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与红楼

我与红楼

作者: 屋檐下023 | 来源:发表于2017-11-03 10:53 被阅读0次

(一)

《红楼梦》的酸。

跑完步,我给自己准备的早餐是:一个果酸味极强的橘子,一块包着菠萝酱的面包。

想都不用想,肯定是先吃酸的再吃甜的,如果颠倒吃,那酸未必能承受!

生活的经验就是这样,让你酸的心甘情愿,甜的无所畏惧。

因为《红楼梦》中最先记住的句子就是: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

《蒋勋说红楼》引发的事故。

这本书我在喜马拉雅FM花钱听完的。那段时间爸爸在住院,心情低落的时候就听着蒋勋的声音去跑步。说实在的,《红楼梦》的内容和蒋勋的声音并不适合跑步的时候听,但我就是如此奇葩,竟然跑着跑着听完了。后来魏鹏向我推荐了这套书,我说这本书听完了的,但他坚持认为书还是要看的。后来我在朋友圈发了自己的购书计划,这套书排名第一。果不其然,魏鹏第一个留言:“图一已购,请收货。”事后,心中略惆怅,正如杨海宁嘲笑我的一般:“你就是个骗吃骗喝骗书骗人买茶的人”。还好,我还是个人,一个喜欢红楼梦二十多年的老男人。

好吧,我只好把自己读《红楼梦》的故事写出来,以此回报给送我《红楼梦》以及相关书籍的人们:小玉/小柯/世海/远贞/魏鹏。还有曾经借我这本书的同学:杨俊洲/孟芳/陈义平/李万荣/吕良楷/魏鹏。好,闲话少说,转入正题,此乃第一篇:《第一次看红楼》。

第一次看《红楼梦》应该是小学毕业那年暑假。

地点是我家对面的杨俊洲家。他家和我家隔着一条河,河上有个小铁桥。小铁桥的前身是个小木桥,桥面破损不堪,全是洞,大的可以掉下去一个人,我奶奶就曾掉下去过,所幸没伤经动骨。

那年杨俊洲被大狼狗咬伤了,我每天晚上都去看望他,陪他玩。结果有一天他伤愈了,我去的时候他已经出去野了。正在我准备回家的时候,突然发现桌子上放着一套四大名著。我随手拿起了一本,正好就是《红楼梦》。这或许就是缘分吧!这本书对于一个小学刚毕业的人而言,应该是最无趣的,结果却恰好相反,只记得那天读到天完全黑了,杨俊洲已经野完回家开始吃晚饭了我才离开,合上书的那一刻,我还特意看了一下这本书的价格——19.8元。天啊,如果他妈是我妈就好了,如果他家是我家就好。我知道我是买不起这书的,所以升起了这样的念想。

后来连续好几天我都去杨俊洲家,他,他哥,他的父母并不知道我来的目的。有一次,我又如此如醉的翻那本书,结果他哥哥过来一把从我手里夺走了这本书,非常不客气的说:“这本书是他妈买的,不让别人看。”看着他哥走进卧室的背影,我那个小小的世界坍塌了,涨的自己面红耳赤,仿佛做了一件很不光彩特别丢脸的事情,但却不敢辩解,也没有落荒而逃。从此我再也没有在他家看到过这本我最想看的书,每次路过他家旁门口,我都忍不住想:这本书是很贵,也很好,他妈怕他哥俩弄坏了,可我怎么会呢?尽管我知道我会非常珍惜这本书的,但生活没有给我机会,整个暑假我都怅若所失,因为一本没能读完的书,因为第一眼就爱上的书。

备注:时间久远,回忆美好,如果涉及到人和事有所不恭,万请海涵。

(二)

