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徐克的《梁祝》,觉得很好。
我经常看一类电影,它会让我觉得疼,毫无疑问它们揭开幻想的糖衣、露出疮烂的现实这一指向性,引发的效果是触目惊心的,深受震撼的冲击,在当时我总会觉得:它都让我这样了,那想必是好作品吧。
但同时我又会怀疑,因为其实它会让我觉得受伤。
受伤也没那么可怕,成年以后我就明白,伤害就是情感的一种经历,不必去妖魔化它,就好比儿时我不害怕黑暗和鬼魂,长大以后我也不值得去害怕欺骗和背叛乃至栽赃、陷害等等造成的伤害。所以这一类电影我经常会去看,有点磨砺心智的意思。
但是看了徐克的《梁祝》,我会觉得:美好啊,那是美好啊。我看完没有许多想法,只觉得被涤荡了心灵,返璞归真。我为它笑为它泪,皆因情之所至,动情,是一件那么浪漫、高级、妙不可言、最让人体会生而为人的美好的事情。
以前看很多爱情片,要么就是两个人互相从对方身上寻找慰藉,那种吸引,即使发生在青春期,也免不了传递出一种腐烂的气息,两个残缺不全的生命,从对方身上寻求人生意义的完整,离了对方就要活不下去,这让我觉得病态。要么就是两个人在一起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譬如说一起经历了什么天灾人祸,或是一方对另一方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痛,由此建立了深厚的爱恋,或者说依恋。
1
《梁祝》首先让我感到满意的是它抛弃了主角光环,祝英台只是贪玩无知的闺阁女儿,梁山伯也不是语惊四座的学霸,所以故事的“真”有了最接地气的表现:爱并非阳春白雪,只要有情人,就懂得爱。
不要主角光环,只是镜头跟踪了人群中的这对男女,将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的一双有情人,互生情愫、同窗作伴、互托终生的过程呈现在我们面前。
2
电影的前半部分,青春的痕迹满满,跳跃轻快是主旋律。决定送英台去书院深造,临行祝母卧在榻上的那一声叹息,在“年少不识愁滋味”的英台心里,起不了丝毫波澜,随后她就奔进书院里,在竹林惊鸿一现,和同学们打了个照面。
初来乍到,英台在文库偶遇山伯,结识了异乡的第一位朋友。他老实巴交,处境可怜,她心肠柔软,乐于助人,一拍即合作成了同窗好友。
而后就是好朋友之间的暖心瞬间。他摇铃,她扮鬼脸;他干活,她搭把手;她犯错,他扛着点;她备考,他陪着练。耳鬓厮磨的日常,感情处成了友情之上,直至英台的女儿身一天天被确认,不懂情的山伯开了窍,不知愁的英台也怀了春。
3
两人各怀心事,竹林中无心聆听老师的琴音,英台犯错举琴受罚,山伯以琴音相伴,被老师批评“只有琴音全无神绪”的他弹出了《梁祝》的曲律,电影由此进入下半程,主旋律也凝重起来,开始运行成人世界的残酷法则。
后面我就不太想写了,很久了,忘记了,以后有机会再续上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