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医学历史简要叙述(二)——周朝到秦朝的医学

中国医学历史简要叙述(二)——周朝到秦朝的医学

作者: 挂瓜 | 来源:发表于2014-12-13 22:09 被阅读658次

    首先我为什么从上古一下子就跳到了周朝?夏商去哪里了?

    因为夏商的医疗,可以说是巫和医集成的最繁荣时期。而记录这两个时代历史的文献就很匮乏,而有关医学历史的资料就更为匮乏。

    现在考古学,通过发掘古墓和遗迹,也只是发掘出砭针、砭镰等等这些原始医疗器具。发掘出的甲骨文记录,也多数是以巫为主。特权阶级,生个病,祭祀下,祷告下,占卜下是常有的事情。

    可到了周朝就不一样了。

    周朝才是真正的封建社会体系。《周礼》中记载,就设置了各种医官:

    医师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食医中士二人.
    疾医中士八人.
    疡医下士八人.
    兽医下士四人.

    从周礼可以看到,连兽医都设置了。以此可以推断,在周朝,巫和医开始走向分裂了。但,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对于超自然现象的解释,还有迷信的存在。巫永远都有存在的空间。

    我会在后面叙述的中国医学历史,不可避免要掺杂巫术、宗教之类的东西。很多名医都信这个,而我通过观察和聆听父亲行医的经历,其实我也对一些巫术怀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我有些将信将疑,并不予评价。


    到了东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氛围是活跃的,各种学说都在讨论。医学亦不例外。谁有事没事都会说两句。比如《论语》里面,孔子说的一句被误读的话,食不厌精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有趣的是,现代人就记住了前面四个字。“食不厌精”,以次为借口大谈美食,胡吃海塞。孰不知这句“成语”后面还有一系列的不食。这些“不食”解释的是前面的“”这个字。这一系列话就是最基本的饮食卫生,用现在的话就是:养生。

    直接讨论医疗、疾病的《左传》《墨子》《韩非子》《庄子》《山海经》《管子》《吕氏春秋》等等书籍都有说。

    其他书籍,对于中国医学的发展也有直接和间接的帮助。

    从周朝开始,就要开始阐述中国医学理论了。而阐述中医理论,就不得不提《内经》也就是《黄帝内经》。早期的人认为,《内经》属于先秦著作。可是后人人考据后对此有质疑,很多历史名人都有提到出处,不过现代认为《内经》应该是西汉成书的。有关《内经》我将在描述汉代的章节着重叙述。


    古人并不傻!逐渐排斥巫术之后,就开始思考并总结病是什么,人为何生病。且给疾病定义名字以总结病因。造字法形声字,专门设置了病字头“疒”的字。在《山海经》定义了疾病名,如:瘿、痔、疥、痈、疽、痹、疟等等。

    比如寄生虫这种,古人很早就发现了寄生虫是发病的原因。并且发明了字去表达。
    蛊。《说文》解释:蛊,腹中虫也。
    比如:龋的甲骨文就更有趣了,就是牙齿上有个虫。


    龋

    这种探讨、分析,就是最初的病原学。

    一个有趣的例子

    《礼记》记载:
    季秋行夏令,……,民多鼽嚏
    《吕氏春秋》也有同样的记载,但略有区别:
    季秋行夏令,……,民多鼽窒

    大概意思就是:从夏天转到到秋天了,多数人民群众的鼻子会难受。

    鼽念qiú。鼽嚏、鼽窒其实就是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现代人一看这种状况就会说:你感冒了!

    类似的名字还有鼽塞、鼽荼、鼽欬等等。以字开头所造的词组,我搜索发现,竟然多达近10个。尽管用了一些形容感觉非常难过的字,来表达患者的感受,但都指向一个意思,鼻子超级不舒服!

    由病原学经过分析逐渐转入病理学。

    而这时的病理学,带有最朴素的猜想,也带有一些巫术的痕迹。


    《周礼·天官·疾医》:

    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瘠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声,其死生。两之以九窃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

    提到周礼,就不得不说东汉人郑玄,他注释的是很好的。

    五味、五谷、五药、五气、五声、五色。然后就是五脏。中国医学一个习惯,就是碰倒数字相同的,就感觉应该有关联,于是就凑一些现象,有些牵强的凑到五脏方面。最终弄到了五行上,利用五行去分析。

    五味、五谷、五药。郑玄是这么解释的:五味,醯酒饴蜜姜盐之属。五谷 ,麻黍稷麦豆也。五药,草木蟲石穀也。

    其实,五味有其他几种解释,就疾医篇下面的疡医篇就有说是:酸辛咸苦甘。而五谷普遍有个版本,区别在于麻和稻的选择。

    五色,即赤、白、黄、青、黑。此指反映于面部的色泽变化。因为这是人一眼就看的出来的,而且这种判断方式,现代医学也在使用,也是大众能接受的基本医学常识。人们口口相传就会知道这些常识。

