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比拔苗助长更狠的,是拿激素当饭吃

比拔苗助长更狠的,是拿激素当饭吃

作者: 雾风的幻想 | 来源:发表于2021-03-20 20:03 被阅读0次
    网络图片  侵权删

    今天被推送了一篇题为《那个用20万张照片,记录孩子成长的博主,孩子自杀了》的文章,看后唏嘘不已。(以下简称此文《20万》)

    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前,我并不知道张一得是谁(文章中自杀的孩子),也不知道他那个更出名的所谓“知名育儿博主”的大V父亲(简称老得)。所以,当大致了解了整件事之后,我的心情无比复杂。

    一方面,为一位优秀青年的过早离世而惋惜;另一方面,也为一位全身心爱着孩子的父亲而心生不忍。只是,这个悲剧再一次将“教育方式”这个话题推上了风口浪尖,我也不可避免的对这个话题产生了新的思考。

    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声讨”一位可怜的父亲,无论我们这些看客有多少复杂的情绪,也无法比拟老得的丧子之痛。哪怕张一得的离世真的与老得的教育方式有莫大关系,此时此刻,稍有良知的人都不应再在老得的伤口上撒盐了。

    所以,在表达我的观点之前,要先说明,以下任何言论都绝无恶意。万一老得看到了,或者张一得在天有灵,也请原谅我无心的冒犯。思考由此而起,要说观点,自然绕不开这场悲剧。

    从《20万》中可以看出,老得对儿子的爱真是无微不至的。谁能做到“十年饭菜不重样”?专业的厨子都难以做到吧。又有几人能用20万张照片记录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我认识的几位“晒娃狂魔”也只是间歇性的在朋友圈发九宫格而已。

    但就像很多评论中说的,正是这种无微不至,甚至可以用“无孔不入”来形容的无时无刻的关注,才是孩子最大的压力源,所谓“窒息式育儿”莫过如此。

    这每一样单拿出来都是好的,都是父爱如山的表现。然而任何事都是过犹不及的,无数件好事同时发生就很可能产生极差的后果。在数学上,负负得正,正正也永远得正。可在非抽象的现实世界,很多时候正正也是可以得负的,而且同时叠加的正越多,得负的可能性就越大。

    历史上早有案例,隋朝的灭亡就是正正得负的典型。无论是北击突厥消除边患,还是营建大兴城巩固统治基础,又或修筑大运河沟通南北,这每一样从长远看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可这么多大工程连续甚至一起上马,就搞得民不聊生,于是二世而亡。所以很多史学家认为隋文帝杨广并不是暴君,而是“急君”……扯远了。

    其实用“窒息式育儿”并不是很妥当,这是从“被害者”角度的说法,从旁观者的视角看,“侵入式教育”更合适一些。毫无节制的,以爱的名义侵入了孩子成长的所有环节,甚至所有细节,这可能是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只不过,我认为这还只是表象,并不是根本原因。在我看来,让老得做出诸般“过分”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他也许从未将儿子当成孩子看待。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个错误的认知,就是制造这一悲剧真正的元凶。

    孩子和成人最大的区别不是身体上的,不是能力上的,更不是智力上的,而是认知模式上的。孩子做事是凭喜好的,而成人做事则大多被得失所左右。所以,孩子是本能思维模式,成人是目标思维模式。

    用成人的目标思维模式去教育孩子,甚至是无孔不入的侵入式教育,就等于将孩子的本能抹杀掉,让他们过早的用成人的目标思维模式去生活。从短期来看,这确实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期来看,这是比拔苗助长的更“急”的做法,相当于在拿激素当饭喂给孩子吃。

    原因在于,目标思维模式要产生好的效果,其基础是稳固的自我。

    成人无时无刻都在面对各种选择,背后是无数个大大小小的目标。有目标就有成败,有得失,有输赢。稳固的自我,可以让成人面对失败和损失的时候,快速度过甚至越过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状态,从而在心理层面更快的恢复过来,也才能继续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所谓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弱,实际上说的就是自我的稳固程度。

