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个“笛子”的故事。
这个故事我曾听过,隐约记得当时很受触动。今天有人当着我的面讲出来,又给了我内心重重的一击。
好故事就像好音乐,值得一听再听,一读再读,常读常新。
故事的第一阶段
在一片森林中,有一大片非常特殊的地方。空空荡荡,没有植物。
但住在森林中的老和尚却特别珍视这片空地,用心呵护。经常来这里,还在这里诵经祈祷,仿佛在跟谁说话。
原来,这片空地下有一大片毛竹的竹笋,正在暗暗发力。
它们需要4年的时间在黑暗中生长,4年只能长3cm,根本不足以露出地面。
但是从第5年开始,会以平均每天31cm的速度疯狂似的生长,仅仅6.5周左右,就能长到15m,相当于5层楼高。
非常安静的情况下,你甚至能听到竹子在拔节生长的声音。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毛竹在前4年黑暗的日子里,不断扎根,汲取土地的营养,积蓄迸发的力量。
这就是厚积薄发。人的成长何尝不是厚积薄发呢?
光明来临前,往往是最黑暗的时刻。
故事的第二阶段:
毛竹生长出来之后呢?
故事还在继续,多年后,竹子换了一茬又一茬。
老和尚带着三个小徒弟到竹林中,要他们各选一根能做笛子的竹子。
小甲选了一根圆润的竹子,他认为做成的笛子声音会圆润;
小乙选了一根光洁的竹子,他认为做成的笛子声音会清脆;
小丙选了一根有瘢痕的老竹,他认为做成的笛子经久耐吹。
最终,小丙的选择,深得老和尚的赞许。
圆润和光洁的竹子做出的笛子漂亮,颜值高,很有吸引力。
但真正吹奏时,音色差,还容易变形开裂,很快就失去了青睐。
老竹子因为经过寒冬的“冰刀霜剑”,依然坚挺,材质绵密厚实。
做出的笛子不仅声音清亮悦耳,而且不变形、不走调。
虽然老竹笛外表不好看,但却深得吹奏者的喜爱,被用心的呵护着。
就像我们的生活,要经历近乎残酷地磨炼。否则热血就无法沸腾,青春也无法淬火。
来到故事的第三阶段:
又过了N多年之后,老竹笛已经不再是当初的模样了。
它的外表被涂上了名贵的漆料,把它保护起来;
笛子的尾端系着一枚玉佩,非常高贵,价值不菲;
它的主人把它放在书房中,经常小心的观摩,显然十分爱护。
有一天,晾衣竿和笛子相遇了。
晾衣杆非常不服气地问竹子:“都是竹子,同出于一个山林中,现在又在一个家里,为什么我一文不值?而你却价值千金?”
竹子看着晾衣杆,缓缓地说了下面一番话:
在竹林中,你只经历了春风习习,而我,经历了一整个春夏秋冬,夏日酷暑,寒霜冬雪很难熬;
离开竹林后,你忍了一刀之痛,成为晾衣杆,而我,却被千雕万凿,一痛再痛,才成为一支笛子;
后来,我被一位吹奏家看中,和他一起创作,一起演出。
现在,我不仅出现在这个家里,还出现在书本中、演讲台上、别人的谈论中……
你好好想想,为什么我可以价值千金?
晾衣听完,陷入了深思。
这就是“笛子”的故事。
我获得的思考
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个故事,我的版本中加入了新的发散点,下面就说说我从这个故事中获得的启发。
一、精神内在的磨练
经历了地面之下的积蓄后,成材是必然的,但成材之后,也分大材和小材。
竹子能做晾衣架,也能做椅子凳子、竹筐、竹篓,还能建造成竹楼,也能成为乐器、艺术品等等。
人生也一样,人要忠于自己年轻时的梦想。如果连想都不敢想,更不会去做。
想了之后,最终又没有做,可能就只是“一支晾衣架”了。
二、伯乐的关键作用
除了老竹自身的不懈的坚持与锻炼,小丙、吹奏家都是老竹的伯乐。
小丙发现了老竹成为乐器的潜质,把它打磨出来,做成了笛子。
最终,吹奏家选择了笛子成为它的伙伴,坚持用心做音乐。吹奏家名留青石,被世人景仰,笛子终成乐器界的名器。
这里我想说,笛子的伯乐是被动遇见的。
但我们人生的伯乐可以主动寻找,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才能共同成长,互相成就。
并且像在地底扎根时一样,持续坚持,不断努力,才有可能成为一件名器。
结语:
今天的文章是我自己的一些思考,有点鸡汤。我相信一年后我再回过头来回顾下今天的心情,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希望今天读到这个故事的人,也能有所思,有所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