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做好这七点,金三银四也找不到好工作!

不做好这七点,金三银四也找不到好工作!

作者: 本周休息 | 来源:发表于2021-03-17 12:25 被阅读0次

求职现状

2020年的疫情影响,让2021年想换工作的人变得更加艰难。

有时候不是年轻冲动、一时脑袋发热辞职,而是家庭经济压力、公司发展走下坡路等外部原因,使得自己不得不重新再找一份工作。

我最近有一个观察,发现身边的朋友更换工作时,找下一份工作的时间正在变长,从三四年前的一两周变成1个月,到如今的三四个月甚至大半年。

我以为是我的朋友们变得挑剔起来,于是去网上看了下网友们的个人经验分享。

最近的数据,从2019年开始到现在,辞职的网友们找工作的时间,平均都有2-3个月左右,部分比较极端一些的,会有超过6个月甚至1年的空窗期。

数据比较零散,在各个平台上都有一些圈子、小组或者问答。

但是可以看到的是,找工作时间变得更长这件事情,还是蛮让人焦虑的。

随着我们每一份工作的持续时间正在变得更短,从70后到95后,第一份工作的时间从84个月降到了11个月,95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在职时间是15个月。从平均跳槽间隔的数据分析来看,70后到95后,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线性关系。

图 | boss直聘数据

由此不难推出的一个结论是,对许多人来说,除非是有自己的公司或者家族的公司,找工作这件事正在变成重复性行为。

“找工作”不再是一个备选项,而是一种生存技能。

这就告诉我们,必须化身为“找工作专家”才能够好地度过长达45年的职业生涯时间。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既然找工作是一种生存技能,为什么现在已经是“金三银四”了,许多人依然还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图 | 《小森林·冬春篇》剧照

问题分析

工作机会很多,为什么跌跌撞撞总是遇不到自己满意的呢?

这背后的因素,其实无外乎两大类,第一种是外部因素,第二种是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通常有以下4种:城市、薪水、共事人群和工作环境。

前几天很意外在网上看到一则帖子,是一名毕业没多久的职场新人发的。说是要离开杭州——我是在杭州,所以特地留意了一下。

他是说杭州的收入和房价不成正比,除了几个互联网大头,其他公司实际上与边上的一线大城市上海没法比较,所以停留一段时间后决定去上海奋斗。

我们希望在哪个城市工作,这个城市有哪些地方吸引人,是工作机会、薪资水平还是城市环境、人文氛围?在最初考虑的时候都需要盘点清晰。

通常城市和薪水会绑在一起考虑,不同的城市级别意味着薪酬水平的差异;而在不同的年龄段,更关注薪水还是更关注生活环境,排序肯定是不一样的。

工作环境和共事人群,通常在进入一家公司之后才会去做评估,能够在找工作期间慎重思考自己希望和谁共事的人,其实很少。

但是我们在离职的时候,却发现有很多人是与直属领导、同级的人际关系有关系的。

所以为什么不在找工作的时候就把这些列清楚呢?

内部因素是个人自身的因素,有3种,职业生涯的使命、自我技能掌握和知识兴趣的方向。

这个时代浮躁的地方是在于,“你的梦想是什么”变成了一句调侃,这是病态的。

这种不健康的认知多少会影响到人们对漫长职业生涯的使命探索。

使命的清晰度会极大影响到当下的就业选择,使命不清晰,工作就是零散的、不成方向的。

另外就是对自我技能的掌握情况分析。

太多人说自己处于迷茫状态,不仅是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甚至无法客观去看到自己身上有什么技能,进而也就无法针对性地去匹配能胜任的工作。

与自己匹配度较低的工作通常难以带来幸福感和持久度,尽管可能薪资水平让人满意。

所有这些内外部的因素混淆在一起,会给求职者形成一种模糊不清的感受。

似乎是焦虑,似乎是纠结,又似乎是犹豫,但最终它们都会带来失控感和自信的丧失。

图 | 《小森林·冬春篇》剧照

解决之道

那么有没有好的办法能够帮助自己有效地去寻找合适的、满意的工作呢?

自然是有的。

如果你想成为一位成功的求职者,并且在以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都不想浪费太多时间在求职上,以下的内容我想你应该仔细阅读,如有必要,应该保存下来。

要解决上面七大问题,就要进行完整的自我探索。

虽然需要花点时间,但长远来讲绝对是好处多多。

探索自我,把对自己的了解记录下来,一方面可以基于此去展开工作搜索,另一方面在拿到工作机会后,可以依据这些条件去评估是否要接受这个工作机会。

在此之前首先得要认清并接受一个现实:

找工作的难度可能在增加,如果你无法在一周、一个月内找到满意的工作,那可能并不是你的问题,坚定地去寻找、总结、复盘,总会找到的。

完整的自我探索,应当包含有以下七大点:

第一点:最喜欢和什么人一起工作。

写下你想要在未来一起工作的人,或者是服务对象。

去看到你头脑里的美好画面,和哪些人在一起,使你能量满满、斗志高扬、效率提升。

你希望为哪些客户服务,他们的年龄、他们遇到的问题、他们在哪个城市等。

比如说,温和、慷慨、有趣、能量高、聪明的人。

这个维度里,你可能会想知道自己是什么类型的人,和什么类型的人在一起是你比较舒服的。

如果你想知道,可以去做MBTI测试,或者霍兰德人格测评,大概知道人群是怎么样被归类的,或许对你认识自己、辨别自己想要的会有帮助。

第二点:最想要在什么环境里工作。

工作环境会影响效率。

你喜欢的工作环境,可能会让你效率倍增,也可能让你精神萎靡。

比如说,有些人就喜欢在市中心高高的写字楼,从巨大的落地窗看出去,视野宽阔,能够打开自己的思路。

那么你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呢?或许是安静的乡镇?

