套的句式,用不好就会变成自以为是。

    陈忻博士说,同理心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事情,有了同理心,人就会宽容许多。

    她提到了一个例子,国内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很多现在作业任务就很重了,抄写作业总是很多。有的小朋友写着写着字迹就开始潦草了,很多家长看到之后就会很生气,认为孩子态度不端正、不认真,写字乱涂乱画、应付作业。其实,家长更应该做的是去理解孩子,小小的孩子,力气就那么多,作业任务那么重,写着写着就没力气了啊,真的没办法保持一直字迹工整漂亮,不是孩子不认真,是真的作业负担太重了。

    同样困扰家长的还有另一个问题:孩子总是丢三落四。其实丢三落四真的不是主观态度的不认真,大人同样也会忘东西啊。真想帮孩子解决这个问题,不如帮他每次都写个list。陈忻博士发现自己孩子的班级有好多小信箱,信箱上写着班级所有同学的名字,老师会往信箱里放需要孩子带的材料,每天班里都会有一个list,写着每个小朋友需要从信箱里带回家的东西,小朋友只需要按照list从信箱里取出该带走的东西就好了,这样几乎从来不会出错和丢三落四。这个行为启发了陈忻博士,她后来就在自己孩子的书包上贴了一个list,上面写着需要带去学校的东西,孩子去学校前一晚按照list收拾好小书包,第二天一早直接把包带走就好了。刚开始时还需要对着list查看有没有忘带什么东西,时间久了,形成习惯了,孩子几乎就不会忘带东西了。

    陈忻博士讲,有了同理心,还要用具体的方法去帮助孩子,一味的说教是没什么用的。比如中国学校喜欢用的标语“好好学习”,那怎么才能好好学习啊?这个标语太空洞了。提倡“团结友爱”,那怎么团结友爱呢?美国学校里的标语就具体多了:“与别人一起玩,不要排斥别的小朋友”。上面讲的列list就是一种具体的办法,抽象空洞的说教想达到目的真的挺难的,具体化之后就容易多了。

    人人都会讲道理,讲道理的时候都觉得自己特别特别的正义,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但其实讲道理不如去理解别人的感受并具体的去做一些事情帮助对方,理解、尊重对方的情绪,应该优先于讲道理。毕竟,自己做错事情的时候,本来就很难过自责了,这时候谁都不希望别人再来补一刀“你看看你看看,我之前告诉过你了,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你便要这样那样,现在好了吧balabala...” 这样的说法于事无补,除了给对方添堵、激起对方反感的情绪之外,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陈忻博士分享了她跟自己小儿子的一段故事。小儿子有次把书包落在自己的车上了,早晨她开着车就走了,于是儿子到学校的时候发现自己书包没带。打电话给她,她那天刚好没有什么紧急的事情,于是她不辞辛苦开车半小时去给儿子送了书包。晚上回家,陈忻博士跟孩子说,以后可别忘带包了,妈妈给你送过去很麻烦的,也没多说什么。但是没过几天,儿子又把书包落在妈妈车上了,这次妈妈真的有很要紧的事情要办,就没去给孩子送包。那天儿子包里刚好有要上交的作业,美国的学校是每次作业、小测验、日常表现都要记录到孩子的总分里的,这次作业如果老师判定不合格的话,孩子接下来好多次都要做到最完美才能挽回最后的成绩,所以孩子也挺怕的。回家后跟妈妈说了这个,妈妈第一反应是想了想,安慰了孩子,问孩子有没有向老师解释一下啊,也许老师不算他这次成绩不合格呢。孩子说跟老师沟通过了,不知道老师怎么处理。陈忻博士这里就做的很好,没有一上来就习惯性的指责孩子“你看吧你看吧,上次跟你说了不要忘带包,你又忘带了,成绩不行了吧”之类的,如果这样说的话,孩子除了反感,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所幸后来宽容的老师并没有给孩子扣掉这次的分数,孩子很开心,感恩之下记住了这些事情,从此之后基本没有再把包落在妈妈车上了。

    有时候父母和老师的宽容反而能激发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同理心时时刻刻要有。


    三、无条件的接纳和支持

    不轻易去评判别人,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立场,站在自己立场上,所有的行为都是合理的,所有人都应该加强边界感。

    面对孩子的时候也是一样的,不能把自己认为的事情就强加给孩子。

    陈忻博士说自己的二宝是个比较敏感内向的宝宝,小时候放弃了学足球,因为足球需要冲撞、与别人有接触,这让他觉得很不舒服,改学了棒球。有一次学校的棒球比赛,他帽子上面的扣子松了,而这时候妈妈在比赛的保护栏后面,没办法帮他把扣子扣上。妈妈就直接跟孩子说:“你去找一下教练,让他帮你扣上呗。”儿子没反应,妈妈有点着急了,就有催促了他一次。然而这次陈忻博士发现了儿子表情和身体都有些僵硬--孩子很紧张,这时候妈妈就知道,是自己唐突了。自己觉得“没什么的事情”,孩子并不这样认为,又想了想自己小时候,还没有儿子现在做得好呢,现在不也好好的吗。于是陈忻博士悄悄走开了,把空间留给孩子自己。过了一会儿,教练过来孩子这边了,发现孩子的帽子扣子松了,顺手给扣上了,这才解决了问题。

    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这有什么呀”之类的语气是很唐突的,孩子的性格就是如此,并不是内向就有什么不好的,内向的人也不会没朋友,没必要过分去强调某种性格。

    中国人有个特点,从大到小都一样的,就是行为上无法无天,而思想上却束手束脚。而美国人是刚好相反的,从小就不束缚孩子的思想,行为上却规矩的多,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讲规矩多了,很多事情有很多规定,行为上没中国孩子自由自在,思想上却天马行空,这点很值得深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养育孩子--陈忻博士上海站讲座笔记整理(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llh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