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篇》复习之四
《子路篇》第十八章: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本章,叶公和孔子都谈到了“直”。叶公心目中的“直”是对上忠心耿耿,直言不讳;孔子心目中的“直”,则是人心的第一反应,是不会随外界环境而改变的。了解孔子的“直”道思想,对于我们的学习、修身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直”的涵义
《说文解字》中“直”的意思为“直,正见也。”概括地说,具有正直、公正之意,既可以指主观上的行为与意图,又包括客观上对人的理性要求。《论语》中,孔子关于“直”的论述有很多,除本章外,还有14章:
2.19 孔子对(哀公)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5.23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8.2 子曰:“直而无礼则绞。”
8.16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12.20 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
12.22(樊迟问仁)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14.36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5.7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15.25子曰:“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16.4 孔子曰:“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17.8 子曰:“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17.16 子曰:“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17.24 (子贡)曰:“恶讦以为直者。”
18.2 (柳下惠)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
概括起来,“直”的涵义有两个方面:
一是偏重客观性的“直”,要求人的行为要公正无私。14.36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人问孔子:以恩德来报答怨恨,如何?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当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孔子在别人提到“以德报怨”时,并没有讲“以怨报怨”式的复仇,而是说应该“以直报怨”才更合理。朱子认为:“于其所怨者,爱憎取舍,一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他认为,要真正做到真心实意的“以德报怨”是很难的,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去做这样的事情,还不如不要去做。只有按自己内心行事才能宽己恕人。
二是偏重于主观性的“直”。《论语》中有两个很典型的事例。一是本章,叶公与孔子关于“直”的探讨。很显然,叶公与孔子关于“直”的理解是不同的。叶公觉得大义灭亲为“直”,而在孔子看来,血缘至亲为上,“夫孝,德之始也”(《家语》),“夫孝,德之本也”(《孝经》)。孝是出自人的天性本能,是每个人的自然感情,因此,他认为“亲亲相隐”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而有人认为,孔子所谓的“隐”,多有包庇、纵容之意,实在是鸡蛋里头挑骨头。分析“亲亲相隐”的复杂性,应从古人的角度、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孔子的“直”,是以真情实感为标准,取其真心实意,父亲攘(顺)了羊,做儿子的一定不愿将此事传出去,使父亲蒙羞,因此选择沉默。这是孔子“直”道思想对于“直”的标准与界定。
另一个例子是《公治长篇》第23章,孔子说:谁说微生高是个正直的人呢?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接说没有,而是到邻居那里借来再给他。对于微生高的做法,从道德情感上来说是没有错的,即使是现代人也有不少这样做的。但孔子认为,别人向你借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这才是“直”。孔子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凭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做,是什么就是什么,有什么就说什么,这是人的本性,生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那么,孔子“直”道思想的内在意义是什么呢?也有两个方面:
一是“直”与“仁”的关系。孔子认为“直”是“仁”的基础。“仁”是一种至高道德,这种道德要建立在一定的人品之上,就是“直”。冯友兰先生认为:“真情实感是什么,就是什么,这是他认为‘直’的标准,也是仁的基础。”《学而篇》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种用语言和脸色去获得别人欢心的人,是很少能达到仁的要求的。孔子在《子路篇》说“刚毅木讷,近仁。”在孔子看来,只有刚毅木讷之人是凭自己的真情实感做事,才有可能成为仁人。因为他们所具备的品质就是“直”,对内不自欺,对外不欺人,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谓“仁”。孔子还讲“质直而好义”,就是讲究人的真性与实情的内在统一,以求达到“仁”的真正境界。只有“仁”者才能真正爱人而恕人,“直”所体现的正是这种思想。
二是“直”与“诚”的关系。“直”道思想与人的心性修养也有很大关系。《中庸》讲:“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这与孔子所谓“直”,两者的意思是高度一致的。清儒刘宝楠说:“盖直者,诚也。诚者内不以自欺,外不以欺人。《中庸》云: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不二者诚也,即直也。故《系辞》传言乾之大静专动直,专直皆诚也,不诚则无物,故诚为生物之本。”孔子最厌恶的就是哪些不诚不真的伪善之人。如“乡愿,德之贼也”“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花言巧语去讨好别人,孔子认为这并不是人的真实情感,一定是别有所图,另有所谋。所以,孔子所说的“亲亲相隐”与有些人说的隐瞒、包庇显然是不同的,前者是天性使然,后者则是别有目的。
所以,孔子的“直”道思想,既有直觉的理性涵义,也有情感本能的深意,他并不是要将个人感情凌驾于法律之上,而是说人类法律的本身就具有劝善之意。放眼社会,沽名钓誉者比比皆是,以孔子的“直”道思想修身,就显的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民德归厚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