    面色黄或者说蜡黄,脑子首先想到的就是:缺营养了!面色白甚至惨白,身体虚弱供血不足造成的,感冒的人多数就会这样。面色赤红,有些是血压偏高的病,不过具体要分析红在什么部位。青色,大概就是中毒类了,或者挨揍了,哈。黑就复杂多了。

    不过,古代医学是这么把五色和五脏联系起来的:五色者:青为肝色,赤为心色,黄为脾色,白为肺色,黑为肾色也。

    五声是指呼、笑、歌、哭、呻五种声音。古人同样认为这个与五脏相关。肝在声为呼,心在声为笑,脾在声为歌,肺在声为哭,肾在声为呻。

    五气解释就复杂了。而且有些说法,已经深入了我们的生活了。
    在上面《周礼》的注释版中,郑玄注道:“五气,五藏所出气也。肺气热,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

    而《内经》解释的比较多
    《内经》的解释一:臊气、焦气、香气、腥气、腐气。这就是用鼻子闻出来的气味,以此判断人是得什么病。这个也是世人最能接受的说法,因为是感官提供的直接感受。
    《内经》的解释二:由得了五脏化生的情志活动,即喜、怒、忧、悲、恐。这就是深入生活的叫法。生气了,就是怒气!高兴了,脸上带着喜气!或许每个中国人也能“看”的出来这些
    《内经》的解释三:五色之气,即青气、白气、赤气、黑气、黄气。这明显与五色有关的,解释的是五色怎么来的,五色当然是由五色气来的!通过五色之气,又把五色联系到了五脏上面。

    所谓的到底是什么气,其概念定义就极为混乱,而且解释起来依旧麻烦。而后面,又要阐述气的概念,那个气,又和这个气又不是一个气。而现代曾经流行的气功的气,又不是这个气。因为概念混乱。也是造成中医学习的一个麻烦之处,也是世人所诟病的一条。

    气、色、声的说法,也深入生活中,代表了人的状态。
    假设有个人叫老张,如果他高兴了,大家见面会说:

    哟,老张,今天气色不错啊!

    如果他生病了。熟悉的人会打招呼安慰下:

    老张,气色这么差,生病了?

    《周礼·天官·疡医》:

    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窃。凡有疡者,受其药焉。

    这里不但解释了上面疾医篇中阐述的五味、五谷、五药如何用,又多了一个“五”,五毒。郑玄又解释了:止病曰疗。攻,治也。五毒,五药之有毒者。今医方有五毒之药,作之,合黄堥,置石胆、丹砂、雄黄、礜石、慈石其中。烧之三日三夜,其烟上著,以鸡羽扫取之。以注创,恶肉破,骨则尽出。

    疡医就是专门治外伤的医生。五毒,就是用石胆、丹砂(汞化物)、雄黄(硫化物)、礜石、慈石五种矿物质毒烧制成的杀菌药物。其实已经类似烧石灰的办法来制作的。而这种矿物质外伤药,经后来的中医发现,用石灰为主的外伤药更有效,逐渐以此为主。

    要说起毒药,这也是现代人经常抨击中医的一个点,就是有些药检测出有毒性啊,所以中医好可怕啊。且不说人体对于某些毒性的承受能力有多么的强,中医对毒药利用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外伤。

    为什么设置疡医?是因为那个时代,周朝的文化中心,就是以河南为中心土地中央的地方,而这些地方,不像现在,植被破坏造成地面逐渐干燥并逐渐开始沙漠化。河南、陕西、山东以西以前有大面积山林,环境潮湿,细菌容易在伤口滋生。稍微有些外伤,就会伤口溃烂。五毒的作用,就是为了杀菌消毒。经过消毒后,去除烂肉,才能治疗好外伤,而且还提出了创伤后身体处理。


    从气候变迁,温度冷暖变化,人体所展示出的外部表象等等,这些外部诊断条件来分析病情后。逐渐转入探究,人体内部的机理。

    先秦哲学,有关人体内部猜想的能量,我管它叫能量范畴的东西。归结为三个,精、气、神。精气神是俗语,再拿老张造个句:

    今天老张的精气神不错啊。

    其实气应该排在前面,气、精、神。后来道家给借了过去用了,不过这里又来了个气,上面刚解释完五气,这里又来一个。那么这里的气是什么?