谷雨,房交会开幕。今年买房子的人爆多,房价水涨船高,老百姓在哭,开发商在笑。

我哭不出来,也笑不起来,在如山的工作面前,没有任何心情。

一上午就这样过去了,午饭时间,来说说我与红楼的故事吧!当一次休息,也当一次停顿。

初中三年,断断续续,红楼梦看了一遍又一遍,印象深刻的事情有三个。

其一。初二那年冬天,大雪过后,语文老师田翠国女士安排我们习作,写一篇跟雪有关的文章。我 记得当时正好看到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看到这段——“到了次日清早,宝玉因心里惦记着,这一夜没好生得睡,天亮了就爬起来。掀起帐子一看,虽然门窗尚掩,只是窗上光辉夺目,心内早踌躇起来,埋怨定是晴了,日光已出。一面忙起来揭起窗屉,从玻璃窗内往外一看,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的雪,下的将有一尺厚,天上仍是搓绵扯絮一般。”又看到教室外的天空,鹅毛般的大雪不正是搓棉扯絮吗?于是下笔如神,洋洋洒洒,由现实的雪联想到书中的雪,畅想在同样的雪后,大观园内芦雪庭争联即景诗的种种场景,仿佛自己经过一样。后来作文簿发下来,田老师在给予好评的同时,还不免提醒我:“红楼虽好,但不可过于沉湎!”,因为当时的我偏科非常严重了,照此下去,定然没有前途可言的,只是年少轻狂,并没有明白老师的苦口婆心,枉费了老师的提醒。不过现在想起,也并没有后悔,每个人要经历的,逃不开,躲不过。

其二。如果说田老师作文簿上善意的提醒是良师益友的初衷,那初三班主任在我档案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却是我不堪回首的往事。初三,田老师到宜昌主城任教去了,我们换了肖姓老师教语文。肖老师带的上一届毕业班中考语文成绩不俗,所以接棒继续带初三毕业班。当时感觉他对我还不错,只是我包揽好几个同学的周记作业让他大动肝火,分别在几个同学的周记本上批示:伍总/孟董······请你的陈秘来见我。当年帮同学写周记确实有逞能的成分,年少轻狂嘛!但其中也不乏对写作的热爱吧!可这一切对于中考而言,都是毫无价值的,所以当时被肖老师批的狗血淋头、一无是处,遂起破罐子破摔之心。这是插曲,真正让我揪心的事情是时隔多年,偶然的机会看到自己的档案,被肖老师一段评语惊吓到了:“该生尤爱红楼,但多愁善感,常做女儿之态”,这一句话,像一个烙印打在我的身上多年却浑然不觉,猛然看到,这到底是多大的误解和委屈啊!虽然我觉得老师的这些话说的都无可厚非,但写进关系到一个人一辈子的档案中是否真的合适?还好我未曾有机会步入仕途,也没有进入国营大单位,不然档案中这样的评价一定会让人对我另眼相看吧!这也算爱红楼的后遗症吧!用魏鹏的话骂我,就是水晶心,玻璃肝。以前我特别不喜欢这样的我,但最近几年总算可以接受自己了。

其三。初三的时候,孟芳说她爸爸有一套全新的红楼,于是我用尽讨好,总算换来一本一本借阅的承诺。孟同学告诉我,这书是她从爸爸书房偷出来的,务必好好看,不能有一点折痕。我当时被书房两个字吸引了,心想,为什么人家有书房,而我家却只有猪圈?根本没在意“不能有折痕”的要求是多么难以办到的。当时是冬天,捧着簇新的书,不敢躲在被子里看,因为害怕留下折痕,只好披着衣服,笔挺的靠在冰冷的墙面上,小心翼翼的翻着书。后背、胳膊和手每天都会被冻的仿佛不是自己的,可是还是舍不得放下。在一个寒风号号的夜晚, 读到林黛玉死的那一回,“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不知怎的,冰冷的脸上突然一热,一行泪潸然而下。这一行泪,滴在了书上,我不敢用手拭去,只好任他点点与斑斑,可是心里又生出一种忐忑,这书上沾了泪水该怎么还啊?这应该是我第一次为红楼而哭吧!因此,当年夜读的冷,泪奔的热互相交织,让十五岁的我拥有了一颗早熟又敏感的心,着急于家庭环境的囧迫,着急于学业的不成,着急于借的书看的不够尽兴,着急于成长的困惑,着急于情犊初开的迷茫,而当时父母关心的是生活,伙伴们关心的是自我,只有红楼让我可以忘记这一切。在那些夜读红楼的日子里,很多的心事悄悄成形,挂在夜夜寒风朔骨的窗前,暗自盛开,待到日出,又开始凋零,如此往复,我沦陷在现实的藩篱里,青春的迷雾越来越重,只知道随波逐流。

