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时间:肖非凡(落木萧萧下)2017年8月10日
编者按:旅游和旅行常常被人们混为一谈,那么旅游和旅行真正的区别是什么。在旅行这种社会行为当中,一小部分人存在着畸形心理,本文通过探寻他们内心的深刻动因给出了原因,并用自己旅行的亲身经历引导出在出行中同伴选择的重要性,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旅行真正的意义和灵魂是什么(全文共7757字,阅读需要5分钟)
正文:
有一类人时常在各地留下自己的自拍证明我来过,而还有一类人只是发着自己记录下的风景证明在路上;有一类人外出总是携家带口拖着重重的行李上演着搬迁的阵势,而还有一类人只是一个背包,带着“一篇诗,一壶酒,一曲长歌,一剑天涯”的豪气闯荡四方;有一类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在路途中一碰到艰难险阻便怨天尤人,想马上回到宿处在梦中完成没有完成的路,而还有一类人总是淡定面对困难,一心想着何时才能登顶;有一类人外出更像是微服私访,对旅途中的衣食住行都有严苛挑剔,还有一类人像是不择手段,好坏通吃,只为到达既定方向;有一类人总是希望尽可能的跑完所有景点,而有一些人,只顾默默的行走,不仅仅留恋于名山大川,还流连在并不起眼的小街小巷。
这两类人都可以称为是旅途者或出行者,但是这两者之间,可以有更细致的划分。对于我来说,我将他们分为旅游者和旅行者。众人常常把旅游和旅行混为一谈,实际上,二者是差之一字,谬之千里。在中国内地所称为的旅游,在港澳台更多被称作“观光”,而进行旅游活动的人,就被称为“观光客”,观光客这种说法更能体现旅游的本质,即是一种让自己的精神和心情放松的休闲娱乐产业。旅游一次,感受到的是观赏美景,感受美食的喜悦,一种身心愉悦的感觉,留下的是满满的回忆,有照片,纪念品。对于旅游来说,其核心是一个游字,游逛、游玩、游乐、游荡,游山玩水,是一种消遣和消费的过程,花钱享受异地的风光、风情、美食和服务。而对于旅行的人群,有更贴切的说法是“背包客”。背包客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眼看不同的人生,用嘴品味一路的甘苦。感受异地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每一脚每一步迈出都没那么轻松,带着帐篷、睡袋等诸多户外用品,看诸多的人文景致,体验当地最真实的生活,其核心是一个行字。行走、行旅、远行、独行、苦行,还有环保行、绿色行,这都是突出一个行字。对于旅游,我们可以说是花钱买享受,而旅行就是用钱买罪受。这就是对于旅游和旅行最直白的理解。
以上都是旅游和旅行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差别,对于如何真正界定旅游和旅行,我认为最核心的还是行为人的心理区别,即你出行的目的和诉求是什么,只有确定了这些,相应在出行中所涉及到的衣食住行和线路选择才会体现出差异。
有人说旅游就是从你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去。但这里他们的前提是讲究路途的顺利,住得舒适,玩得开心,食得美味,购得如意。讲究这些时,一遇到火车或航班误点,旅馆脏乱,景区拥挤或者是刮风下雨,购物挨宰等等,便会怒气冲冲,怨天尤人,觉得十分扫兴倒霉。之所以在很多人看来旅游是从你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说到底还是自己的心态出现了问题。他们在自己所生活的地方四处碰壁,荆棘丛生,自以为找不到生活的希望,而产生厌世情绪,希冀于一次外出旅游能够放松身心。这些人把旅途当成了一种散心,逃避的手段,这样的出行,自然只能浮于浅表,除了内心有短暂的慰藉之外,别无他获。