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时代,数据无处不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我们用数据监测和分析,也用数据决策。我们享受数据时代带来的红利,也被数据困扰。
一、用数据决策,一目了然又无可奈何
前几天下雨,先生来接我下班。同办公室的同事没打伞,我们就先送她回家。我们两个的家以单位为对称轴,南北对称10分钟。我们送完她再想回头的时候,路上已经堵得水泄不通。
这时候打开某德地图是我们最熟悉的动作,哪怕在家周围三公里。它总是让我们能一目了然了解路况,省心省力,享受数据生活。某德帮我们选了左中右三条路线,之后告诉我:你所在路线拥堵,大约经过需要40分钟,但已经是最优路线。这个个画面大家一定很熟悉,听着语音播放,不知道它是在安慰我还是在幸灾乐祸我插翅难飞。那天我们实际上花了一个小时才到家。
这还好是在自己熟悉的城市熟悉的街道。暑假期间我们同学聚会,从张家口坝上开车回城,也这样给我们推荐了首都环线,东线,西线还有经过北京六环的四条路线。数据显示分别差10分钟左右,经过北京六环的用时最短,被导航推荐。我们分析了一下入京出京的麻烦和可能拥堵,虽然已经上了这条路,还是选择一个出口下去又上来,选择了来时的首都环线。另一组同学被导航推荐了最短路径,途经北京六环。我们相约晚7点前到家,一起用餐。我们19:15到饭店,一直等到他们到21:30才到。我们在路上一直沟通,但是他们被数据推到风口浪尖,体会了都市的拥挤和路怒司机的情绪时,他们却已经离开我们这条路很远,无法回头。抵达时,几个人完全没有了相约一会见时的心情。
二、被数据实时监测并共享,我们没有隐私
以为做数据的朋友说,我们在数据时代裸奔,没有什么隐私,几乎一丝不挂。
某宝为常常我推送加肥显瘦的衣服,我感觉某宝像我的知心姐姐,心照不宣地关心我,默默守护我的小隐私。我也悄无声息地回报了不少银子。我曾经以为是我在某宝上的浏览痕迹,让大数据抓去了我的信息。但是那天,我们单位升旗仪式要让穿美美的套装拍合影。我就在家抱怨一句,我哪有套装?某宝就开始为我推送加肥显瘦套装了。我还以为是巧合,或者孕妇效应。因为自己关注了套装,才看得到套装,以前没关注而已。
但那天我跟先生骑单车去海边,路上看到临近高速旁边的小区前都立着很高的隔音防护网。我就跟先生说,估计大家不堪其扰。有隔音防护网也吵得睡不踏实,这一天车太多了。聊完,我就忘了。但从那天起,手机就开始连续给我推送消声屏障隔音吸声板链接,推送语消声屏障隔音吸声板,让你安静入眠。这个东西我可从来没想买过,也没浏览和关注过。这可不是偶然!我才知道淘宝为我推送加肥显瘦的衣服,不仅仅是我在某宝上的浏览痕迹,还是因为我经常议论哪些衣服显瘦。
您知道吗?那种感觉很不舒服。
我们都像裸奔的机器人,所有生理指标和行动轨迹都被收集并同步到云端共享。
2012年帕特里克-塔克尔的在《赤裸裸的未来》就曾经告诉我们:“大数据可以预测一个人的行踪,准确率有时高达80%,哪怕这个人关闭手机”;“大数据可以提前1年告诉你明年同一时间,你患中风的几率,甚至你家中内裤的颜色”。这非常震撼,但现在我们都知道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们的平常生活。我们小区的网络接口安装数据接收器,收集整个小区住户的上网数据,过对这些数据分析整理,能精准的向小区住户推送广告。更别说我们手不离机,机不离手的手机了,就是个贴身数据接收器。
三、自我数据化,离开数据不会生活
如果说我们被手机或网络信号裹挟数据化,那么佩戴智能手表就是我们主动选择的生活数据化。环顾四周,有不少人选择代智能手表。刚开始,戴智能手表是年轻人时尚的标签,后来但智能手表越来越普及。除了时尚智能手表能够监测佩戴着的体征数据,反映身体状况是很重要的原因。年轻戴apple watch,商务选华为,忠粉爱小米,个花入各眼。我虽不是商务人士,但独爱华为。
刚戴上华为手表,我像孩子一样兴奋。我设置它提醒我几点起床,几点睡觉,几点喝水,几点运动。我像刚上学的孩子一样听她的指令。正低头忙碌,它说我该起来活动活动,我就起来转一圈;告诉我喝水,我就停下工作喝点水。去游泳,再也不担心数着数着就忘了几圈了;跑步时,它实时监测我健步走或跑步几公里,用了多长时间,心率多少。因为带这块表,让我的运动的主动性增强了很多,我很享受看听它跟我汇报我的速度和路程,很有成就感。也因为它的提醒,我不在熬夜,按时睡觉,因为每天睡觉醒来,它都给我个评分。
但是睡眠评分也给我很多困扰。它会图文并茂,带着睡眠脑电波告诉我:昨晚深睡多少,浅睡多少,快速眼动期占多大比例,清醒几次,呼吸质量如何。
戴这块表之前,我一直以为我睡眠特别沉,特别好。沾枕头就着,一觉睡到大天亮。但是这块表却诚实的记录了我夜间睡眠时间太少,浅睡比例偏低或者深睡连续性偏低,或者快速眼动期占比等数据。而且我一个生物专业的人,又偏偏能读懂,之后就会不自觉反思,我为啥昨晚快速眼动期那么长?是我昨晚睡前看脱口秀大会太兴奋?或者有任务压力大老做梦……我为啥浅睡比例低?是最近太累,睡得太沉了?昨晚咋深睡连续性这么差?是因为出差住宾馆不踏实?
我总想睡的分更高一点,我们可能本能地都想做高分的宝宝。每次醒来得80分以上,我都有点喜不自矜。这可能是学生时代留下的顽固后遗症。我尝试着早睡、多睡,少喝水避免晚上醒等。这不没事找事儿吗?
但是最近我太忙,有点没听手表的话,有时熬夜,有时晚起,也没太重视它给我的评分。我才明白一个道理:这些评分都是葱大数据里平均出来的,是根据所有人群统计数据。这个数据没有那么聪明,它给的评分也不区分年龄和性别,不知道我50多了,不用睡8小时。我睡得太多了,自然醒的次数多。最近这几天,每天只能睡5-6小时,除了睡眠时间一项评分低,其他项目都评分不错。我突然释然了,笑自己因为一块表多睡了不少觉。
当我看清了数据背后的本质,我就不那么在意了。就能够对它的检测结果又能够留心,也不被它裹挟了。比如跑步或游泳时,戴得松有的圈可能就没计数。这也没有什么关系。
这样被数据裹挟的不仅仅是我们的锻炼和睡眠,其实还有很大一个领域就是教育中的数据——分数。
分数作为重要数据,左右着老师和学生的生活。一次次周考月考、期中考、模拟考、高考,只要考试,就会忍不住自我评比和与他人攀比。但当你看透了分数的本质,只是你学习过程的一个抽样数据,表达一种趋势,你就能很好的利用数据导引学习方向,又不被一次甚至几次不好看的分数打垮。
我们数据改善生活,但不要让数据玩坏了自己。
我下意识点开了手机里的睡眠报告,只看结果就觉得神清气爽。
睡眠全国第一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