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学是不是一种巧言令色?

文学是不是一种巧言令色?

作者: 纤何 | 来源:发表于2024-01-24 13:26 被阅读0次

1.无端想起了《房诗琪的初恋乐园》这本书。

我实是没看过的。初高中时总是不由带着一种沉默的寂静,而不愿翻看此书。

文字,也是破碎的棱镜。

想是——人越是翻阅,便细听到种种脆响。

镜子里不是什么五光十色的世界语,倒是让人怎么也揣度不明白的人性恶。

书里面,越是精致或者纤细的述说,反而越是频繁渗出文字的恶意。那里面许是又藏了许多精怪,让人五官扭曲、神情恍惚。

于是,十五六岁的年纪,我怀着简单的善意,而不愿翻阅此书——也许唯此才不至于为泣血的文字着了迷。而今,二十出头的年纪,却仿佛还是延续了这份善意,不愿翻看。也只愿通过访谈、转述、书评等多种间接渠道了解。

2.继而,我又想到。我在2023的年度总结里写到:我对很多东西都祛魅,尤其厌恶"崇拜"等类似情结。

书里面,一个少女,因着对学识、见识和不甚明确的学者风度而不甚掉入陷阱。这里面,文字的虚幻、理论的空洞和人性的不可测总律律在场。

文字本无尘埃。可是各色的人怀着各异的盘算,将文字异化为各色的工具为自己所使。

所以,我仍会文字感动、仍会为细腻的故事情节打动。可是,我却需要时时抑制因为别样的文字,而对文艺创作者怀有过高期待这一非理性迷思。

于我而言,十五六岁的年纪,我只简单地感到一种召唤。语言可以是多么大的陷阱,个人又是多么不可揣测的个体。

二十出头的年纪,却更进一步对很多事物祛魅。很多东西,都是标签;而历史的附着、现实的动荡却也会改变标签消散的速度。如是而已。

领域内谈领域内的事情,个人又归为个人的问题。

3.人和人的相处如故似乎又很是简单,一首同样听过的歌曲、一部同样看过的电影、一些隐秘的小爱好……但谁知,种种如故不会像"花束般的恋爱"消散。

也许,对共同事物的喜爱只是一种气味素,喜食相同物品的人极易聚集。

但是,生活不是由一连串的喜爱构成的。生活满是尘垢,喜爱之下有妥协、疲惫和麻木。

于是,不同人可为"喜爱"而团聚,却不可为"喜爱"而障目。

4.想到了很多,落笔却格外空洞。

也请看客勿要因我的文字而对我生出旁的过高期待。

相关文章

  • 跟樊登老师学论语三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你有没有一种疑惑,巧言令色的人,他的仁心是很少的,孔子这句话是不是有点...

  • 2020-09-04

    林奕含提到:“是不是所有的文字都有巧言令色的成分。”那我是不是也常常“巧言令色”,这世界的人,物又何尝不是在“巧言...

  • 如果爱•爱情笔记本(永远续更)

    当我听到爱这个字时,嘴里总会默念这些台词。但转念又想到,或许文学真得只是一种巧言令色吧。 但我希望他们都幸福。 ...

  • 别让那些天赋异禀沦为巧言令色

    那天赋异禀若沦为巧言令色便成为那般的人了罢,如林奕含所言,文学的艺术在那些少数人那里沦为了巧言令色,而你却将这弊端...

  • 亲贤者远小人

    子曰:巧言令色者,鲜矣仁。 巧言令色,顾名思义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现实生活中,初次接触这类人,往往给人一种热情友...

  • 林奕含,你从未孤独

    她曾表达过她甚至对于文学和艺术本身究竟是人类用来传达美好的途径,还是只是一群伪君子的巧言令色产生过怀疑,文学曾作为...

  • 拷问者——致林奕含

    艺术,是不是仅仅就是一种巧言令色而已 一个拷问者的未知 一个思考者的绝望 我并不能为一具美的肉体作答 就像我并不懂...

  • 《论语》学习3·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②!” 【注释】 ①巧言令色:巧,好。令...

  • 《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而第一 . 第三天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②!” ?【注释】 ①巧言令色:巧,好。令,善巧言令色...

  • “文学是否从来都是巧言令色的?”

    “文学是否从来都是巧言令色的?” 26岁的作者林奕含在自杀前问了世界这样一个问题。 年轻的林奕含的死,一个美丽的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学是不是一种巧言令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lqm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