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这部高分纪录片,揭露了中国女孩的“剩女羞辱”

这部高分纪录片,揭露了中国女孩的“剩女羞辱”

作者: 收姐 | 来源:发表于2020-09-27 10:33 被阅读0次

    “别嫌我说话难听啊,你这个年纪已经太大了,而且你也不是美女......”

    婚恋市场上,对于普通适龄婚育的单身女性而言,如此降维打击的话想必早已不陌生。

    是的,太太刻意不用“大龄剩女”这个词,它本身就是一种歧视、羞辱、标签化。(为还原客观事实记录,以下仍由“剩女”的语境指代)

    纪录片《中国剩女》

    最近由两位以色列女导演历时四年拍摄的高分纪录片《中国剩女》上线,尽管影片拍摄于2015~2017年,但三位女主人公遇到的“剩女”困境放在当下也颇具探讨意义。

    太太看完后,坐在电脑前深深叹了一口气。

    太真实了,真实得让人窒息,就如同看到身边的你我她,她们在无助地哭泣,在无声地呐喊。

    30岁没结婚的女人

    难道就贬值了?

    第一位女主人公是来自山东某山村的Qiu HauMei(音译),今年35岁,父母育有5个女儿。

    最出人头地的她,考上某名牌大学,如今是北京的一名律师,经济独立。

    讽刺的是,所谓的社会成功女性典范,到了婚介机构咨询处眼里,却被认为“年龄太大”、“不是美女”、“律师性格太硬男人不喜欢”而大为贬值。

    就连价值观都饱受jugde,“你要选择婚姻,就不能选择不生孩子。”

    也许有人要问,HauMei这么优秀的女人,是不是眼光太挑剔了才被“剩下”?

    并非如此。她的择偶标准里没有涉及到对方的长相身高、经济收入、家庭背景,而是只有三个简单的要求:受过良好教育、尊重女性、能分担家务。

    不过,现实显然复杂得多,她的相亲接连碰壁。

    山东县城男人,听到她的家庭背景和职业后不禁犯难,最后以“不希望女人比男人强”的说辞退避三舍;

    北京本地土著男,直接坦言和外地女孩交往压力比较大,说白了就是“门不当户不对”;

    去北京相亲公园,大妈一听到她是律师就给予劝退,吓得根本不给她展示自己的机会。

    怎么办?眼见着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年纪越大越焦虑,HauMei转而尝试另一条退路。

    她去医院咨询冻卵 ,但得到的回复是,目前国内不合法、不支持。

    随之医生的一句话补了一刀:在医学年龄上,35岁以上就属于高龄产妇了,要抓紧。

    HauMei在外面的世界如临大敌,不知何去何从。更绝望的是,作为最后一道避风港的家人,也站在她的对立面。

    母亲一脸沉默,一家之主的父亲斩钉截铁地说教:

    你读书读傻了!

    国家为啥要制定婚姻法,就是让你到了该结婚的年龄就应该结婚!

    只有初中文化的姐姐,却自以为是地呵斥985毕业的HauMei:

    你不结婚生子,别人怎么看我们家?

    没有结婚的女人就是不正常,就应该判刑!

    不结婚,再幸福都是不幸福!

    好不容易回趟家,她不光在村里受到指指点点,就连姐姐的孩子也喊她光棍姨,一家人觉得脸上无光,这些都给她造成了无形的压力和伤害。

    孤立无援的HauMei恐惧不已,她像是掉落大海里快要溺死的亡命之徒,只得找心理咨询师求助。诉说的过程中,她一度哭得喘不过气来。

    其实是很安全的嘛,社会治安也好,没有人直接冲我捅刀子,但还是觉得很不安。所以不停地奔跑,不停地去打仗。

    对,一边战斗一边撤退。

    我现在好端端的人生过成这个样子,就是因为不结婚,过着一种很战斗的生活,逃亡的生活。

    回过头来,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是杀人了还是犯法了?不过就是还没结婚而已啊!为何无端端地要经受这么多来自外界的恶意?

    最终HauMei选择了出逃——去法国留学,未来等待她的会是什么?

    HauMei在法国,骑车去上学的路上

    第二位女主人公,是28岁的新北京女孩Xu Min。她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毕业后,成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家里还给她买了车子和房子。

    按理说,凭这样的出身和条件,Xu Min想脱单应该不难。事实上,她至今参加了无数场相亲活动,都没有一次成功,为什么?

    这就不得不提她那个超强控制欲的妈妈。Xu Min每一次遇到有感觉的对象,最后都会归因到“非北京户口、非体制内工作,我妈应该不能接受”而告终。

    对于妈妈的强势,Xu Min并非没有挣扎过大吵过,但由于物质精神上受制于妈妈,她能反抗的话语空间少得可怜。

    而另一头,妈妈开始施与亲情的绑架,劝告她再不结婚,自己和丈夫的身体状态就不允许带孩子了。

    最终Xu Min也接受了心理咨询,痛哭那些被控制欲妈妈支配的恐惧日子。

    哭完后呢?与妈妈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和解,生活还是照样过,一边无奈一边妥协。

    相比前两位主人公在影片中难以自抑的泪水,第三位主人公Gai Qi的脸上似乎总是平淡的笑意。

    她36岁,北京某大学助理教授,女权主义讲师。出身知识分子家庭,追求诗和远方,注重伴侣在精神世界的契合度。

    求而不得的她,最终向现实妥协,找了个农村出身、小她几岁、身高和文化程度都不那么高、但性情温和的男人。

    并在一年之内迅速完成相亲、结婚、生子、迁移住所(从北京搬到相对低房价的广州)的一系列步骤,掀开生活的新篇章。

    耐人寻味的是,母亲在婚礼上对她说的一番话:女人自古以来都要结婚,我们同样不能打破这个传统习俗。

    表面上当然是为了她好,但细品下去,她并没有获得母亲的理解,两代人之间的观念代沟终是个无奈的死结。

    当被学员问及结婚是否象征着成功,Gai Qi不置可否,只是陈述一个事实:单身的生活很有趣很丰富,现在比较无聊,但更幸福。

    看得出来Gai Qi是逻辑自洽的。她在课堂上宣扬女性不要把买房买车的任务都推到男方身上,说明她清楚并接受婚后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

