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而是安逸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最近这段时间又把这部纪录片给刷了一遍,说实话第一遍我是并没有看完的,那种直面命运惨淡、世事沧桑的画面并非我喜闻乐见,如果可以,我偏向于选择那些美好积极的事物(比如美食,美景…——《风味人间》和《航拍中国》等都很好看啊)。就好像狗儿说过的,我们要多去感受这个社会上充满阳光的一面。但抱着一种:见识真正的贫穷、感受不同人生活方式的态度我还是点开了这个视频。
没记错的话,当初这部纪录片在豆瓣上评分高达97分,高于当时99%的纪录片,我想能够获此殊荣,凭借的就是它所展示出来的那份真实性吧——真实的社会一面以及真实的人性。
我为什么在最开始想要说“安逸限制了我们的想象”?是因为我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才发现,原来我们以前所认为的真实的生活状态并非我们所以为,我们每个人真正能接触到另一个与自己本初相差甚远的生活圈其实是很不容易的,这也就造成了我们的视野很多时候就局限在了自己的生活圈里。就好像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没有见识过战争是什么样子,即使靠着书本、媒体的一点间接传输,我们还是会更加愿意相信这就是一个和平的年代,即使世界局部存在一些动荡。那生活在战争中的人们呢?他们会否如此理解呢?所以我常常自我调侃,当所有人批判马云说出的那句,“我这个人是一点都不爱钱的,我最快乐的时光是我拿着十九元工资当老师那会儿”,我却表示能够理解,明明我那么屌丝对吧(留下了无可奈何的眼泪)。不同的生活圈、不同的生活背景、生活方式真的就限制了我们大量的想象力,我们无法想象有钱人挥霍肆意的生活态度,也不敢设想这个世界上那些真正贫穷的人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我从未经历过沧桑,我的文字很少有我自己生活的影子,因为它太过平淡无奇,所以我也没亲身见识过真正的贫穷到底是什么样子。我只是凭借着媒体的报道,形成了自己的一点点认知,但这种认知实在太过不直接,我还是游离在这种生活之外,无法真正内化。而这部纪录片却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安逸使我想象不到,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为了赚那微薄的薪酬竟不惜出卖自己的尊严,什么都不顾,赤手直接扎进那浸满污秽之物的厕盘,艰难地挖掘找寻着那致使厕所堵塞的汤匙,最后用肥皂擦洗了几十次,还被雇主嫌弃地喝令将肥皂带走。而这一切,只是为了区区的二十块,二十块!二十块,能做什么?好像也干不了什么,也买不到什么东西,但它却是垂暮老人生活希望的全部来源之一。几个本该享受安好晚年的老人蜗居在几间摇摇欲坠的危房里,吃着毫不讲究卫生标准的饭菜,几天不见荤腥是常有的事,他们当中甚至会有人出卖自己的尊严去美食城打包客人吃剩下的饭菜。但是命运再怎么跟他们开玩笑,他们依旧没有示弱。而直到危房被拆除,存款被积压在废墟底下的时候,老黄甚至连一件上衣还未来得及披上。在见识了那么多世态炎凉之后,老黄落泪了。那些眼泪是他对命运不公的控诉吗?是老实人对时运不济的抱怨吗?是好人却没得到好报的不甘吗?我也不知道……只是发现,原来,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光是活着,就足够艰辛。
这部纪录片对人性的真实表达也是最让我动容的,人性真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存在,我们好像真的不能简单地用好人、坏人这两个词来做区分。非黑即白从来不是这个社会、也不是我们人性的既有表达。我们说棒棒军穷但起码靠着自己的一双手去劳作,他们没有想过挣亏心钱;他们也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份自尊心、一份小小的骄傲,也有努力创造更好的生活,他们理应是可敬的。但当我们看到他们也会显示自己市井小民的一面,会斤斤计较,甚至展露“刁民”的“不堪”姿态,我们又会觉得,果然啊“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看客的情感态度是复杂的、是摇摆不定的、是纠结的,正是因为这部纪录片很真实的传达了人性的每个角度。它不再是我们过去那个视角,一味地歌颂甚至美化劳动人民这整个群体——直到现在你去搜百度对于棒棒的介绍,还是能找到大批类似官话套话的精神歌颂“曲”对他们大唱赞歌。说实话,我不喜欢这种煽情方式,他们身上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的确应该是我们后辈人做出思考和反省的,但他们身上固有的、相对不那么美好的一面同样值得我们研究。而实际上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往往更能展示我们人性最为原始、不加修饰的人性不是吗?因为大体情况下,物质丰盈的时候我们才能有更多的余力修炼我们的精神世界啊——修身、养性,而物质匮乏的时候很容易一个导火索就把人身上内在的劣根性给引诱出来了。