而一个对于自己处境持消极态度的人来说,无论多少次旅途归来,都不能改变自己对于现状的不满,反而可能因为在旅途中获得了放松而产生外面的生活总比自己的好的错觉,加重了自己的厌世情绪。亦或是他们把自己的旅途当成了炫耀的工具,大多出身于自己所认为的小城市,小乡村的他们,总是自然而然的感觉自己的家乡“矮穷挫”,不能给他们高飞的空间和舞台,而对于自己所认为的大城市趋之若鹜,仰望着高楼林立的红灯酒绿,穿梭在星巴克等洋品牌云云,晒着自己和当地民众的摆拍照--似乎感觉自己和这座城市很相融。还不忘@在家乡的小伙伴“嗨,我在这儿!”这一类人总是感觉外面的月亮比家乡的圆,出身于他们所认为的底层,却想极力摆脱这个标签,跻身他们所希望的上层社会,还想让近乎全世界的人知道自己的位置,有一种跳出自己圈子的优越感。
还有的人说旅游就是去人迹罕至的荒野荒原,深山大川,天涯海角。他们自以为看破红尘,觉得纷繁人世中充满了喧嚣和污浊,拒绝一切人流如织、商业开发过了的景点,只将人迹罕至的西北荒原作为自己理想的目的地,并许以净化心灵的标签,前去朝拜。在他们的价值观中,西北高原总是最无暇,最美丽的;当地的人民也是最淳朴,最天真的。总有这么一类人,会打着“穷游”的旗号,企图近乎不花钱游遍川藏。打开很多旅游论坛,你总会发现一个个从川藏回来的男青年女青年在诉说着自己近乎传奇的川藏游历故事,他们宣称只需要几十元,几百元就能够在川藏游历一星期或者半个月,在讲述着藏民们的美好淳朴的同时,还不忘花式吐槽一番繁华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道德败坏。他们自称在藏区“净化心灵”,可是却屡屡干着火车逃票,景区逃票的“杰作”,明明可以租车却不惜在路边等待数小时,举着牌子“求搭车”,为的就是证明藏区人民有多善良;明明可以去找一家餐馆解决饥饿,却一定要赖着脸去本就不富裕的藏民家里蹭饭,来证明这里的美食最正宗。这些行为,恐怕很难称得上是“净化心灵”这样的所谓“穷游”也似乎曲解了“穷游”真正的含义,我将它们称为“赤贫游”。
这两类人还时常互掐,追求高端出游的旅游者很难理解那些“穷游者”们是如何熬过几十个小时的无座绿皮车的煎熬,他们认为出来旅游就是要身心放松,那些穷游川藏的人无异于吃饱了没事干,自讨苦吃;而坚定着朝圣信仰的穷游者也会嘲笑那些只知道挤景点,动不动就要休息的旅游者庸俗,缺乏毅力。旅游者认为穷山沟不值一看,穷游者认为他们不懂自由。两者之间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哲学,相互贬低对方,誓与对方划清界限。说到底,只不过是互相在秀优越感罢了。
可是,何必呢?
于我而言,真正的旅行者根本无暇顾及他们的争论,对于旅行者来说,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注重的是漫漫旅途中的细细品位和观察,以获取新知。对他们来说,旅行的手段是丰富多彩的,不管是乘坐飞机出行还是长途火车;不管是入住星级宾馆还是露宿野外;不管是热门景点还是荒郊野岭......他们都照单全收,这取决于旅行者的自身状况以及是否影响对一个地方的体悟与认知。对于旅行者的心态来说,他们总是包容的,和谐的。不管是前方一马平川还是荆棘丛生,他们总会安之若素;对于衣食住行,只要是合适的就选择。实在没必要因为显示自己高贵就看不起绿皮火车,也没必要因为突出自己的传奇色彩和小聪明,一言不合就逃票。对于旅行者来说,旅行是探险不是冒险,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对未知的好奇,和对新知的渴望,其他的物欲,都可以抛掷脑后。我对于旅行者的理解,似乎更像插在前两者之间的第三者。对于我来说,不管是灯红酒绿的繁华都市还是人迹罕至的穷乡僻壤都是我探索的目标,正是有不同特点的景致才能让你更好的去对比,去思考,去感悟万千世界多样性和差别。