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3-40

作者: 追梦不负韶华 | 来源:发表于2020-03-17 22:20 被阅读0次

    day23

    本学期的第一次集中学习,课前感觉准备的还可以,可是在实际的活动中,察觉自己对文本没有

    做到啃读,思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对前一个问题的思考还没有结束,就出来新的问题!伴随QQ对话框的信息闪动,察觉到自己跟不上老师进度了…后面的学习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虽然我还是坚持到最后,可是翻阅聊天记录的学习,无法体验到和伙伴们共同思维跳动的效果。反思自己,在我的课堂上,我的孩子们是否能够跟上教师的进度,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慢慢的积累起来,会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去处理这种现象呢?每个人的思维不同,社会认知程度不同,自身的生活经历不同,可是面对老师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一致的。作为老师,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应对方案,前提是要了解这些孩子,知道他们的内心需求。虽然每个人都渴望的到大家的认可,可是现实中,孩子们的这些渴望得以实现了么?问题的根源在哪里?作为成年人能察觉到问题的所在,没有做好准备,没有认真的思考,更重要的一点,没有考虑到孩子的目前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day24

    整整的一天,待在桌子旁边,几乎没有动。怀激动心情品读着2019年度的生命叙事。通过阅读,对自己的心灵洗礼。

    50份叙事,打印出来,就耗用了1包A4纸,字数统计大概是60余万字。每一段文字的背后,都是新网师的所作出的努力!

    通过阅读,改变一切。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充实更加的富有,促使自己进步与提升。

    day25

    阅读2019生命叙事小感

    时间紧迫,还有1天就截止了,感到压力巨大。

    今天整整的一天,待在桌子旁边,几乎没有动。怀激动心情进行品读,通过阅读,对自己的心灵洗礼。

    把50份叙事打印出来,就耗用了1包A4纸,字数统计大概是60余万字。每一段文字的背后,都是新网师的所作出的努力!

    通过阅读,改变一切。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充实更加的富有,促使自己进步与提升。

    有的对新教育的本质进行阐述,有的老师从阅读的角度进行阐述,有的老师从课程上进行阐述……

    几乎涉及到许多角度,都有一个共同特征,真!从身边的点点滴滴,践行着新教育,努力着向明亮哪方前行。

    阅读,还在继续,每个网师人的故事依然发生着…

    day26

    个人理解两套教学大纲

    第一套,固然存在的知识点,定义、概念,自然规律,不会改变的内容。

    第二套,则是围绕第一套教学大纲而辐射出来的全方位的资料。

    day27

    闭上眼睛,脑子里闪现出来的就是一些文字,50篇文章39万多字。两天的时间,通读了一遍,有很大收获。每一篇文章后面都是一个故事,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经厉,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回忆。你我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努力着。

    因为梦想的存在,我们并肩前行。年龄不是问题,不论是刚入职的青年教师,还是马上要退休的老先生,只要心怀梦想。学历不是问题,不论海归研究生,还是大中专毕业,只要脚踏实地。职位不是问题,不论是局长校长,还是一线教师,只要为了孩子们都能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群引路人。因为他们的指引,让我们在奔向幸福的道路更顺畅,少走许多弯路,避免了一些磕碰。

    通过阅读,拓宽了视野,改变了固有的思维。通过交往,在前行的道路上,不分彼此,共同提升。

    教育是什么?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都是一颗颗带有一定光芒的星星……我们不必做的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但求通过你我的影响,孩子们懂得了人生的意义,通过你我的努力,他们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day27

    知识对于学生,好比是一种工具,借助它而去不断地掌握新的知识。不同的孩子,对相同的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充分了解孩子们,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自己的认知范围进行教育,但不能低于学生的认知程度。

    day28

    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

    对于这个词,理解起来,有些困难,看到这俩词后首先想到的是机械记忆,有目的性进行记忆,为了强化在大脑中的活动,机械化记忆,尚未对文本进行理解,正如照相拍照一样,只是留存脑海中的一张照片…充分理解文本后记忆,能够对说所记忆的东西进行转换提取,向另外一个方向进行转换…

    day28

    书摘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

    阅读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可是如何让孩子们真正的爱上阅读?第六条中,为了进行专项练习,专门编写特别的习题集。这本习题集的特别之处在于所有的题都是一些故事。通过对故事的阅读,孩子们就要动脑思考…通过不断的阅读,不断的思考,久而久之,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因此学科教学也得到提升。

    day29

    关于对第二套教学大纲的理解,可通过对文本6.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p19)“我给这些孩子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200道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收集来的。其中的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

    上学期在读《静悄悄的革命》时,了解了“登山型”学习,和“阶梯型”两种课程模式。在我们的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的目的都是一致的,促使每一位孩子都能够在自己的所能承受的能力范围上,有所提升。这个提升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要采取的方式,有的孩子,能力比较强,能够比较顺利的登到“峰顶”。可是就有一部分孩子无法顺利“登峰”,我们老师,就要根据他的实际情况进行专项的训练,在这里,就是体现了“第二套教学学大纲”了。在苏氏教育中,通过第二套教学大纲的使用,为孩子创造一个智力背景。

    day30

    面对电脑,敲打着键盘,正在梳理着第二次了预习作业……第二次的学习内容,昨天才通读了一遍,读完之后,感觉茅塞顿开,原来还可以这样,反思自己,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对教育本质缺少深入研究,对孩子,缺少人文的关爱,总是把自己认为的强加给孩子,没有从根源上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些现象。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不能用同一个维度去评价孩子,他们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苏霍姆林斯基把“阅读”当做改变一切的良药。孩子们学习遇到了困难,通过阅读适实的书籍,增强智力才能,整理类似的知识储备,能够更好的为教学内容的理解做好铺垫。

    day32

    day32

    轻松许多,第二次的预习作业初步完成。每一次的作业之后,留下许多的思考,还记得我进入新网师后的第一次作业的场景,看到题目后,紧张感到无助,不知道怎做。慌里慌张的看书,查阅资料等等,效果可想而知了…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慢慢地理清了头绪。1.先合理的安排时间。看着作业提交时间,作业完成的时间一定比提交时间要早,留下完善充实的机动时间。2.审视题目。预习作业的数量不多,根据题目内容,于文本对话,在文本中找出答案。这是纲领,由此拓展阅读类似的内容,使论证更加充实。用一天的时间阅读,用一天的时间书写整理。不要求一天完成所有的作业,但求对文本理解的透彻。3.反思自己。我们常说,在阅读中读出自己的影子,我们如何才能读出自己来?多问一自己,如果是我,我会是怎么做的?在我身上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没有?