    而自我的建立,需要在孩童时期的本能思维模式中打下牢固的基础,然后在成长中承受各种小失败,通过不断磨练来增强自我的稳固程度。唯有如此的逐步提升,才能在未来面对各种挫折时不至于瞬间崩溃。一栋大厦,只有根基稳固,才能抗拒更强的台风和地震,这是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如何在孩童时期的本能思维模式中,帮助孩子建立自我的认知基础?其实很简单,就是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尽量顺着孩子本能和自然成长规律的方向行事。注意,这不是说啥事都顺着孩子,而是有策略的,即能满足孩子的本能需求,又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方面很多儿童教育类书籍中都有具体的方法,我就不累述了,也不是本文的重点。

    我想说的是,本能思维模式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是人类繁衍至今,在残酷的优胜劣汰中保留下来的自然成长规律的一部分。

    从小就用目标思维模式去教育孩子,就挤占了孩子的本能思维模式的成长空间,等于跳过了这一重要的成长环节。

    对于孩子来说,如果做任何事都是为了某个目标,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大大小小的目标,那么,“我”在哪里?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中,“我”都是不存在的,都是不被觉知的,都只是完成各种目标的载体而已。这就失去了构建自我的机会。

    《20万》中说,老得并不是一位让孩子遵从自己决定的父亲,他总是给孩子选择。老得说:“从小,我尊重他,远胜过尊重自己。以致不时地与他转换角色,他当爸爸,我当儿子,由他作主,打理着家里的一切”。

    然而,一个完全用目标来绑定孩子的父亲,又怎么可能给孩子真正的选择?我不信一个3岁的孩子在熊大熊二和四则运算之间会选后者。孩子只会在背诵英语课文和四则运算之间选后者(又或者前者,无所谓)。看似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可实际上,所有选择很可能都在父亲的计划范围内。

    好吧,我接受小概率事件会发生的假设。也许真的有神童,就是会拿数学公式当装备,拿几何运算当王者荣耀玩,还能从中得到同等的乐趣。那么,让一个八岁的孩子,独自负责近百人的吃喝饭菜;让9岁的孩子模拟大灾难的食物匮乏状态,进行所谓的魔鬼训练,这些难道会有孩子主动去做吗?这不就是最明显的目标思维模式的体现吗。

    所以,总是用目标思维模式代替本能思维模式去变相控制孩子,无论看上去多么尊重孩子的选择,可实际上,却没有尊重生命自然发展的规律,从问题的本质上看,他从不没给孩子真正的选择权。

    《20万》中提到“他(老得)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你是独立体,现在与未来,都需要你自己一个人走。”这句话其实正戳中了要害。只不过,要害即不是什么“独立体”,也不是“一个人走”,而是“现在与未来”,更准确的说是“现在”两个字。“现在”指的就是当时还小的孩子。

    说直白点,父亲做的所有事都是在告诉孩子:“你虽然身体和心理上还都只是个孩子,但你要把自己当成人,要独立,要一个人……”这句话看似很有魄力,但对一个孩子来说,却是残忍的。残忍的剥夺了孩子几乎全部的安全感,并摧毁构建自我认知的土壤。

    于是,孩子只能拼尽全力用一个又一个的成功,用一个又一个达成的目标来反向印证自我的存在和价值。这中间禁不住任何一点挫败,因为任何挫败,在孩子看来都是在否定甚至攻击他自己。他早已失去自我,只有无数个向他涌来的目标,没有尽头。

    做任何事,无视其基本的规律,无论多么努力,无论过程多么光鲜,无论取得多少成绩,都是暂时的,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的结果。在教育上也不会例外。

    老人常说:“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年龄的事儿”,这话的意思就是要尊重成长的自然规律。拔苗助长,经常是事与愿违的,而拿激素当饭吃,就更危险,生命的代价太过沉重。

    孩子就是孩子,无视这个事实,就是教育的最大失败。

    2021.03.2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比拔苗助长更狠的,是拿激素当饭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maw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