第三点:你的可迁移技能是什么。

可迁移技能的意思是,这个技能在不同企业、不同的职位上都能够派上用场,是雇主们希望员工掌握的技能。

要找到可迁移技能,也需要花费一点功夫。

你必须得整理出来你认为你做的最成功的事情——无论大小,然后把它们写下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描述的技能可能会比较多一点,虽然名词也有——比如钢琴。但是钢琴、编程,这种本身就限定在某一领域中,我们要找工作的话,最开始需要更大范围地了解自己的技能,所以,最开始,不要设限制。

你可能会有诸如统筹、分析、搜索、谈判、交际等能力,不要把这些能力和别人去比较,只要在你身上是闪光点,就是OK的。

如果你不是特别清楚,也可以做一下盖洛普优势识别,这是个蛮好用的工具。

想想哪些工作可能会用到你拥有的可迁移技能,如果不太清楚,去搜索一下,去找你朋友列表里优秀的职场人士聊一聊,获取更多信息,帮助自己扩大选择面。

第四点:你的目标、使命和人生意图是什么。

不仅可以描述你自己的,也可以描述希望在一家拥有什么样使命的公司里工作。

坦白说,如果你能够找到你的人生使命,未来退休之前的职业生涯都不用犯愁,它们可以指引你直到老去。

使命是我们日常谈论的最少的一个词,但这个事情很严肃也很有价值。

一个人的人生是否丰盛、是否足够精彩,取决于是否有对使命的全情投入。

尝试着写一下,比如:我活着的目的是希望人类对于艺术的理解更上一个层次。我希望因为我的存在,我的家庭过的幸福、圆满。

不要去否定自己的使命,不要觉得自己的使命是不是不够宏伟。在这个层面上,没有好坏,没有对错,只有你想不想要。

图 | 生涯使命

第五点:你拥有哪些知识。

你喜欢的知识或者你感兴趣的领域,一般情况下是名词。面向过去,已经熟悉的是什么;面向未来,你喜欢学习什么。

诸如汽车、烹饪、音乐、组织管理等。

如果你感兴趣的领域恰好是你知识面欠缺的领域,那你就要考虑,如何利用现有的知识去逐渐接近你想去的领域,肯定会有一种岗位是身在这个领域、但是需要你已经掌握的知识。

你怎么能够发现自己对什么领域感兴趣呢?这个需要对你过往的经历做一些总结。

写下曾经让你产生过兴趣、冲动的东西,看一下现阶段你是否仍然想要去了解他们。

记住,不要放过任何曾经让你产生过一丝冲动的时刻。

第六点:你期望的薪水和责任范围。

你需要知道你期望的薪水在什么区间范围内,然后在理想的职业中,你希望做什么级别职位的工作。不同的级别意味着不同的责任,也意味着不同的薪水范围。

我们工作的幸福感依赖于薪水报酬,但也和其他因素相关联。

总体上而言,金钱的价值是起到“工具价值”的作用,金钱可以兑换到其他大多数你想要的东西:买喜欢的衣服、买辆车、买个房子、出去旅游。

无论如何,在职场里面,你能拿到多少薪水,都取决于你能给企业带来多少价值。

所以在提出你的薪水期望时,别急着看身边人拿了多少,先评估下自己,能够创造出多少企业希望拿到的成果。

第七点:你喜欢在哪个地理位置。

在温暖还是寒冷的地方,在大城市还是小乡镇,在山区还是海边。

如果放在现在,你想去三四线城市,还是去北上广深,还是成都、杭州等新一线城市。

每个你想去的城市是因为什么想去。如果有好几个想去的,最想去的是哪里,第二想去的是哪里,列出来。

我之前碰到过应届生就打算在杭州养老的,觉得杭州风景宜人、适合居住,所以一心一意努力工作早点赚钱买房,把爸妈接过来一起居住。

所以对有些人来说,生活方式是在第一位的,决定了定居的城市继而才会去考虑如何在这个城市里实现其他的目标。

那么城市对你而言又排在什么样的位置呢?

好好考虑一下。

以上这七点可以画成一个花瓣,指引自己去寻找合适的工作。

图 | 花瓣图优秀案例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会发现大多数人都走在错误的职业道路上。

每个年龄层的人,有很大一部分都把工作仅仅当成“工作”,而不是贯穿自己一生的职业生涯。

往往会把精力放在当前一两年,或者三五年是否能够升职,是否能够加薪。

短视会造成机会的丧失,也会造成迷茫。很多人在毕业后工作5-10年,就发现无路可去了,为什么?

就是因为在这最初几年的职业生涯里,没有很好地去梳理自己究竟在追求什么,会觉得我经历够了,什么都提不起兴致。

所以这个方法,不仅适用于求职者,也同样适用于在职者。

并不是所有的生涯发展都需要依靠跳槽去实现,试试看梳理完之后重新审视一下现在的工作,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参考资料:

《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理查德·尼尔森·鲍里斯。

《远见:如何规划职业生涯三大阶段》,布赖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做好这七点,金三银四也找不到好工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mns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