    总之,充分利用各种碎片时间进行阅读整理,一定会有所获的。

    day33

    day34

    重播了昨天冯老师的钉钉视频,对苏氏教育有了新的认识。虽然有种相见恨晚感觉,但是已经奔跑在路上。苏氏教育理念,从文字上不好理解,可是通过他所说的一些案例,可以好好的反思自己的课堂。今天对文本阅读时,知道了思考的方向。点点滴滴都充满了教育,对自己的反思,对孩子问题的本质分析,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困难。提取了一些关键词:信任、尊重、关爱、阅读、反思……

    day34

    教室的静态设计: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在苏氏教育中,对孩子们充满信任、尊重,注重阅读等。同样,在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的时候,关注每一个生命,是班级文化的根本。班级文化的建设,是利用外部环境的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无意识注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孩子的成长。同时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日积月累形成了班级文化的灵魂。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班级年年重组,老师年年更换,无法行成一个长期的体系。正如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定的风景,而每个教室各不相同。教室文化的形成离不来每个孩子,因为教室是他们的。

    day34

    关于阅读的思考

    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我认为这是互相依存的,不可缺少的。

    day36

    可以说把飓风老师新教育教室,当作学习苏氏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第二套教学大纲”,用实际的班级案例,直观的解读苏氏教育理念。

    教室的规则的建立,是学生的一切活动前提,无规矩不成方圆,指导孩子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让孩子们有个约束力和引导力。最终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教育活动,实质上就人影响人的活动,首先把孩子当作独立完整的个体,为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共参与组建规则活动中来,用自己理解方式解读,然后把全体同学提出的共性问题整合为班级规则。规则由于是大家共同组建的,因此之

    后的实际运作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是对自己的一种警示及激励。正如郭老师所述,这是班级的底线,与之相反的也是一种标榜,举个例子,孩子们共同形成了“上课不随意说话规则”,不随意说话是底线,返过来,

    在班级规则组建时,作为老师,应该把信任孩子,放在首位,倘若不信任孩子们,孩子共同组建的规则也无法正常执行。

    对于部分孩子来讲,“规则”可以说成“他律”,孩子的自控力差,用规则指导孩子的行为,养成良好习惯。“自律”更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引导孩子思考问题所出现的根源在哪,思考如何去解决。

    day37

    改变从阅读开始!

    读书是阅读的一种形式,同样诵读,也是阅读的一种形式。孩子们在诵读中,读出自己,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各种意义。一千个人读,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属于自己的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经过长期的积累,就能沉淀出许多的智力背景。在校园中,过诗歌,开启美好的一天,在诗歌中,体会生命的意义。最近正在啃读《给教师的建议》,诵读就是孩子的“第二套教学大纲”,长久的诵读,发散了孩子们的思维,拓宽了孩子们生命的长宽高,孩子们对诗歌感兴趣了,课堂上的诵读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势必自我寻求阅读,最终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

    day39

    杂想

    最近忙于听课,看直播,各类网络学习,不亦乐乎。在听课的时候,感觉收获很大,可是在闭眼回想的时候,感觉又没有几个可以记得住的地方,是什么原因?学习不够深入,状态尚未进入?具体原因只有自己内心知道,潜意识的学习被动性?这种状态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是否常常出现?如何去解决?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苏氏教育提出了“阅读自动化”,如何理解这个概念呢?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阅读。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要阅读的内容。低年级的绘本阅读,通过对生活中某些场景进行重现,把自己引申到故事中,体验故事情节,如果是我自己,我会怎么办?带着这个问题在阅读中寻求答案。通过情景模拟,引导孩子们的思维跳动,问题引导孩子的思考方向。

    day40

    苏氏提出了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每个孩子的智力背景不同,因此学习的过程也就不同,可是孩子们内心需求都是相同的,都渴望取得成功,取得成就感。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作为教师应该认真的观察孩子们每一点的进步。用习惯的养成,带动质的变化。

    day41

    读写之间说为桥

    读和写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就提到了大量的阅读。阅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形成了“自动化阅读”,吸收、沉淀,形成了一定的智力背景。在阅读的过程中文字在大脑中转化为影像进行理解,是孩子进行思维转变的过程。写作是把头脑中的生活一些经历或理解,运用所积累的知识进行文字转换的过程。

    我们身边就常常遇到这种现象:和孩子谈心交流时,引导他们说说自己的一些想法,可是他们心中有许多想表达的,就是不知道怎么说,不知道用什么样文字表述。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词汇量的积累。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通过简单的语文课本,无法提供孩子们大量的词汇,孩子们也无法借用。只有通过“课外阅读”进行辅助。如果说只是把一些单个文字拼凑在一块,同样也无法表述所要表达的情感!情感的表述,是内心世界的反应。我们平时所说,写文章有血有肉,是因为深有体会,经历了,理解了,因此才能把自己的内心想法,运用所理解的词汇语言来表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day23-4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ltf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