对于我来说,我也不会排斥拥挤的景点,以及被过度商业化了的传统街巷,似乎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些地方只是人看人,没有什么可玩,不过那只是因为你只将去这些景点看作休闲的场所,对于旅行者来说,除了休闲娱乐,还有一重观察与体验的目的在其中,他们会思考这条街为何会昌盛不衰,而东边的另一条街却早已萧条。对于我来说,该消费的地方不用吝啬,必须消费。有别于追求奢华、处处追求排场和体面的出行消费方式和为了省钱而无所不用其极的穷游者,这种消费方式可以用最经济的方法达到最好的出行效果。也许会有人说穷游的方式可以省下不少钱,不错,但是你却在出行的路上花费了额外多的时间,而这些时间就是你刻意为了省钱而耗费的隐形成本,这样的隐性成本,似乎并不比多花的真金白银少。
当然,不同的人总会有自己不同的出行选择,我们无权干涉。我并不是批判社会中人的出行选择本身,以及出行目的,而是揭露一小部分人站在自己选择的角度上而去贬低他人的选择,炫耀自己,体现优越感的一种心理,这是在旅游行为中衍生出来的一种畸形心理,这种畸形心理的形成,以纯粹的旅游为依托,在某种程度上对旅游造成了一种误解和误导,这对于“旅游”这种社会行为来说,并不是好事。和路一样,旅游本身并没有好的与坏的,高贵的与卑贱的之分。它只是一种社会行为,有差别的,只是人们对于这种社会行为的不同理解与认知。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我们要思考,行路的是何人?无心之人,必无彻悟;一味循他人而行,其所思所想难逃前人窠臼;只知自诩高贵,又沦落为沽名钓誉,孤芳自赏。正因为不同的人对旅游有着不同的理解,才会产生一群群对旅游有着不同看法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兴趣圈,有的圈子喜欢互相交流美景照片,有的圈子喜欢分享徒步攻略......处在同一个圈子里的人,他们在一起,志同道合,聊的投机,就如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价值观契合的人在一起,才能碰撞出理想的火花。
如果你选择同伴出游,那么在出行中,拥有志同道合的旅伴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旅行圈内,经常有人开玩笑说“对象好找,旅伴难寻”。旅行的伙伴最重要的一定是兴趣相投,并且默契无间,在旅行中的争执和小摩擦,或许真的会非常影响接下来的行程心情。2017年7月下旬,随着高中同学大学基本放假,我们想着在一起聚一聚,聊聊一年来的趣事与变化。在一众高中同学中,玩的较好的大概就是小A,小B,小C和我了,按照惯例,我们都会在暑期组织一次出游,在旅途中体验相聚的快乐和未知的精彩。这次我们打算去省城南昌和旁边的九江,虽然都为江西人,但是从小到大还未曾涉足过赣北地区。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美誉的滕王阁江畔,“浩渺鄱湖水接天,波翻浪涌竞争先”的鄱阳湖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这些美景虽然早就被历代传颂,但是未曾一见,多少有一些说不过去。小C因为行程冲突遗憾错过了我们这次出行,于是小A,小B和我三人继续准备着。有着一定旅行组织和安排能力的我,当仁不让地成为本次出行的计划起草者。于是在出发前几天,订机票,订旅馆,查交通,看路线......就成为了我的主旋律,因为考虑到多方出行,所以还要在协调上花较大功夫,虽然累,但是想到接下来的旅程,心中还是暗自窃喜,无比期待。几天后,我在三个人的讨论组中公布了一份计划表,里面包含着详细的行程计划,换乘信息和透明的资金用途,小A和小B都赞成这个计划。当小B将行程计划给他妈妈过目时,他妈妈甚至以为我们是跟团出行。这无疑是对这份计划的一种另类的肯定,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然后20号晚上,我们出发了。