真实,是这部纪录片最大的特色,它用一种很平静朴实的方式,传达了棒棒军这个群体活着的真实状态。但它真实的却又好像一出戏,演出了好几段棒棒军跌宕起伏、值得无限回味的精彩人生。或许,人生海海,就在沉沉浮浮当中,我们本就在此刻上演着一出好戏。只是,戏已开始,我们还不知道自己究竟要演谁。
但其实在观看纪录片之前,我连“棒棒”是一个怎样的存在都不知晓。棒棒——改革开放之初,山城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来的一批特定群体,他们用肩上一根小小的棒子担起数以万计货物,爬坡上坎,负重前行,扛出了旧重庆的新样貌,也挑起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我当然能够理解,永远会有个体或部分群体滞后于这个社会的发展,在我们这个时代,靠卖体力赚着微薄汗水钱的工薪阶层太多太多了,我父母也是。我一直在思索,出生在他们那个年代下的大多数人,在没有像我们一样接触过高等教育的前提下,怎么样才可以活得不用那么疲乏、那么麻木,怎么样才可以更轻松地实现我们今天所说的诗和远方呢?虽说他们尚且不至于达到棒棒军的那种艰苦状态,但是居安思危永远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寻求的适时改变,对我们这个年代的年轻人来说尤其是这样。《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说,在人类未来的发展中将会出现一大批“无用阶层”,他们将只能创造微量的社会价值甚至对社会毫无推动作用,那么到时候他们面临的不是资本家的剥削,而是不再被需要。在这个物质文化高度繁荣的当今社会,我不敢说棒棒就已经沦为“无用阶层”,但事实是,他们的确已经退到了这个历史舞台的边缘地带,渐渐被遗忘在城市的角落和历史的长河中。
而在看纪录片的时候,你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棒棒都得被迫接受这种无奈的打压,也有许多棒棒抓住了时代变革的机遇,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了底层人民的命运,比如转行房地产的大石,比如投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杜老板。而固守着棒棒这一行将被历史淘汰职业的人们(说的是十几年前的老黄一行人),只能承受终将被历史尘埃淹没的命运。我想这也是我们年轻人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应该做出的思索与适时改变。为什么《未来简史》的作者要把对未来的预测说成是一本史书?预测不是我们的目的,通过预测审视我们现如今的行为,好让我们善则从之、恶则改之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如何避免陷入“不被需要”的怪圈,如何在未来的AI时代继续发挥自己的价值,我们应该思变,不断地自我提升,看清时代转型方向,积极抓住机遇。马东老师说,“要想最大程度被需要,就得最大程度不一样。”如何改变?如何最大程度被需要?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的不再是老黄那些所谓无比勤奋的人了,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在老黄从业余于棒棒这一职业几十年的历程中,他其实有很多次机会可以改变自己目前窘迫的现状,不说跨越阶层,至少可以比当前状况好上不少,但他不仅害怕变革,也懒得动脑子思索怎么改变,只是继续自己辛苦的工作,求稳。这不是老黄这个个体的性格“缺陷”(当然也还是会或多或少的存在),更多的还是他成长起来的时代背景以及接受的教育将他局限住了。所以说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有机会就应该多让自己接触到更多更好的教育嘛,读书啊学习啊就有这个好处嘛。嗯,我觉得挺好的(哈哈)。知识经济嘛,怎么懒也不能懒脑子。就好像我们现在很多人,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哈,总爱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我战略上的懒惰。看上去一直在学习在输入,但是仔细回想一下,我真正内化成自己的又有多少?我是不是只是把我的勤奋用在了做那些重复、我已经很熟悉的学习事件上?嗯…结果大多时候不会骗人,所以我在尝试多做输出,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尝试挑战富有创造性的学习,(不过还是时常有惰性的啦,笑)我们一起加油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