    这里的气,就是天地之气。《老子》: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管子》有进一步叙述:

    “气者身之充也”
    “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

    这一概念,《管子》这么叙述的:

    “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原。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肢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

    在古人眼里是神秘不可测的能量
    《管子》 :

    “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

    可以说。当时很多著作都描述了气精神三个概念。

    古人所描述的人类的产生就是。人的产生,是天地之气的精华的精,灌注到人身体后,产生了神,才有了人。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疑问:你在说医学历史,为什么在扯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啊,精气神什么的。

    把精气神去掉呢?是精神。精神就是西方描述的灵魂存在于人体的形式。由日本先使用这个词来描述灵魂,被中国人所接受了。成为了笛卡尔的二元论的两个对立核心,物质和精神。现代科学都无法解释精神到底什么。虽然解释不通,还是为此开设了精神科,更增加了心理学。

    古人认为,人的气精神,是和天地息息相关的。如果天地的“气”变化了,人体也会随着变化。如果人体的精神没法抵挡这些天地之气,就会生病了。

    《左传.昭公元年》

    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

    《左传》提到了“六气”针对的“六淫”,大概解释就是,这六种气,针对了人体的六个部位。

    而《周礼》是这么叙述的:

    《周礼》 载有:“天有五星,故有五行,以为寒暑,以为阴阳风雨晦明,分为四时,序为五节,淫则为灾,以生寒热少腹惑心之疾;人有四肢五藏,化为五气,一觉一寤,吐纳往来,流为荣卫,章为气色,发为声音,以生喜怒爱恶欲之情,过则有伤。夫天之寒暑阴阳风雨晦明,即足以伤形;而人之喜怒阴阳,运于荣卫之间,交通则和,有余不足则病。”

    《周礼》同样和左传提到了阴阳风雨晦明,也就是六气,对应了生喜怒爱恶欲六种情绪,然后影响人体健康。尽管提到了五行,可就是这么一说。但没有把把五行和脏腑和疾病关联起来。

    春秋战国这段时期的医学理论是极为混乱的。毕竟医学并不是一个主流思想,真正的医生写了书,并没有被重视而逐渐流失。医学的思想就夹杂在百家之言中,谁都能说一点。各种基础的医疗知识,预防知识,药物知识,非常散碎,并没有形成系统。


    秦国是医生聚集最多的地方。《庄子》有记载:

    秦王有病,招医,破费溃痤者,得车一乘,所治愈下,而所得愈多。

    而这个时代,有个名医叫扁鹊,原名秦越人。可以说,学先秦历史,必学他的历史。记录他的书籍,有《列子》《韩非子》《战国策》还有《史记》。不过,时间上有差距。

    (摘自百度百科)
    有关扁鹊的史料中,记载扁鹊活动的时间跨度非常大。如扁鹊最早给蔡桓侯治病的时间是在公元前695年;给虢太子治病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655年左右;给齐桓侯(桓公午)看病,大约在公元前385—357年之间;《战国策》记载的扁鹊见秦武公,大约在公元前309年,这是他看的最后一个病人。如此一算,扁鹊的活动时间范围在300多年之间,人不可能活这么大岁数。以致人们很难断定扁鹊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人。

    由此可以猜想扁鹊,应该是对于名医的一种尊称。而司马迁收集资料,混淆了其他人。这个神医扁鹊,应该有多个人。通过这些故事,可以看得出,这些叫扁鹊的人都是非常非常牛掰的医生!

    《史记》记录扁鹊的一个名言,我已经在上一篇提过了,现在再提一次: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於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这是多么发人深省的一些话啊。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道出了疾病和医术,这就是一个猫抓老鼠的游戏,汤姆永远抓不到杰瑞,医疗方式永远都要追着疾病的屁股后面跑。就算现在依旧如此,可普通人一直都没明白,去看医生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了。

    六不治理论,句句都发人深省。可以说,医生治疗病人,并不是无条件的,病人也不要以为医生就是万能的。

    比如:轻身重财,虽然是对古代人来说,是富商阶层。可这一条对于现代人来说更严重。辛辛苦苦的工作,积攒下钱后,反而生病了,去医院花回去了,治的好治不好还得另说,那前面辛苦工作又有何意义呢?

    而最后的不治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已证明巫和医的分裂。

    《鹖冠子》有这么一个故事,应该是另一个扁鹊:

    魏文侯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魏文侯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里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艺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魏文侯说:“你说的好极了。”

    这个扁鹊其实说的和那个叫秦越人的扁鹊道理是类似的。

    中医,一个最大的方面,就是养生、保健。注意身体,做好预防。不要等到生病了,才去治疗。

    后世许多名医都写下类似注重养生的话,还创造养生方法、方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医学历史简要叙述(二)——周朝到秦朝的医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min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