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有阴晴圆缺",奈何世人却总是想要去追逐完美,似乎在他们的世界里,美就只有那么一种形式—完美。这样的他们似乎忘记了,世上从来没有完美一说,他们所谓的“完美”也不过是经过刻意地雕琢加工后相对而言。相对这些刻意的美,我倒更为喜欢美中的那一份残缺。
残缺之美,体现于它的灵动自然之中。随着社会变迁,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东西正在失去属于它自己的那一份灵动,那一抹自然。近几年,随着“国学热”的掀起,越来越多的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学班、读经班,这些培训班以传统中华典籍为核心,提倡一字不落的背诵经典,以成为"圣贤"为目标。结果出来的少年不仅没有成为他们期望的“圣贤”,反而先失去了原本的灵动自然变得呆板木讷,陷入与社会脱节的恐慌之中。灵动自然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美,若是所谓的“完美”是以磨灭我们天然之美为代价的,那么,我倒更欣赏那一份拥有灵动自然的残缺。
残缺之美,蕴含在它的真实质朴之中。“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事物最本质的美在于它的真实质朴。现今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拥有各种高超的技术。我们不是修复不了在封建社会遭受列强毁坏得圆明园,意大利也不是修复不了断臂的维纳斯女神。但是两个国家却都没有想要入把它还原,不仅仅是为了铭记历史,也正是因为任何一个事物的美都是在不断的经历中积累沉淀下来的,拥有丰富的内涵,无论好或是坏,都是它最本质的体现。人工的雕琢固然可以让它变得更加精美,却也失了几分味道,令人乏味。相反,保留着质朴属性的圆明园和维纳斯女神虽然残缺,可依然美的令人心动。
残缺之美,表现在它的坚毅勇敢之中。所谓的"残缺"是指具有某种瑕疵,或是先天形成,或是后天造成。无论哪种,能够被我们所了解认识的,都是经过了“劳其筋骨,饿其”的万般锤炼的。海伦•凯勒在其出生不久就因一场急病失去了视力和听力,造成了她身体上的“瑕疵”。可她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而是以坚毅勇敢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突然带给她的灾难,最终写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样的巨著,绽放出属于她的独一无二的美。
残缺之美,既是灵动之美,也是质朴之美,更是坚毅之美,于无声处打动人的内心,给人以最真挚的情感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