航班晚上很晚才到,因为事先考虑到搭乘的是红眼航班(红眼航班指通常由航空公司安排的夜间定期航班。红眼航班即夜航。按照国际惯例,夜航时间是指每日太阳落下的半小时之后到次日太阳升起的半小时之前。)所以,第一晚我订的是一家在机场附近的旅馆,由老板接机,老板很热情对我们嘘寒问暖,说有什么事情找他就行,这一切都似乎预示着接下来的行程会按部就班,一切顺利。可是第二天,就事与愿违。在乘坐滴滴到达第二天下榻的酒店后,我们前往了江西省博物馆,里面因为15年出土的汉代海昏侯遗址而备受瞩目,在上午参观完博物馆之后,我们的意见就出现了分歧,原本打算下午前往的滕王阁,因为小A觉得天气太热而不想去,还说到滕王阁并没有什么意思,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现代混凝土材料仿木结构而已。说到天气炎热,南昌作为中国四大火炉之一,确实有着不俗的气温,可是作为室内景点来说,滕王阁里面至少是凉爽的,何况滕王阁只是在博物馆隔壁而已,二者相隔200米不到,而且贵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滕王阁,实在没有落魄到只是一栋普通建筑而已如此不堪,很难有理由拒绝它。于是小A提议说:“要去就你去好了”,不知是玩笑还是真话,我只能是尬笑这说:“拗不过你”于是只能是苦言相劝在下午闭馆前参观滕王阁。下午4点,好说歹说,从宾馆将小A和小B从凉爽的空调房中拽了出来,一出来,铺面的热气又引得他们一阵吐槽。到了景区也只是赶紧找到阴凉处,全然没有深入了解的欲望。随后按照行程计划我们看来到了南昌大学前湖校区,此时已经夕阳西下,我和小B走在南昌大学校内,校内一抹浓重的绿色,丰富的绿化引起了我和小B的啧啧称赞,而身后的小A却对此不以为然,吐槽着这个学校设计混乱,缺乏美感,令我们只能尴尬收场。走着走着,渐渐小A就与我们拉开了有一大段的距离,尽管我和小B总是停下来等他,可他却总是走得这么慢,以至于最后只能打电话确定方位。对于我和小B所感兴趣的内容,他也只是说没意思没意思,开始吐槽自己为什么要来,现在只想回宾馆。最后到了晚上,我和小B去了秋水广场,我们想一睹亚洲最大音乐喷泉群的风采,而小A还是以累、没什么好看为由,独自回了宾馆,说好的一起吃饭,也打了水漂。因为碍于同学情面,我只能最大程度的满足他的要求,这一天因为意见的不和,不管去哪,总是觉得心中阴云笼罩,高兴不起来。在我认为,旅行一趟,免不了会有一些劳累和困难,但是既然当时同意了这次出游,并且选择一起同行,就有必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不辞辛苦的从家里出来一趟,结果却只是花钱在宾馆呆一天,那么出来旅游又有什么意义,更可气的是,因为自己的不想出行,而将出行计划中所列的各项景点和目的地的参观都称作是没有意义的,嘴里不断念叨着再也不会有下次,不免会很伤计划制定者的心。我们显然是闹僵了,于是在接下来的九江以及庐山,我主动取消了所有游览计划。原本定下的六点钟的闹铃,也删除一空。对于我来说,与其接下来的走马观花,闷闷不乐,还不如等待下一次和对的人一起细细品味,愉悦身心。整个第三天和第四天,我们都在宾馆度过,空气中不免充斥着赌气和无奈的气息。
我不免想起了在空间中看到的一则故事,第一次看到时还并不能理解作者的心境,而此时此刻,是这么的应景:“毕业旅行的结果是什么? 可能是怀孕,也可能是绝交。我的一个实习生就和她最好的朋友绝交了。 她和好朋友去了一趟日本。 一路上,都是她做攻略、办签证、订酒店、搞定地铁卡、搞定随身wifi……反正和这个好朋友在一起,每次什么事都是她来操心,她也习惯了。 刚到日本,下了飞机,在转盘旁边等了好久,才发现,她俩的行李并没有到。 她在机场里跑来跑去,到处联系,想知道行李到底去哪儿了——她特别焦虑,害怕行李真的丢了。 她和岛国人,都用蹩脚的英文沟通着。 单单这件事,她竟然用光了毕生的英语词汇。 而她朋友,气定神闲地坐在椅子上玩手机,还发朋友圈,欢快地告诉大家,我已经顺利到东京啦啦啦。 