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利欧的《原则》第一条就是独立思考,并要求你思考三个问题:你想要什么?事实是什么?面对事实,你如何实现自己的愿望?
百度释义,“原则”就是说话、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以我的理解来说,我认为原则是一种衡量的尺度与准绳,是约定俗成的显性或隐性的契约,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待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有不同的行事标准。比如说中国人比较粗略马虎,德国人比较精准,这就是因为各自的行事标准不同。
正因为原则的主观特性,所以才引出了《原则》书中的第一条原则是独立思考的原则。为什么?因为,每个人的原则是不一样的,那么每位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就要用独立思考的观念来思考书中的内容,而不是人云亦云,附会作者的原则,那样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个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世界,各种流派、各种宗教、各种文化、各种观念层出不穷,站在这个宗教的角度来看,其它宗教都是异教,其他教派的人都是异教徒,都是需要拯救的受苦受难的对象,站在其它宗教的角度来看亦是如此。在非洲人看来,对女孩实施割礼是一种神圣的行为,而在其它文化的人看来就是残忍与野蛮的行为,是对人的残暴的摧残。在中国人眼中,子女再大也是父母眼中的孩子,而在欧美人眼中,子女跟父母是一样的,都是人格独立的一个个平等的个体。在伊斯兰教的传统下,女性是不能裸露除眼睛外的其它身体的部位的,一个个美丽的胴体就这样包裹在严实的黑纱下,而在欧美的女性则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身体,哪怕到了我们认为伤风败俗的程度。当然,在当今的中国,女性越来越可以展示自己的身体了,人体艺术不再被视为淫荡、色情而是冠以艺术的名头。在一国之内,各区域的人都有各自的行为准则与标准,同区域的人亦有不同的行事原则,哪怕是同一个家庭的不同成员之间都有不同的行事原则。正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一片树叶一样,世上亦没有人具有完全相同的为人处世的原则。
每个人以他特有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以他特有的经历来解读他所遇到的一切人与事,在他独特的成长环境中,他逐渐形成属于他的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属于他的独特的为人处世原则。
鉴于原则的主观性,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进行独立的思考,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对面对的事实,在人生目标与面对的事实之间如何达成进行深刻的思考。每个人遇到的人与事,环境都不一样,很多时候没有可比性,很难全盘照搬他人的经验,只能在借鉴前人或他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的思考,才能找出合适的解决策略。
从人的身体构造来讲,独立思考并不是一个简单容易的任务,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大脑中有两套系统,即系统1和系统2。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 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2则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 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人的天性是能不用脑尽量不用脑,为什么?因为用脑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研究发现,人的大脑质量占人体总质量的比例仅为2%,但耗氧量达全身耗氧量的25%,血流量占心脏输出血量的15%,一天内流经大脑的血液为2000升。
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来讲,我们是崇拜权威的,我们不喜欢独立思考,几千年来,四书五经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至高无上的权威,读书人能做的就是背诵、遵照执行,我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部是建立在四书五经的规则之下的,四书五经就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至圣先师是我们顶礼膜拜的至高无上的神,读书人的至高无上的神。只有符合正统的观念才是王道,其它都是异端邪说。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下,是无法培育中国人的独立思考能力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都有从众心理,心理学名著《乌合之众》就详细阐述了人的群体行为与从众心理,作者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从人的社会属性来讲,人只有在与其他人的链接过程中,才完成了人的社会化过程,人是无法脱离人类社会群体而独立存在的,正是在人与人之间的链接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传播,形成了紧密的联系,无法将个人真正的独立出来。
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因素限制人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但是,独立思考的奖赏是非常丰厚的,这个世界对于独立思考者来说是非常慷慨大方的。所有成功者,无论是商界、艺术界、学术界,还是其他领域,所有的成功者都是独立思考者,没有哪个成功者是盲从的人、随波逐流的人。用巴菲特的话来说就是“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用芒格的话来说就是“总是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进行独立思考?如何成为一名独立思考者?
敢于挑战权威,人类社会的重大突破无不是建立在对权威的挑战下实现的,宇宙的奥秘,历经了上帝创世说(或神创论)、地心说、日心说、奇点大爆炸宇宙说等各种观念,物理学领域经历了伽利略、牛顿经典力学阶段,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阶段,以及爱因斯坦与玻尔为代表的量子物理学阶段。越是对底层思维逻辑的颠覆,越能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就越来促进社会的极大发展。社会正是在这种大破大立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敢于质疑所谓的“常识”,经常在朋友圈看到各种无数人转发的文章,“千万不要做XXX”、“赶快扔掉XXX”......各种传言成了“常识”,以讹传讹的结果就是混淆视听,迷惑心智,使人人都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变成了人云亦云的复读机、变成了信息的搬运工。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杨,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生物体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我国网民很不理解,这有什么啊,我们祖先早就说了要早睡早起,不要熬夜。这种知识对我们中国人来讲就是常识了,有什么值得研究的?更有网友调侃说“三个科学家熬夜证明熬夜对身体是有害的”。这个研究有价值吗?肯定有价值,因为他们找到了所谓常识说法的科学依据。质疑常识既可以证明,也可以证伪。
养成批判思维。万维钢在《万万没想到》里面就例举了一众事实,说明国人批判思维的缺乏。芒格说过“我觉得我没资格拥有一种观点,除非我能比我的对手更好地反驳我的立场”。批判思维不是说质疑一切,不是像宋代大儒朱熹所说的格物一样,通过格物而致知,一样一样事物地去格,王阳明在实践朱熹式格物法时差点吐血而亡,后来王阳明认识到,圣人之道不在外物,而是人人内在就具有的,没有必要到外在的环境里去逐一格物而致知,只需要通过内心的修炼,就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在对待一些无关紧要的事项,可以存疑地暂时相信,而将精力放在那些关键事项上面去探求,去格物。
在达利欧的《原则》里面提到了几点:
以可信度加权的方式做决定;
改变看问题的角度,从“我知道我是对的”变成了“我怎么知道我是对的”。
遵照原则做事……这些原则是以非常清晰的方式列明的,人们可以轻松地评估其中的逻辑,所以你和其他人可以判断你是否知行合一。
以系统化的方式来决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