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回顾了下以前的生活,我发现,虽然这些年来做(折腾)了很多东西,看似没有任何连贯性,但其实都围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成长、探索,再或者说是追随自由的生活。曾经,我以为自由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可是,有一天,看到了康德的一句话,颇有感悟,他说“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说实在的,当时感觉这句话很有道理。只是,后来,我发现,无论是之前的想法,还是康德的思想都过于偏激化了一些,也就是说只概括了一方面的信息。再或者说,这样做是为了突出另一方面的重要性。但是,在我看来,关于自由,应该至少包括这两个方面才对。那就是一方面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另一方面也要做到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可是,我们很容易做前者,那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例如想吃甜点就吃甜点,想睡懒觉就睡懒觉,想看电视就看电视。而对于后者,我们往往却不容易做到,那就是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例如,感觉自己的咽喉咳嗽,不想吸烟了,可还是控制不住自己而吸烟;感觉胃痛,不想喝酒了,可是到了饭点的时候,又不自由自主的拿起了酒杯,给自己倒了二两小酒;明明血压高,想要减肥,不想吃油腻的食物了,可是当看到它的时候,又迫不及待的吃起来。
曾经,我认为种地是不自由的。毕竟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实在不好受。可是,有一天,我发现,不再把种地当做养家糊口的营生,而是当做劳动的乐趣,反而感觉更加自由了。
再比如,对于一些重体力劳动,我是不太感兴趣的。尽管,我十七八岁的时候,也做过一段时间建筑小工。但是,那时候只是为了体验一下成人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并没有把它当做维持生计的工具。可是,有一天,自己家里的院墙快倒了,我又不得不重新把它垒好。
我发现不再把它当做一件毫无乐趣的工作去做,而是当做游戏的心态去做,反而会感觉更加自由了。
通过上面这两件事情,我产生了一个新的体悟。那就是,自由不自由最终看的不是外界的环境,而是内在的心境。当你的心是自由的,做任何事情都是自由的;如果心不自由,即使再自由的事情,也可能不会感到自由。
后来,我就想这件事。为什么同样的事情,换一种心境,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呢?那么,平时我们能不能把一件不喜欢的东西也转化成自己喜欢的东西呢?在这喜欢与不喜欢的背后,又是什么东西在作祟呢?
带着这样的想法探究,我发现,每个人做同样一件事情的驱动力是不一样的。而这个驱动力的不同,就决定了你对当下这件事的态度。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你再不喜欢的东西,如果能够换一个角度去看待,也能找到去做它的动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不愿意做的事情,或者一开始比较感兴趣,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再对他感兴趣。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去实验。
例如,曾经有一位朋友为了参加女儿的婚礼而减肥。因为她的减肥愿望非常强烈,最后就真的减肥成功了。可是,参加完了女儿的婚礼之后,她就像放下了一个包袱一样,又开始暴饮暴食起来。
这就说明她当时减肥的驱动力还不是十足。那么,如果她再想保持减肥的愿望该怎么做呢?很简单,那就是看看还能不能找到另一个更加强劲的驱动力,比如想让自己更加健康一些,再或者说,通过减肥来实现修行的目的。
你会发现,如果她要抱着这样的态度再去减肥的时候,就不会那么轻易失败了。
这好像就是所谓的一念心转吧。
也就是说,尽管外界的那个环境虽然没有变,但是你对待它的想法变了,那么一切也就有了新的变化。
而我们再看看自由其实也是这样的。很多时候,我们认为不自由的事情,往往都是因为我们的思想不够自由。当我们换了一个心境,你会发现它开始变的自由起来。
就像康德一样,每天去同一所学校上课,走同样一条路,甚至在每天同样的时间经过那里,更甚者,一个这么伟大的哲学家竟然一生没有走出过那个城市。这在我们看来是一件多么枯燥的事情啊,可是在他看来就感觉非常自由。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每当这些事情出现的时候,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立即转身去做别的,或者想还有没有更好的事情去做。实际上,我们最应该做的不是立即转身,而是怎样在原地不动,去转化它。如果不是这样,每当遇到不喜欢的事情,我们就转身,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了一个条件反射,那样就会养成一个每遇到困难就逃避的习惯。
那我们是不是就不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当然不是。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偏偏是在这时候去追求呢?而不是其他什么时候呢?假如你真的有想法的话,我想你早就去实施那个计划了,而不是等到生活中遇到困难走不通的时候。
就像有一位朋友说的一样,当你抱着非要辞职才能写作的话,更多时候你不是在追寻梦想,而是在逃避生活。实际上也是这么回事,如果真的喜欢写作,完全可以利用业余的时间去做这件事,等到时机成熟了再去全职做这件事也不迟。更何况,每天的日常生活还能为你的写作提供素材。
所以,说了上面这么一大堆,无非是想说一件事,那就是,当你的心自由了,做任何事情都是自由的。
好了,以上这些是我的碎碎念,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