如今想起,这些无非是青春的路上,我做过的几个梦而已。如今,当年的热爱依然热爱,当年的烦恼依旧烦恼,当年的快乐还是快乐,只是比十五岁的我而言,我更接受自己,更欣赏自己,更喜欢自己了。

(三)

喜欢红楼,时间久了,就想写点跟红楼有关的东西。

初三那年,用作业本当稿纸,准备写续红楼,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思。当年写的还是章回体,回目拟了两回,第一回好像是“林潇湘魂返故园,敏探春桥下救人”什么的,一晃二十多年过去,写着回目内容的纸片已经化为灰烬,当年架构的内容也想不起来了,看回目内容无非是希望林黛玉起死回生,贾探春救了林姐姐什么的。第二回的回目完全想不起来了,但内容隐约记得跟稻香老农和四丫头惜春有关,具体细节实在想不起来,就不杜撰了。这大约算得上是宝玉所谓作为绛花洞主时干的营生吧!往事重提,一笑而过罢了。

再后来,写过一篇作文,题目是《浅析红楼人物一二》。此文写的非常肤浅,当年的我分别从当权派、大观园派、亲戚派和属下派四个角度呈现十多岁懵懂少年心中的红楼人际关系。这篇作文非常幸运的留存至今,偶尔翻起,仿佛又回到二十年前。今天摘录如下,各位看官莫笑。

“浅谈红楼人物一二”

《红楼梦》开篇宏伟、工程巨大、气势辉煌,因此书中出场的人物让人目接不暇,甚至有些晕头转向,许多初读者就因这个拦路虎而忍痛割爱,没能坚持读下去。

其实要疏通人物主线并不难,红楼一书出场人物主要分以下四个层次:

一、当权派:以贾母为首,序以宁府贾珍、尤氏、贾蓉,荣府贾赦、邢夫人、贾政、王夫人、贾琏、王熙凤等主要角色便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当权派,书中主要将他们描写成封建统治阶层。

二、大观园派:贾宝玉是期间活动的主角,也是唯一的男性。潇湘馆内的林黛玉、衡芜院的薛宝钗、紫菱洲的贾迎春、秋爽斋的贾探春、藕香榭的贾惜春、时来时往的史湘云、稻香村的李纨,再加上这所园子真正的主人贾元春、宁府命丧天香楼的秦可卿、荣府当家人王熙凤及其女儿巧姐以及修行栊翠庵的妙玉便构成了该书主线之一——金陵十二钗。再熟悉一下各房小姐公子的丫鬟心腹,大观园便秩序井然的出现在你眼中。

三、亲戚派:全书枢纽第四回中讲到那位门子给贾雨村所言“护官符”一事,就点名了这一派的联系。以贾姓宁荣二府为中心,“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互相联姻,皆为亲戚。荣府史老太君是“阿旁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代言人,她的麾下有史鼎、史湘云叔侄。史老太君的二儿媳妇王夫人正是“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千金小姐,贾珠、贾宝玉是她的儿子,李纨是她的大儿媳,薛宝钗是她的二儿媳,贾元春是她的女儿。其兄王子腾,其妹正是“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薛家的当家太太,人称薛姨妈,其子薛蟠,其女薛宝钗,后来嫁与宝玉为妻,对于薛宝钗而言,王夫人既是婆婆,又是姨妈。另外,王夫人和薛姨妈的内侄女王熙凤是贾赦之子贾琏的老婆,这相当于弟媳妇的侄女嫁给了大伯子的儿子,对于贾宝玉而言,王熙凤既是表姐,又是堂嫂。除此之外,林黛玉是史太君女儿贾敏、女婿林如海惟一的孩子,贾宝玉是她二舅舅的儿子,王熙凤是她大舅舅的儿媳妇。再加上其他的亲戚,例如刑夫人的侄女刑岫烟、李纨的堂妹李琦李玟、薛宝钗的堂弟薛蝌、堂妹薛宝琴,可以说,红楼梦就是一部描写家族内部恩怨的旷世奇书。

