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一些关于精神、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杂文和随笔,内容是轻松愉快的,也表明了我的一些态度。不管什么书,我都不希望它太严肃,这一本也不例外。——王小波
我的精神家园
█ █ 我十三岁时,常到我爸爸的书柜里偷书看。那时候政治气氛紧张,他把所有不宜摆在外面的书都锁了起来,藏在柜子里,从此那里成为了我的精神家园。
█ █ 万丈的大厦总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爱好无可替代。我时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来思考问题,因而很多烦难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 █ 我们家的家训是不准孩子学文科,理由显而易见。在我们成长的时代里,老舍跳了太平湖,胡风关了监狱,王实味被枪毙了。我的父亲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学一种外行人弄不懂而又能出人头地的专业,平安顺遂地度过一生。他的一生艰难坎坷,这样的安排在他看来是最为稳妥的。但我仍然选择了写作。
█ █ 艺术的真谛就是要让人叫好,甚至是完美无缺的。传授科学知识是告诉你一些自然法则,而艺术的修养是无法传授的,只能潜移默化。假如一个社会里,人们一点文学修养都没有,那么任何作品都会使他们满意;相反,假如在某个国家里,国民欣赏文学作品是他们的生活方式,那唯有最好的作品才能使他们得到满足。
█ █ 我总觉得读过了《情人》,就算知道了现代小说艺术。而读过道乾先生的译本,就算知道什么是现代中国的文学语言了。
█ █ 在我写过的小说里,《黄金时代》是我最满意的,但是还没达到我希望的水准,所以还要继续努力。
小说的艺术
█ █ 朋友给我寄来了一本米兰•昆德拉的《被背叛的遗嘱》,这是本谈小说艺术的书。书很长,我对其中一些观点是不认同的,但昆德拉说:“不懂开心的人不会懂得任何小说艺术。”这话我是同意的。
█ █ 我对读小说是真正爱好的,是不可能由阅读其他类型的作品所满足的。我自己也写小说,写得好时得到的乐趣,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写小说的人要让人开心,他就要有虚构的才能,并且有施展这种才能的动力,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 █ 任何一门艺术只有从作品里才能看到,借用昆德拉的话说:只喜欢看杂文、看评论、看简介的人,是不会懂得任何一种艺术的。
摆脱童稚状态
█ █ 在李银河所翻译的约翰•盖格农《性社会学》一书中,第十七章“性环境”集中叙述了美国对含有性内容的作品审查制度的变迁,因而成为全书最有神采的部分。美国在二战前对“色情作品”的审查是最严的,以作家为例,不但海明威有作品被禁,就连最为正统的列夫•托尔斯泰也上了禁书榜。
█ █ 以前我们谈到国内的敏感作品时,总是归因于中外国情不同,社会制度不同,连《圣经》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也只能通过节选来跟青少年见面。《圣经》去掉了《雅歌》,莎士比亚去掉了所谓猥亵的内容,结果是让人看不明白。
█ █ 在《他们的世界》序言中有这样的讨论,当我们对我国的同性恋现象进行研究时,常常会被问这样的问题:“你们为什么放着许多重大问题不去研究,而去研究同性恋?”这是因为我们认为,中国的同性恋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不能对它视而不见,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是真诚的求知者,从现存的事实看,同性恋现象无论如何也是值得研究的。
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
█ █《黄金时代》这本书里,包括了五部中篇小说。这本书里有很多地方描写到性,这种写法不但容易招来非议,其本身就有媚俗的嫌疑。而在六七十年代,中国正处于非性的年代。在非性的年代里,性才会成为生活主题,正如在饥饿的年代里,吃会成为生活的主题。但是性不是我小说的主题,真正的主题,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思。
█ █ 莫奈把伦敦的天空画成了红色的,后来被称为“伦敦天空的发明者”。我这样描绘了我们的生活,如果有人说,我就是这种生活的发明者,这我是绝不承认的。众所周知,这种发明权属于更伟大的人物、更伟大的力量。
与人交流
█ █ 再次得到《联合报》中篇小说奖,很是感慨:第一是我已步入中年,另外是我认识到文学是一种永恒的事业。
█ █ 人在写作时,总是孤身一人。作品实际上是个人的独白,是一些发出的信。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与人交流。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在写。
█ █ 我认为没有智慧、写作且没意思的生活是不足取的,但有些人却以为这样的生活就是一切。写作的意义不仅是在于当下,而且在于未来。坦白不光是浅薄,而且是勇气。
关于格调
█ █ 最近我出版了一本小说《黄金时代》,有人说它格调不高,引起了我对格调问题的兴趣。
█ █ 一般人都希望自己格调高,但总免不了要干些格调低的事。这就使得格调问题带有了一定的复杂性。对于作品来说,提升格调也是要紧的事。