她看着好朋友这么没心没肺,有点小难过。 但想着是毕业旅行,一生只有一次,算了吧。 离开日本那天, 她们搭地铁去机场,都过了几站了,好朋友才说,自己把护照落在宾馆里了......她当时真的崩溃了。 她们马上下了地铁,往回赶,等拿到护照,再去机场,坐地铁就完全来不及了。 只好打车。 日本出租车超贵的,打车去成田机场,她们花了1400块人民币。 她很心疼钱,就念叨了一下,“护照这么重要的东西,你怎么会忘了拿呢”。 好朋友瞬间炸毛了, 说,“我又不是故意的,你至于吗”。 她看对方还理直气壮的,有点生气了,说,“问题是你什么也不用做,看好你的东西就好,这也做不到吗”。 好朋友说, “是,我什么事都不用做,你也没做什么呀”。 听到这句话,她当场就觉得很寒心了。 原来,她一路上做了这么多,叫“什么也没做”。 她知道好朋友喜欢宫崎骏,提前一个月,在网上预定了吉卜力博物馆。 她知道好朋友爱吃鳗鱼饭,专门陪她去银座的一家有名的鳗鱼饭——那家挺贵的,她想好了,回国之后一直吃土。 她知道好朋友喜欢逛文具店,进一家文具店就会逛三小时,她就由着她逛,从来没催过她…… 其实她做这些,不是想要她报答,只是希望她感受到,而不是用一句“你什么也没做”,抹杀她所有的付出。”这时,想起一句话:“如果你真的想了解一个人,那么和他一起去旅行吧!”我才明白,虽然小A,小B和我是高中要好的朋友,可是在某些方面,我们似乎真的不是一路人。了解过钱钟书的《围城》,在《围城》中,赵辛楣有这么一段话 :“像咱们这种旅行,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且慢,你听我说——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旅行真的有一种甄别人的作用,它就像一个筛子,在旅行过程中会将与你志同道合,心照不宣的人留下,将价值观不同的人剔除,这不仅仅在同伴之中适用,在情侣间也适用。因为在旅行过程当中,彼此的衣食住行和生活起居都是暴露在对方视线下,很容易就能够通过不经意间的行为去了解一个人的行为习惯;除此之外,在旅行过程中,因为充满着未知,特别考验同行者之间协调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短时间里的状况频出,需要迅速磨合性格、快速一起做各种决策、互相照应、对撞审美观和价值观,优缺点集中暴露。只有思路一致,价值观趋同的人之间才能很快的达成共识,否则只能是闷闷不乐。所以,在旅行中可以没有伴,但是绝对不能找不对的伴。不对的伴,没有共同去向,共同的价值观,你认为值得一览,他觉得鸡毛蒜皮;你认为是独特文化,他觉得处处可见“不就这么回事儿”;你觉得美妙绝伦,他觉得无聊之极;你觉得要融入当地,他觉得“我高人一等”;你想拍照留念,他觉得你自恋做作;你觉得“这里不同”,他觉得不如他曾经去过的任何一个地方。对于没有发现精神的人来说,他会觉得哪里都大同小异,没有必要去这去哪。但是对于细心的人来说,总会发现属于当地独特的美。对于大家司空见惯的东西,你能发现,大家都能发现。而只有善于发现别人所发现不了的,并且加以总结,运用,才是你相对于别人更加高明出彩的地方。古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认为把读书和旅行结合起来可谓理想和完美的人生,实际上旅行如人生,人生也是一次长途旅行,有一位叫普罗斯特的学者说:“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发现新的领域,而在于拥有新的目光。”我们也可以说真正有价值的人生之旅不在于只贪图与舒适和享乐,而在于拥有精神、智慧和道德的力量,让我们少去旅游,多去旅行。看着知乎上网友对于类似经历的现身说法:
“每天的活动基本从下午开始,什么也干不了。很多时候她会花对方的钱 ,简直够了!不懂礼貌,不懂得欣赏美,而且去旅行很多时候是在无形学习别的城市好的东西,即便我买不起我也愿意去见见,而不是随口一句:“有什么好看的”,感觉二十岁的人比老奶奶还没有朝气”