四、属下派:从宁府大管家赖升和荣府大管家赖大两兄弟开始,他们的母亲赖嬷嬷是服侍过贾母老一辈的奴才,因此在李纨、王熙凤等年轻主子面前都有体面的,赖家兄弟及其妻子儿女便构成了一层主子下面的二层主子,他们的手下有林之孝夫妇、吴登柱夫妇、周瑞夫妇等一些列的管家管家婆,再加上各位公子小姐的奶妈、太太奶奶的配房、各方头有头有脸的丫鬟等,这些人在书中都有精彩的描写,正是应了那句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红楼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写照。

浩如烟海的宏伟之作,岂能三言两语就会点破?如此皮毛之谈只为抛砖引玉,万千奥秘尽在其中,有待你一一读来。

最近十年,只为红楼有过一次创作冲动。隐约记得2005年前后,博客正流行,于是在自己的博客里动笔写过一个系列的随笔,名字叫《红楼丫头》,第一篇写的是贾迎春,洋洋洒洒数千字,只是没能坚持下来。后来博客也不常去了,只到前年想起自己当年写过一篇关于迎春的文章,特别想收录到自己的电脑中来,于是专门在博客上找寻那篇文章,但结果是怎么找都没找到,也许是当初半途而废,一键删除了也未可知,如今想提笔重写更是难事,因为当初的想法已经不复存在,写过的文字不能重现,所以倍感遗憾。

最伤心的事情莫过于,说起十年前,已经不是1997,而是2007。时间流逝,而我心难安,还好有红楼,希望这一次我可以多写一点,才不枉费这二十多年的唏嘘和感叹。

(四)

蒋勋说《红楼梦》是一本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如同宝黛初见时说的那句话,眼前这人,耳畔这句,仿佛在哪里见过?在哪里听过?就算旧相识吧。这句话,蒋勋说到我的心里去了。

蒋勋又说,我们不只是在读《红楼梦》,我们在阅读自己的一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蒋勋的这句话点醒了我,为什么这些年,我为什么一直不断的读红楼?原因其实很简单,读红楼,就是在读自己。

很多人对我有误解,总是觉得我陷在其中,误以为自己是宝二爷,为了姐姐妹妹的事情不能自已。其实不然,从一开始读,我总感觉自己内心深处涌动的东西是和作者的共鸣——以自己当时的认知水平极限与作者笔下的各个人物、种种细节所产生的认同和理解。随着认知的提升,这种共鸣也在加强,每次读都会有新的收获。所以,对于蒋勋说的这句话:“红楼梦最迷人的部分全在生活细节,并不是情节”,我更是由衷的赞叹和信服。

红楼梦读久了,会发现自己也在红楼梦中——蒋勋。

面对孤独,自己就是黛玉,敏捷干练,自己就是探春,懦弱怕事,自己就是迎春,执拗决绝,自己就是惜春,在意成功,自己就是宝钗,直率天真,自己就是湘云。临窗听雨,仿佛在秋夜的潇湘馆;临风望月,仿佛在中秋的凹晶馆;围炉赏雪,仿佛在冬日的芦雪庵;花下读书,仿佛在春日的沁芳闸。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场景,映证我们不同生命阶段的心境。

这些年,红楼梦到底带给我怎样的人生财富呢?

首先,我认为是自信。归根结底,我是一个特别不自信的人,绝大多数的时间对自己持否定态度,我也曾观察过很多从农村来的学生,他们身上大多数都有这个不自信的烙印。记得有一次,语文老师提问“金陵十二钗”是哪十二个人?五十多个学生,只有我敢举手回答——尽管我当时特别的犹豫,甚至紧张,生怕脑袋突然短路,熟记在心的东西瞬间变成空白,可是我还是觉得自己应该举手,毕竟这个问题就像回答自己姓什么,几岁了一样简单!老师点我在黑板上写出来,除了秦可卿的卿字忐忑了一小会,其余十一个名字几乎信手拈来。虽然当时老师和同学并没有对我的表现有所评价,但从那一刻开始,我突然感觉到自信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它可以让你尽情的展示,哪怕不完美,哪怕有瑕疵。后来,我渐渐习惯了这样展示自己的方式,敢上台演讲,甚至跳舞,敢把自己写的东西分享给朋友,敢把自己心里的话说出来······而所有的开始都源于一次关于红楼梦的问答。