█ █ 作品里的艺术性,要么按照事急从权的原则,最低限度地出现;要么按照得到最高格调的原则,合理地搭配。比如说,一部作品只是描写男女之爱,那么只能得一分,如果搭配成革命的爱情故事,就可以得到一百零一分。不管怎么说,最后总要得到高大全。
█ █ 为什么别人说我的作品格调低?这是因为其中写到了性。因为书中人物不是按顺序干完了格调高的事才来干这件格调低的事,所以它得分就不高。好在评论界并没有按照死板的礼与色的比例来计算格调,所以在真正的文学圈子里,我的作品评价不低,在海外还得过奖。
█ █ 我自己的数学相当好,任何一种格调公式我都能掌握。我的这些作品是有所追求的,但这些追求在格调之外。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 █ 在这本书里,只有一个简单的故事和清水般的人物。然而,它却非常清楚而有力地揭示出人性中强悍的一面。在我看来,这个故事是最动人的,这样的搏斗是最壮丽的。
█ █ 我不相信人会有所谓的“命运”。再聪明强悍的人,能够做到的事情也总是有限度的。老人桑地亚哥遇到他的限度了,就像最朴实的农民遇上了大旱。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限度,仿佛是命运在向你发出停止前行的命令。
█ █ 怎样看待这场斗争呢?有人说老人桑地亚哥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我却不认为他是“失败的”。人类向限度屈服,这才是真正的失败。而他并没有放下手中的武器,还在继续斗争,继续向限度挑战,这并不是失败。这样看来,桑地亚哥没有失败,他从未放下武器,也没有失去信心。
█ █ 人类本身也有自己的限度,但是当人们一再把手伸到限度之外,这个限度就一天天地扩大了。人类在与限度的斗争中逐渐成长。
█ █《老人与海》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是在这个故事里却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我钦佩老人的勇气,钦佩他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也钦佩海明威。
关于电影
█ █ 最近和影视圈里的朋友谈电影,我经常要提起乌迪•艾伦。这些朋友说,艾伦的片子很难懂,因为里面充满了外国人特有的幽默。幽默这种东西既简单又深奥,如果你的修为不够,就看不懂。
█ █ 中国则没有这种幽默。因为这里的权力不容许幽默,只容许假正经。开玩笑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我喜欢说几句玩笑话,别人就总说:你在五七年,准是个右派。直到现在,中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没有政治漫画的国家。于是,幽默便成了高深莫测的学问。
█ █ 我认为,现在中国人对影视作品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欣赏方式。一种是旧的,是在传统社会和传统戏剧影响下形成的,也就是只喜欢重温旧的东西;另一种是新的,受现代影视影响形成的,只喜欢欣赏新东西。
█ █ 经典作品是好的,但看的次数不能太多,看的次数多了不能欣赏到艺术。就如《红楼梦》说饮茶:一杯为品,二杯是解渴的蠢物,三杯就是饮驴了。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 █ 我到过欧美的很多城市,美国的城市乏善可陈,欧洲的城市则很有韵味。比方说,走到罗马城的街头,古罗马时期的竞技场和中世纪的城堡都完好地保存着。我记忆中最漂亮的城市是德国的海德堡。比利时的小城市和荷兰的城市,都有无与伦比的优美之处,这种优美之处就是历史。
█ █ 居住在海德堡或者剑桥,你看到的不仅是现世的人,还有他们的先祖。因为世世代代的维护,那地方才会像现在这样美丽。相比之下,美国的城市是庸俗的,塞满了乱糟糟的现代建筑。
█ █ 我一位意大利朋友是个汉学家。他说,中国人只重写成文字的历史,不重保存环境中的历史。这话我竟无法反驳。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部历史有一半写在故纸上,还有一半埋在地下,独独缺少了一部立在地上的历史,可以供人在其中漫步。
有关贫穷
█ █ 国外有位研究发展的学者说:贫穷是一种生活方式。这话很有点意思。他的观点是说,穷人不单是缺钱。即使你给他钱他也富不起来,他的主要问题是陷入到一种贫穷的活法里去了。
█ █ 这话穷人肯定不爱听。我也是穷人。我知道旧社会穷人吃糠咽菜,即使现在这世界上还有不少人吃不饱穿不暖,没人喜欢受冻挨饿。
█ █ 在萧伯纳的《英国佬的另一个岛》里,有一位年轻人这么说他的穷父亲:“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猪,结果自己也变成了一片土、一只猪。”要是一辈子都这么安于现状,捣鼓一堆垃圾,最后自己也会变成一堆垃圾。
█ █ 生活方式像一个曲折漫长的故事,或者像一座使人迷失的迷宫。生活中任何一种负面的东西都能产生很多乱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生动而有趣。人就在这种趣味中不断沉沦下去,从而忘记了生活还需要不断改进。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这些细节加在一起,就叫做“文化”。
完
文章声明:
书摘自《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整理于 密涅瓦的夜猫子
公众号:密涅瓦的夜猫子,坚持每天读一本书,一首诗,道一声晚安,盼在茫茫人海,遇见你。
态度:春困秋乏,晨起读书,寻找有缘的书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