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上一节儿童瑜伽课程时,遇到了一次很让人“头痛”的事情,在一家幼儿园上课时,因为到了暑期班的最后一节课,孩子们所剩无几,所以索性就将两个班的孩子放在一起上课,原本已经跟孩子们很熟悉了,我也不以为意,但是上课时发现了一个“严重”的事情,就是两个班里最调皮的几个孩子汇集了一起,接着......这一堂课的状况可想而知,尤其是起初时,那几个“熊孩子”中的“极品”调皮鬼眼光对视时的那种欣喜,不由让人顿时“冒汗”~~~
其实,面对5-6岁的孩子们的课程,如果有1-2个“熊孩子”,老师还是比较喜欢的,因为可以带动课堂氛围,但是如果出现了3个以上,甚至5个时,无疑是对老师非常大的挑战,当然,有时候稍微内敛一些的老师,1-2个熊孩子已经是让人头疼不已了。作为儿童教育者,我们是需要深刻思考并尝试用多种方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的,因为毕竟课堂纪律直接影响了课程效果,有时原本计划安排10分钟的环节,如果遇见了熊孩子较多的班级,极有可能耗费双倍的时间,也难以做到老师预想的效果。
那么,我们该怎么样去“管住”这些“熊孩子”呢?有什么妙招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时,作为一个“熊孩子”他的“捣乱”行为是因为什么。其实,很多的老师都非常清楚,“熊孩子”捣乱课堂很多情况时希望凸显自己,希望带动别的孩子做一些出其不意的事情,如果其他孩子不响应其实他也不至于太过火,如果班级有小朋友响应了,这个“熊孩子”一定是变本加厉;另外一点,如果“熊孩子”没有期盼其他人的响应,只是自己“捣乱”其实他是希望老师能够注意到他,博取多一些的关注;第三点,熊孩子在“捣乱”还有一点与老师的课程相关,太过“精彩”以及太过“平淡”也会让孩子捣乱,“精彩”会让孩子疯狂投入,激起他的兴奋点,而“平淡”更是会让孩子转头去顾自己的事情,更放弃了课程。
在儿童瑜伽的课堂上,该如果“控制”住“熊孩子”呢?以下有几个方法可以给到大家:
第一种:用“钩子”钩住注意力
“钩子”钩住注意力的方法,指的是老师用一种课堂纪律的仪式,让孩子的注意力来回来,我们会发现在有一些幼儿园,当老师快速拍手或者倒数5个数时孩子就会主动站好或坐好,这是老师和孩子之间达成的共识,也建立老师和孩子之间的默契,不用多数就可以做到;儿童瑜伽中,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说“双手合十脆饼干”,制造出动作和声音让孩子的注意力“抓”回来;同样我们可以用拍手、跺脚制造声音,或者唱某一首歌曲时让一起集中过来,从而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在做某一项集体活动时,个别孩子走神,或者有将其他孩子注意力带走的情况,老师需要将孩子的注意力再抓回来重申规则的时候。
第二种: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即将孩子的注意力来回来,放在另外一件事情上,为什么需要这样做呢?在3-6岁的孩子中,常常会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太投入”,这是3-6岁孩子的普遍情况,很容易“沉迷”一件事情,老师很难拉回到课堂。
在儿童瑜伽中,可以使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例如用一个小铃铛或者瑜伽中的“颂钵”,敲一下,孩子会突然发现“这是什么声音”进而将注意力转移到声音上,而且铃铛的声音具有穿透力,会立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让孩子安静下来。
同样,我们也可以用视觉去吸引孩子,例如,让孩子找一找教室里面红色的物品,孩子会将注意力全部转移到视觉上,用心找颜色的同时让孩子从躁动的环境中安静下来。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一个教学环节结束,但孩子们很难“出来”时,老师用这样的方法让孩子转移到新的事物上,安静下来再进行下面的环节。
第三种:团队合作维持纪律
这个方法顾名思义就是教会孩子要懂得团队协作,而团队就要统一步调,如果因为一个孩子“捣乱”而导致整个队伍出现问题,其他孩子会告知他,而那个“捣乱”的孩子也会不好意思。
这个方式是老师们常常会使用的方法,将孩子们分组,根据表现打分,表扬纪律维持的较好的团队,进而让孩子们知道应该怎样去维持共同的课堂纪律。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执行时,只需要表扬表现的好的孩子,不需要批评不好的孩子,因为老师的批评会让孩子内心很受伤,可能会给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创伤,因为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老师尽量不要轻易批评一个孩子。
同样,可以在某项活动之后,请小朋友们分享,你觉得谁做的比较好,为什么,这样孩子在分享的过程中,慢慢懂得认可他人,也懂得辨别对错。
这样的方法适合稍微大一些的孩子,4岁以上,已经有团队意识的孩子们,太小的孩子可能还没有太多的团队荣辱观念。
第四种:各个击破,逐一沟通
这个方法就是面谈“熊孩子”,当然不是指把孩子拉进小黑屋批评,而是关注孩子,了解真实情况,正面沟通提出愿景和要求。
举个例子,我有一次上课,一个孩子在练习时总是会趴在地上不动,非常不配合,导致了旁边的孩子觉得很有趣,也效仿他趴在地上,导致场面一度不受控制,好在这个孩子并没有“煽风点火”,只是自己趴着不动,我使用了钩子的方法将其他孩子的注意力转回来继续了课程。
课后我找了个机会,帮这个孩子折垫子,一边帮助他一边问“宝贝,老师看到你在上课的时候一直趴在那里不动,老师很担心,是怎么回事呢?”孩子真的说出了实情“老师,我特别困,很想睡觉,很累”原来孩子是真的累了,才导致这样,并不是纯粹捣乱,所以,有时候老师们不能靠自己的感觉去判断孩子,而是要尝试去了解孩子。
另外有一次,是课堂上的一个“熊孩子”真心的在捣乱课堂,在很多的动作上都有很多“创造”,并带着其他的孩子们“捣乱”,其实这样的孩子虽然在扰乱老师的课堂,但是不得不说,他是非常有创造性的,如果老师严厉禁止,真的会扼杀孩子的创造性,这是我们都不想看到的。
所以,这样的孩子也是需要“谈话”,谈话的方式也是很有技巧的,同样不要加任何的主观色彩,只说客观事实,我当时是这样交流的“小勇,老师刚刚在上课时看着你做了好几个自己创造的动作,还带着其他的同学一起做,老师想要做其他的体式,已经很难把大家都带回来,老师当时特别担心怕今天的课程会因此上不完了呢”这个时候小勇已经有点不好意思了,我又拉着小勇说“老师希望下次课程能够更顺畅的完成,需要你的配合,咱们能不能达成一个约定,配合好老师一起完成课堂,一起维持课堂纪律,好不好”小勇点点头。到下一次上课时,我在课前就跟小勇提醒了一下约定,果然这一节课,小勇都表现的很棒。
其实,“熊孩子”的扰乱有时候真的不是跟老师作对,原因有很多,而老师们就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去了解孩子,用不同方法去跟孩子多交流,并尝试和孩子们一同配合好,孩子们是纯净又有智慧的,我们眼中的“熊孩子”其实只是不听我们的话,不听我们的指挥,而我们真的有跟孩子讲解清楚为什么要“听话”吗?
瑜伽的含义是“连接”,儿童瑜伽课堂上更是需要老师与孩子之间充分的“连接”,如果真的“连接”在一起,我想我们的眼中也不再会有“熊孩子”,而是一个个光芒四射、可爱善良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