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馀的这种想法成就了史上排名前五的经典战例——背水一战。
我们应该听说过这个故事,是讲韩信背水列阵,汉军退无可退的事。
在危机之中,韩信大吼一声:“退无可退!还退什么!还不奋勇上前?”然后被逼到绝境的汉军就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把赵国军队消灭了。
这个故事流传范围之广,误导人数之多,几乎很难再有一场战争能与其相提并论。
这场战争的流传版本,或者说最终浓缩成的“背水一战”这个成语,成为“幸存者的大坑”。
最可怕的一点在于,“背水一战”这个故事并没有还原历史的原状,实在太过于主观。
它误导了很多人。
它让人简单地认为,人在绝境下会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实际上,在绝境下,人被吓跑的可能性会更大。
韩信背水列阵,确实将自己逼入了绝境,但他之所以胜利,绝非仅仅因为他逼出了汉军的战斗力,而是另有原因。
“背水一战”从此成为千百年来的一个谣言,将无数的幻想者带进了沟里。每当面对万分危急时刻时,人们总会想到背水一战这个成语,跟他拼了!甚至在一片好局之时,还要生生地给自己加难度,非要毁掉自己的后路,逼自己一把。
往往最终痛失好局,被人连锅端。
几百年后的马谡就是这么把诸葛亮的战略部署搅乱的。
战后,几位之前心中一直不安的将领询问韩信:“我军大胜,大将军神机妙算,但有一点我们不明白,兵法上说:‘安营布阵,右边背后靠山,前面左边临水。’这次背水列阵是什么战术?”
韩信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战术,只是大家之前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说: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
“这次我所率的军队,并非由我一手训练、调教出来的,指挥这样的军队最容易军心不稳,有点不好的苗头人就全都跑了。这次前方赵军阵势大,如果不把将士置之死地,他们早就被吓跑了,又怎么会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呢?”
这番话讲出来,诸将就一个态度:服。
听到这里,我们是不是觉得少了点什么?在这场战斗中,决定胜负的真的是“背水列阵”这一个环节吗?
我们来回顾一下这场战斗的过程。
之前我们分析,最重要的第一步是韩信前期用间谍,摸清了赵军的底,然后大军才敢开进井陉道。
如果陈馀用了李左车的计策,韩信必然不敢进入井陉道,两军也将进入长期对峙中。如此,赵国不会速败,韩信也不会速胜,北方将陷入僵局。
陈馀打算面对面地打败张耳也没问题,主场作战,人数又占优势,根本不怕对打。所以,面对这种情况,韩信开始调动。
他先是派了两千骑兵,并让全军早早休息,来配合埋伏,这是第二个关键点。
如果他大白天派出了这两千人,势必会被赵军发现。如果大军不早早休息,稳住赵军的哨探,也容易被时刻关注汉军动向的赵军发现,更谈不上后来的打埋伏战了。
第三个关键点,是先派出了一万汉军布置背水阵。
这样有两个作用。
第一是骄陈馀的兵。
第二是给后来出去参战的主力退回来时设一道缓冲。
全军要是突然看见大河没有路了,后面又是大军压境,着急忙慌地只能往河里跳了。
刘邦在彭城可谓人人印象深刻。
人在绝境下,爆发能量的必要条件是:你要让他有时间思考自己的处境!
人在慌慌张张的情况下,第一选择永远是逃跑!
人在慌慌张张的情况下,永远是失败率和死亡率最高的!
只有看清了前面没路了,后面还有人追,意识到回过头拼命可能会活下来,才会激发出战斗力!
只有这时候才会意识到,爱拼才会赢!
第四个关键点,是自己殿后,让大军全部渡过了冶河。
如果他先出来,赵军肯定不等大军全部渡河就派人抓他了,那么后面的所有办法他都用不到。
第五个关键点,是自己前去做诱饵。
如果派少量兵力前去试探,第一,引不出赵国的大军主力;第二,溃逃得太快容易被人看出马脚;第三,逃得慢了,就让人全歼了。
非得是韩信亲自诱敌,才会引出大量想抓他的赵军。
非得是主力部队且战且退,才能让赵军看不出破绽。
非得是韩信的军旗、帅鼓丢了一地,才能引出贪功的营盘中的赵军守将。
第六个关键点,是汉军主力退下来后,背水阵成建制的一万汉军开始截住赵军。
这是第三个关键点的延伸,也正因此,才让韩信有机会大吼那一嗓子。
第七个关键点,是让整场战役发生大逆转的关键。
两千精骑突袭了赵营,断了赵军的归路,摧毁了赵军的军心。
赵军军心大乱,最终才导致其溃不成军的,不然以韩信兵力上的绝对劣势,还是打不过这十几万赵军的。
只有他自己慌了、散了、拢不住了,你才好开展大追杀。
这个时刻对于赵军就好像前面有条河一样,心一慌,成千上万的人就开始往里跳了。
这七个关键点是整个“背水一战”韩信之所以获胜的全部原因。可以说,少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韩信都赢不了!
这也是为什么古往今来只有韩信一个人可以“背水”大胜。
因为他在背水列阵之外,还布置了其他的胜手,并且环环相扣。
在这环环相扣之下,“背水列阵”才显得有意义!
换句话说,“背水列阵”最大的目的是作为诱饵,是为了让赵军觉得汉军可以被全部歼灭,是为了将所有赵军引出来而做的设计,是为了给主力重整旗鼓争取的时间,是为那两千骑兵能够拿下空寨做的垫场,并非是传了上千年的:“退无可退!何不拼命一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