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桥兵变后,宋太祖就“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所有武将的威胁,用文官来执掌兵权。而这个时候,北方草原民族不断有强者兴起,契丹-大辽/西夏/女真-金国/再到最后一统天下的蒙古。再加上从五代十国的时候,燕云十六州就一直被掌握在契丹/女真的手中,北宋一直试图收回燕云十六州都未获得成功。北宋在和北方草原民族的对战中基本上都是处于劣势的,其实北宋也是不乏名将的,像杨业/狄青/种师道/宗泽/(岳飞和韩世忠都被归纳到南宋了)。但是太祖定下的基本国策就决定了不能让武将掌兵权,这也就造就了北宋总是被北方草原民族不断欺负的感觉。
其中在宋真宗时期和契丹一战,当时战时形势是有利于北宋的,但还是签订了檀渊之盟。北宋每年需提供岁币30万给契丹,用极少的代价避免战争更高的经济支出。后世普遍还是对其给与了相当高的积极意义的评价,此协定创造了宋辽边境百余年的和平,就带给了北宋老百姓富裕和安居乐业的生活,(但是并没有民富国强。)民间商业发达,科技领先(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都发源于北宋),文化也是达到一个顶点,宋词/宋朝的书画,瓷器都无一不是朝代的巅峰。这些成就如果没有百余年的和平稳定是无法做到的。
我想从更多的角度来看下这个历史事件:
草原民族为什么要和北宋开战?没有经济收入,只能通过抢啊。本来在一些边境城镇,宋辽之间也是可以有一些贸易交往的,但是中原人民需要这么多的马匹和牛羊干嘛呢,那后来中原方面有时候就不一定愿意和草原进行更多的贸易。那草原就只有打仗抢掠,无它,就是为了钱。
主战还是主和,朝廷官员需要站队,皇上需要做出决定。主和会带来一段时间的和平,像宋辽这样百余年的和平其实也是奇迹了。到后来的金国,蒙古就不是一次次的容易讲和了,这也得取决于当时的双方形势。主战则是需要动员全国之力的经济来支援战争,只需几年就会拖垮全国的经济。在农业社会里,国家的财政毕竟来源有限,基本上就是农业的土地税,国家进行盐铁专卖的矿产收入。打仗就必须会加大税收和征兵,加税会打消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和加重农民负担,甚至直接逼反农民(宋朝的方腊起义就是例子),兵役更会抽走青壮劳动力,会让国家的经济命脉变得更加糟糕,导致最终的坍塌。历史的朝代尽皆如此,汉朝文景之治积蓄了大量的财富,才能有汉武帝的封狼居胥。但到了武帝晚年,他也发了罪己诏,自省不该发动如此多的战争,可历史书中影视剧中都会觉得汉武帝伟大啊,击溃匈奴保卫了中原人民。
在秦汉到最后的明朝基本上就是在不断的和北方的草原民族不断的战争中度过的。唯独清朝好一点,它本身是草原民族起家,然后通过藏传佛教来控制了蒙古草原。但是也依然在雍正和乾隆两朝发动了数十年的平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之乱。草原民族没有经济来源最快的方法就是抢中原的,那中原王朝强就战,弱就给岁币给女人和亲。但是强而战依然对于国家经济极大的伤害,所有的朝代开国后前几十年都是休战休养生息,有钱了那就可以一战,总不能老让草原欺负啊。再多的岁币其实也无法填饱的草原的野心和贪欲啊。而战争破坏了国家的经济,又导致了王朝的衰亡,逐渐被新的王朝取代,再周而复始,这就是一个死循环。
新中国强大了,当然现在的国家经济不会再指望于土地收入,现在的中国真的是国强民富,才会有底气喊出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但是任何战争一旦开启,对于国家对于人民都是一种极大的伤害。而且现代的战争更加可怕的在于武器的巨大破坏性,这不同于冷兵器时代,一旦爆发战争,就意味着更多的人员死亡,甚至于人类的毁灭。
国家安定了,没有外患,才能更加专注地发展经济来使国家变得强大,保护人民不会受到外族的侵略。
时时多体会《孙子兵法》,开篇即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