    做大多数人都在做的事,不再纠结现状,放下所有不甘,也许对她而言不失为最安全的选择。

    这部影片时长85分钟,她们的故事到这里暂告一段落。

    但故事外,现实中,千千万万个大龄单身未婚的她们,挣扎和反抗仍在继续着。

    尤其今年春节因疫情呆在家的时间很长,因催婚导致的家庭矛盾更是一触即发。

    太太不禁疑惑,有没有人想过,“大龄剩女”这罪名到底是谁给单身未婚女性安上的?

    她们要学历有学历,要工作有工作,自己活得好好的不干涉别人,凭什么因为还没结婚就要受到歧视?

    被大环境裹挟的她们也开启自我怀疑,正如《剩女》影片中的质问,“如果我们没有将人生大事在纸上一一打勾,即将步入30岁的我们是否就此贬值?”

    “剩女”问题真的存在吗?

    首先,“剩女”这个概念,最早是在2007年由中国妇联提出,定义为“27岁以上的都市高知单身女性”,并收录到教育部官方词典。

    经媒体宣传的推波助澜,2010年婚恋网站百合网以年龄为阶梯,将一大批单身男女标签化分类为“剩斗士”(25~27)、“必剩客”(28~30)、“斗战剩佛”(31~35)、和“齐天大剩”(35+),以此增加未婚人士的焦虑和恐慌。

    事实上,所谓的“大龄剩女”问题真的存在吗?

    来,我们用数据说话。且不说国内适婚男性人数比女性高出3000万,“大龄剩男”反而才是真正严峻的问题。

    再者,“剩女”非绝对,而是随着国家经济水平和意识形态的进步呈现出来的“相对问题”,从人口数据可见一斑:

    1990年,中国25岁及以上的未婚女性仅占女性总数的1.04%;

    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25-29岁年轻女性中未婚率涨到了21.62%。

    看到这,也许有人要开骂了,你这是在宣扬不婚主义?

    不,恰恰相反。根据钱岳数据,大多数女性在35岁前都会结婚,真正未婚的30-34岁女性仅占全部女性的5.35%,35-39年龄段的仅有1.75%。

    即使是研究生群体,40岁以后保持未婚的女性,也只有不足3%。可见跟主流群体比起来,“不婚”仅仅是非常小众的个体。

    所以,“大龄剩女们”并非“不婚”,而是晚一点结婚而已啊。

    这点,腾讯“事实说”调查就给出了强有力的支撑:

    81.2%的女性认为超过30岁结婚可以被接受,或者不论在什么年龄结婚都可以。

    而且,一线城市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结婚年龄就越晚,外面的风言风语也不容易影响到她们。

    至于为什么呼吁恐婚或主动选择单身的女性越来越多,原因不外乎两点。

    一是男权思想下,“大龄剩女”被污名化,女性被当成商品一样物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平等对待。

    知乎上关于“大龄剩女”的偏见和歧视一翻一大把,鼓吹男人不管几岁都只想找20岁出头的小姑娘,对30岁+的单身女性不是原罪论,就是否定其价值。

    这就很搞笑了,这难道不是某些男性的自卑心理作祟吗?他们表面上拒绝优秀高知女性,本质不过是害怕失去掌控感,自以为小姑娘听话好征服罢了。

    所以,姑娘们注意了。对于这类在舆论上打压女性,营造一种“剩女”没人要就得打折出售的假象,从而提高他们在婚恋市场上筹码的男性——

    千万别上他们的当,现在的女人可没那么好骗了。

    此外,被广为热议的“中国男孩”也很能说明问题。(优质的中国男孩还是很多的,并不想被这群人代表)

    婚内出轨、家暴、丧偶式育儿......实力劝退女人们,“不婚不育保平安”。原本以为结婚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最后却反而大大降低幸福感。

    当然,太太并非想挑起男女对立,也不是提倡不婚,而是希望男性给与女性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婚内懂得分担家务,共同担起育儿的责任。

    何况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居世界第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巨大。结婚生子后重回职场,多是一朝回到解放前,男性若能给予理解和支持,家庭和睦不说,谁还会害怕结婚呢?

    而目前选择主动单身的女性,很多是平衡现实利弊的结果,正如加里·贝克尔在《家庭论》中所说:

    一个理性经济人结婚的目的,在于想从婚姻中得到最大化的收益,如果婚姻收益超过了单身收益,那么人们就会选择结婚,否则就宁愿单身。

    另一方面,晚婚并非坏事,说明大家的心智足够成熟,具备处理婚姻关系的能力,自然也不会轻易离婚。

    她们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追求让自己真正开心的生活方式,有勇气辨别谁才是合适人选,并与之携手抵御世间凶险创造美好人生。

    而不是在抢椅子游戏中,为了占座而占座,为了结婚而盲目结婚。

    《伦敦生活》截图

    值得一提的是,纪录片中的HauMei在后续中也终于“上岸”。她在法国留学期间,与一名德国人相知相恋,两人结婚后在异国创业,不失为较好的结局。

    当然,不是每个女人都有HauMei的勇气和魄力。

    但不管是结婚还是不结婚,我们都有权利自由选择想要的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部高分纪录片,揭露了中国女孩的“剩女羞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mmk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