“不明白那种与你同行的人,去之前攻略不做全交给我,给他讲行程也满口答应,就是到了目的地,就开始这也不好,那也糟糕”
“最讨厌那种什么都不做,让你一个人看票看攻略看酒店,最后还抱怨你安排的不够好的那种。”
“不怕什么攻略都不做,什么准备都没有,只知道伸手张口跟着你走的人,就怕有人什么都不做到了途中反而抱怨你攻略做的不周导致他多走冤枉路少睡两钟头。”
我只能苦笑着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也许我们之间是很好的朋友,但在旅行这件事上,我们真的不适合一起同行。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独自出行的原因,同伴旅行少不了需要妥协,随大流,很多事情不是你想做就能做,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你的自由,还可能被人奚落。在这里我并不去评判同伴旅行和独自出行哪个更好,因为二者各有优缺。有着志同道合的旅伴相伴而行时,可以彼此分享与交流,而令人身心愉悦的自然风光和异域环境,又使行者容易敞开被城市禁闭的心扉,彼此深入沟通了解。因此,伴旅往往能够成为长久的知音、知己。而在一个人独行的时候,会有独特的眼光和思索。对于一个人独行来说,他可以让你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激发自己挑战不同环境的潜能。当然了,在独自旅行的过程中,你肯定会有想念家人或者是朋友的时候,或者期待身边有另一个人的陪伴。不过独自旅行这种模式也能让你发现你自己的隐藏技能,让你专注身边的风景和陌生人,你的大脑会持续接受新的讯息,这样反而会让你更想尝试更多的独自旅行。迫使自己和自己的心灵对话, 摆脱干什么事都一定要结伴的心态,能够让你变得更加独立,更加自主。很多时候,学会独处是一种能力,而独自旅行恰恰可以帮助你练就这种能力。这样可以避免和同伴兴趣不一致产生的遗憾。你可以在博物馆耗上一天,也可以坐在某个湖边发呆,不受牵制,随心所欲。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完全静下心来聆听每一个陌生城市的声音,当无人共享时,你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和自我内心交流,感觉会加倍深刻。知名学者冯骥才专门撰文解说深度旅游:“顾名思义,就是从表面观光走向深层了解。由于当今的人们,已经不满足走马观花的旅行,希望从异地或异国多得到一些认识与知识,包括历史的、生活的、文化的、生产的、民俗的、艺术的等等方面,感受不同地域所独有的迷人的文化底蕴。这就叫做深度旅游……‘深度旅游’是在文化层面上的旅游。它依靠文化,反过来对文化又是一种开掘、展示和弘扬。如果我们大力开展‘深度旅游’,想想看--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地域不同,文化相并,将会有多么灿烂多姿的文化被开采和表现出来。古老中国将出现多么瑰丽的文化景观!”独自旅游或者和志趣相投的旅伴出游,去get自己想要了解的点,用心灵去感知,深度了解一个地方的经济,文化,历史,人文,此乃旅行者区别于那些目的地打卡式的旅游者的真正差别。对于目的地打卡式的旅游方式,是我一直以来都鄙视的。只是费尽所谓的千辛万苦换来的“到某地一晃”,这跟坐一趟长途火车经过无数站点还跟别人炫耀我来过一样,没有区别。旅行,真的不是证明你去过哪,它不是你用来在社交网络上炫耀的资本,而是能真正印刻在你内心对于世界的理解,体悟和思考。“深度”,才是旅行真正的意义之所在。
旅行是一种人生态度,需要遵从自己的声音,去寻访前方的未知。对于同行者,如果没有合适的伞,我宁愿被雨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