其次,我认为是接受。以前会觉得《红楼梦》未完是一种遗憾,现在却觉得这样很好。很多事情做的时候都不知道会做成什么样子,所以做的时候会带劲,很给力,因为结果未知。如果做任何事情都事先知道了结果,又冲着这个结果直奔主题,那中间的过程本来可以很享受的,也会变成煎熬。就好比你在看一部很好看的电视剧,结果提前看完的那个人突然告诉你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和谁在一起了······你一定会非常的懊恼,对这部剧再也没有看下去的欲望。《红楼梦》让我学会了接受,接受琐碎,接受点滴,接受过程,接受结果,接受理想,接受现实,接受别人,接受自己。

最后,我认为是欣赏。我本身就认为作者用十年的时间写一本书,然后流行了数百年就是一件非常值得欣赏的事情。读了这些年的《红楼梦》,学会了一个词语——心赏万物。在曹公笔下,你看不到所谓的喜欢和讨厌,哪怕最卑微的角色在书中都得到极大的包容。以前我看过一篇文章,作者说曹雪芹最讨厌的人应该是赵姨娘,因为赵姨娘的原型可能就是他爸爸的妾,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小三,所以赵姨娘是书中为数不多的始终站在反面的角色。我以前认可作者的观念,但现在却不敢苟同。作者之所以塑造了赵姨娘,是因为对这类人的悲悯,而非讨厌,作者只是叙述了这样人物的存在,却没有任何的轻蔑和批判。类似于这样的角色还有很多,薛蟠贾瑞等,堕落或者沉沦,看到他们就会想到身边谁谁赌博输了几十万等等这样的事情,也会看到自己做过的堕落或沉沦的事情。很多研究红楼梦的人喜欢把作者的叙述跟历史、人生、家族的兴衰成败关联在一起,凭空生出一些探佚,个中的道理缘由我不甚明白,惟一相信的,曹公当年写作的时候,恐怕都没后来人想的这么多。

那未来对于读红楼的期待是什么?借用蒋勋的话,学会宽容,学会慈悲。我们每个人都像红楼梦中的那些角色,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总有一天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也不再会随便说,喜欢什么人,不喜欢什么人。像蒋勋一样去读红楼,把红楼当佛经来读,处处慈悲,处处觉悟。

感谢远在上海的魏鹏送我这套《蒋勋读红楼》,让我的红楼梦之旅又入佳境。书亦如此,人更如此,看到自己,阅读一生。

相关文章

  • 我与“红楼”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文学作品,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就拿红楼梦来说,社会学家读出了“短”,文学家...

  • 我与红楼

    近来无事,便重新翻起石头记,戚序本,带脂评的,读得很慢,想体味其间妙处。 从十二岁知道有这么一部书,那时只觉得它是...

  • 我与红楼

    (一) 《红楼梦》的酸。 跑完步,我给自己准备的早餐是:一个果酸味极强的橘子,一块包着菠萝酱的面包。 想都不用想,...

  • 我与红楼

    好几天冬日暖阳,在今日终于寒风呼啸,有了冷冽的意味。要说重新回到长沙最让人寒战莫过于这冷风寒雨,但最让人温暖的便是...

  • 我与红楼的缘之初遇红楼

    欣喜的初遇-莫名的喜欢 小学二年级,父亲给我买了四大名著的四套磁带,我与红楼梦在录音机里相遇,这是我...

  • 把玩红楼丨我与《红楼梦》

    2016年,我和爱人移民到了加拿大。临行时看着满满的行李,几乎没有一点多余的地方,而一书架的书让我很是不舍。但是没...

  • 我与《红楼梦》

    87版《红楼梦》热播的时候,大约是89年的暑假,我很幸运,因为我家的黑白电视机才买了不到一年,在那之前,《红楼梦》...

  • 我与红楼梦

    记得第一次正式看这本书是在高二,偶然看见同学有这本书,便拿来借阅。虽然当时学习特别紧张,但一拿起这本书便不自觉沉了...

  • 我与《红楼梦》

    初识《红楼梦》,是在八九岁。既有点似是而非,又很清晰的样子。 那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夏夜,我与几个...

  • 我与红楼的故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与红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ltt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