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伟大和精美的艺术,也抵不过时间的侵蚀,这时就需要专业的艺术品修复。
艺术品修复专业性很高,稍有不慎,就可能把整幅艺术品毁掉。
但有意思和讽刺的是,有时糟糕到毁掉整幅艺术品的修复,反而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2012 年西班牙东北部小镇博尔哈发生了一次著名的艺术品修复失败事件。
当地教堂有幅壁画名为《看这个人》,讲述的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之前,大祭司波拉多命人鞭打耶稣,并向众人说“看这个人”。
这幅壁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作者是萨拉戈萨的艺术教授伊利亚斯·加西亚·马丁内斯。
由于教堂阴冷潮湿,这副壁画脱色严重。
一位名叫塞西莉亚·希门尼斯的83岁西班牙老太太看不过去了,决定对这副壁画进行修复。
经过修复后,这幅画从一副五官清朗发丝清晰活灵活现刻画耶稣形象的油画给改成了一幅特别后现代的、糊成一团的抽象画。
后来人们直接将改完的画称为了 Monkey Christ 。
经过这位老太太修补的“画作”通过各种社交媒体迅速在网络上走红,招来人们很多嘲讽和批评。
老太太拿着颜料去修复画的时候,教堂的人说根本没人留意到。
但当大家去批评老太太时,她哭哭啼啼地表示神父明明知道的。
虽然壁画作者的后人对自己先祖的名画被改成了猴气到不行,但教堂的人看在大家都是邻里街坊,又是好心去修复的份上也没有太怪罪。
这幅画最终也没有彻底抢救回来,算是彻底毀了,但结果却出乎意料。
这幅被称为Monkey Christ 的画经过此次事件,知名度暴增,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去小镇看这幅画,已经至少有超过15万名游客慕名而来。
如今要参观这幅壁画,参观者们还需要支付一欧元的门票费用。
蜂拥而来的游客也拉动了小镇上其他行业的经济,为受经济危机影响就业不景气的小镇注入了活力。
据说这位老太太之后还开了艺术展,这次失败的修复,对小镇和老太太都可以说是因祸得福了。
这副被改成猴的艺术品之所以走红,很大程度源于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和人们的好奇心。
但在艺术世界,画得不像的画更值钱的现象并不少见。
比如许多人看过知名画家毕加索的画作都有一个感觉:看不懂、丑哭、乱涂乱画……。
但许多人不知道,毕加索14岁的画作就已经非常有功底了。
毕加索7岁开始系统学绘画,13岁时,当时是美术教授的父亲,看到儿子的笔法、线条,深深觉得儿子已经超越了父亲,已经是个真正意义上的画家。
毕加索曾经说过:“我在小时候已经画得像大师拉斐尔一样,但我却花了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像小孩子一样作画。”
为什么毕加索后期这些画得不像的画作,动辄拍卖价上亿美元?
我觉得首先是他用独辟蹊径、返璞归真的创作进行情感表达。
其次是受摄影技术影响,当摄影技术发展起来时,许多人都以为画家会失业。
画得再像也不如照片像,这时候画的像就不再是竞争力,而画得不像,有创意,有想象空间才是竞争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我们许多人都面临当初画家面对摄影技术一样的焦虑和尴尬。
拥有了人工智能的机器会在许多行业取代人工,很多人都面临失业的威胁。
这时我们要做的不是继续在人工智能擅长的地方和它们竞争,就像画家们不再和摄影竞争哪个更逼真一样。
我们应该花更多精力在人工智能做不到的地方,更需要创意和想象力的地方,就像画家们开始画一点不像的抽象画一样。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富日记原创,如转载请标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