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义,我以前去过好多次。那个被宜丰公路一分为二的村庄,孟津河在村东汩汩的流淌。我东寻西找,但,始终没有找到那块叫养鹅墩的地方。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95922/c3837c83fb278cd3.jpg)
位于宜兴丰义村北一里许,现存土墩一个。据《蒋氏宗谱》载:八十七世蒋宏谨二十三岁早殇,其妻史氏二十二岁而寡。遗子五岁,矢志从一,教子读书,及次孙堂、曾孙子奇贵显,封庆国夫人。
我姓蒋,常浏览家族文化公众号,上面有文章介绍史老太君和养鹅墩的故事,并有地理定位,上网一搜,养鹅墩大约在丰义丰东张家楼村附近。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95922/07b067b9bab540bd.jpg)
于是,我驾着摩托车,去了张家楼村,在地图上所标的地方四处寻觅。但,那里除了渔塘就是菜地,根本就没有高出地面的土墩存在。我去最近的村民家中打听,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也是一脸茫然。"我自小就生长在这里,从没听说过有"养鹅墩″这个地方。″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95922/71659b0d9472a031.jpg)
扫兴而回,但我仍是"痴心不改″。有一位朋友告诉我,养鹅墩应在官林大儒村东北方向。于是,我又去寻找,但那些区域里尽是农田和鱼塘。一般来讲,土墩上一定会植物茂盛,我也寻过不少绿意盎然之处,但仍是大失所望,因为绿色之下都是密集的芦苇丛林。
河岸边白花花的浪花一次次告诉我这是白费工夫,我像一匹孤独的老狼在河岸边哀号徘徊。一位偶而经过,扛着锄头的老人十分好奇地盯着我,眼神里充满了关切:"兄弟,你还好吗?″ 但他对我询问中的养鹅墩仍是一无所知,更不知道典故中的史老夫人和蒋之奇是"何方神圣″。
是否找寻功略有误?因为我寻过的地方都在丰义之东,而史料中记载是在丰义之北。
于是,我又一次出发,但这次我"学了个乖″,我先去了丰义村上打听。我找到村里一位正在荫凉处休闲的老者,问他:"村北有无土墩,或是坟场″。这位储姓老人和我说,储家坟已迁至常州,他现在上坟多要跑去武进。原先村北土墩到是有的,但挖渔塘被挖掉了不少,你去寻寻看吧。
在村北的一片金灿灿的麦田中,我发现了一个土墩,光秃秃的甚是荒凉,微风吹过,显得颇为冷清寂寞。虽然它在周边金色麦浪的映衬下显得是如此格格不入,但,这里不可能是养鹅墩。因为,说它是土墩,其实仅比周围高了不到五十公分,另外上面也全无资料照片中的竹林。
环顾四周,就见东北角上有一点绿色郁郁葱葱,于是我驾着摩托车在长林丰草的机耕路上向着那片竹林前行。
首先迎接我的是两只"阿汪″,听到车声,狂吠不已。但这里全无村人在此,驻守土墩的仅是这两条土狗。
这是一块十米见方的土墩,高约一米开外,前面被开垦成了菜地,新种上了豇苗,而后半部分的竹林茂盛。再往北是一条深深的壕沟,把土墩和渔塘隔开。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95922/eb52f9749b72f45d.jpg)
养鹅墩只能是这里了,虽然由于周围农户的逐步"蚕食″,养鹅墩似乎越来越小,但它依然在周围的开阔地上鹤立鸡群!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95922/6c241d0e2154e29a.jpg)
凌风泛浪白于云,
野放湖中哓至昏,
一举招旗毕来集,
至今人号养鹅墩。
北宋名士蒋之奇在《滆湖养鹅墩》一诗中是这样感念太夫人恩德的。史传北宋监察御史、后拜龙图阁直学士,知枢密院事的蒋之奇世居丰义蒋元庄,之奇曾祖父"早卒,夫人史氏年二十二,誓不改嫁,寡居课子窶甚,育鹅自给。″二十二岁,正值风华正茂的史氏,遭遇家中的"顶梁柱″倒塌,家道中落,没有颓废逃避,而是处变不惊,在滆湖边的一个土墩上以养鹅为生计。家贫无力请师教子,便以己所知教子习学。后孙有十一,曾孙几十,皆出人头地,其中翘楚显贵朝堂。
我苦苦找寻养鹅墩,原先或有几分附庸风雅,想去完成自己游历宜兴所有古迹的清单。但近来我的一个发现,让我觉到冥冥之中似有天意,其实,我和养鹅墩渊源颇深。
一位相识的民俗学者不久前给我提供了一条族谱信息,蒋之奇的曾孙是南宋孝宗朝的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蒋芾,他是蒋氏93世先祖,芾有三子,长子蒋佐迁常州万塔,万塔支的97世后裔返迁回宜兴范道端圩,是为蒋氏团圩支,而我正是端圩蒋氏的后人。
之中的传承关系尚待进一步的论证,但,那位"一举招旗″一身傲骨的史太夫人,应就是我的祖奶奶了,因为,我的血管里流淌着和这位祖先同样倔强的鲜血。
站在墩上,嗅着周围温暖湿润的空气,我努力让自己安静下来,努力把自己代入到一千前,想象着身边的湖水凌风泛浪,仿佛我看到清晨滆湖中冉冉升起的那轮旭日,也看见夕阳低垂时,映在史氏夫人脸上的那道金色的湖光。
很快,两只"阿汪″的吠叫声把我拉回到现实中。但我常在村边地头转悠,对"阿汪″们这套"敌来我吠、敌进我退、敌走我追″的战略战术了然于心。当我缅怀完故人,收拾心情准备离去时,两只"阿汪″紧追不舍,作势要咬我。我猛然来了个急刹车,一只狗子收腿不住,竟跌入了路边的水沟中。
回来的路上,我已全无了戏耍完"阿汪″时的得意,心情无比沉重。眼见着现在的养鹅墩比资料图片中又缩水了一半,照这个速度下去,十年后这世上将再无养鹅墩。再回想起寻访的路上,丰义村中的村民已无一人知道养鹅墩,更不可能知道,丰义这个地方原先的地名就叫养鹅墩。
我常游览于宜兴的氿边和山间,感慨万千。当杉木古桥残破不堪只剩下券拱时;当蒋有政墓被圈进了厂区,拒绝外人参观时;当卢象升墓湮灭在神山的山林中时,我们却在热衷于新建着大批的亭台楼阁,试图以景怀古。 而带有古人DNA气息的真实遗迹却在默默地离去,最后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
救救养鹅墩,救救宜兴的那些不为外人所知的古迹和文化吧。大家一起去寻找曾经发生在我们身边,那些激励我们砥砺前行,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
东氿听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