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简书和知乎都是集思主义与百家争鸣和睦相处的好地方!不乏懂得批判性思维的天才辩论家和有独立思想见解的人。
很早就看完电影《驴得水》,到现在那股热乎劲儿也没过。以自己的审美标准与观影历史经验作参考,切实感受到这部由话剧演员“本色”出演的批判讽刺性电影其“业界清流”称号之当之无愧。主人公张一曼,实力全粉无数。
今日闲暇之余翻了翻知乎和简书上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大多都是在夸赞主创们的大胆批判精神和演员们的演技实力。不过我的目光很快就集中在一篇名为<电影《驴得水》,目前知乎一致好评说明了什么?>的文章上,作者观点如下:
“国人的基础阅读量实在是太匮乏了,导致人们的阅读水平低下,理解能力不敏感。在我看来,驴得水只能算一部合格级别的电影。”
咦?Interesting! 新鲜的观点。
继续读下去
“人与1942年的时代背景是有矛盾的,这种潜藏的矛盾和情绪,本来应该是更高明,更深刻,有更多的表现途径,而不是简单狭隘的讲了一个和利益有关的故事。片中的许多矛盾陷入窠臼,根本不需要卖这么大的力气来回应。人物转变之快,使电影彻底变成了一出儿戏。
人类的社交心理活动首先是权衡利弊,然后试探性发起,最后视情况做出回应,因此张一曼对铁匠恶语相向以求达到目的本身是不合理的。恰恰此片为了推动剧情,几乎全程都在刻意加重社交危机。而一个好的故事,二八定律,合理的因素应该控制在80%,才能产生趣味。
这个水平的电影,仅仅是因为低端的讽刺,就被网友赞美歌颂,这种把批评讽刺当作智慧的风气很不好。我不是看不到社会的阴暗面,而是应该以发现美为荣。批评讽刺他人来展现自己的高明,本身就是低劣的手法。。。。。。“
作者在后文又例举了电影的一些失败之处。
应该说,作者的部分观点的确切中了要害。盲目从众,鉴赏能力欠缺一直是中国观影大众的问题所在。如今电影市场如此火爆,各形各色的的影视作品鱼龙混杂,难免使人有些难辨是非,渐渐降低了心目中好作品的水准,觉得一部片子与众不同就算是标新立异。但其实不尽然,作品好坏的关键在于它的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像《功夫瑜伽》那样除了宣扬政治思想几乎只剩下几毛钱特效和各路吸睛小鲜肉带来的视觉冲击,几乎是没有什么鉴赏意义的刷票房商业片。
说回电影《驴得水》,也许从电影专业本身分析也存在很多逻辑不同之处,但至少,它选择以喜剧性的讽刺批判手法来揭示1942年的社会矛盾和一个追求自由灵魂的女性在这个功利时代中悲惨的命运, 这不是纯粹的为了讽刺而制造矛盾,而是将矛盾戏剧化,便于世人理解电影想要表达的内涵。况且这部电影拍摄之前一直是作为话剧上演,稍微夸张一些的表现形式也不比过分苛责。因此在这一点上,我不完全赞同知乎那位作者过于理性的评判标准。
网易云音乐上,《驴得水》主题曲是由主演任素汐唱的民谣《我要你》,旋律优美,音色轻柔绵长,非常有味道。评论区也很精彩:
”在一曼心里,大蒜皮也可以是雪花,你看,这样的女人多好。”
“这电影可以逗笑你,刺痛你,撕碎你,我们都是混蛋,不信?我来睡服你!”
“英雄之所以被称为英雄,可能只是因为第一枪打中了而已。”
“一个开始看来最不要脸的女人最后因为脸面死了,反倒是最要脸的几个爷们儿,最后把脸一撕,拍拍膝盖,又回到自欺欺人的开始。。。”
“我能想到的悲剧就是剪去自由者的长发,剜去不羁者的膝盖,带走痴情者的爱情,泯灭天真者的稚嫩,扭曲逐梦者的理想。”
也许,评价一部电影最怕的就是先入为主,就像讨厌有人剧透一样。放进冰箱的巧克力,再香醇可口,也难免沾染上剩菜剩饭的味道。《驴得水》到底水不水,也许不存在标准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