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哈姆雷特》读后感

《哈姆雷特》读后感

作者: 少了一个a的懒惰 | 来源:发表于2019-11-08 19:30 被阅读0次

            莎士比亚的文字是珍珠磨成的针,辞藻华丽又刻薄的很,还偷着一股难以接近的高冷。有幸拜读这本书,写几句不足道的小想法,望莎翁在天之灵对我少点讽刺。

    1、  书中的一段话是这么说的:

    “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凡事须三思而后行。对人要和气,但是不要过分狎昵。相知有素的朋友,应该用钢圈箍在你的灵魂上,但不要对每一个泛泛的新交滥施你的交情。留心避免和人家争吵,但是万一争端已起,就应该让对方知道你不是可以轻辱的。倾听每一个人的意见,但只对极少数人发表你的意见,接受每一个人的批评,但是保留你自己的判断。尽你的财力购置贵重的衣服,但是不要炫新立异,必须富贵而不福艳因为服装往往可以表现人格。不要向人告贷,也不要借钱给人,因为债和款放出去,往往不但丢了本钱,而且还失去了朋友。尤其要紧的,你必须对自己忠实,正像有了白昼才有黑夜一样,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波乐纽斯刚出场没多久的时候教诲自己将要出行的儿子这样说道,若是初听这句话,觉得甚是有理!着实智慧!老波确实是个有主见有担当的智慧中年老父亲!这句话也被许多人奉为处事方式的一部分。但是结合他的人设来看,就有点变了味道。波乐纽斯其实是一个对新王篡位和与兄嫂结婚出过功劳,并且对新王瞻前马后,不顾女儿痛苦地试探陷害哈姆雷特的庸俗之人。好像收藏了许多格言专用来教训儿女,自己的行为却虚伪的想一只一戳就破的纸灯笼,或许只是莎翁为了讽刺才这样设置的也不好说。现只当引用这句话是出自莎士比亚而非是波乐纽斯,这么一来值得回到句子本身,我竟然嗅到了一点中庸之道的味道。中庸即“度”的把握,也包含了“慎独自修”,当今许多年轻人会觉得中庸是“墙头草哲学”,太过于庸俗。正如波乐纽斯说过的另一句话:我们上了一点年纪的总是想的太远了,反而糊涂;正如年轻人往往是太无顾虑,成了胡闹。人老了有了两重的思考,才能体会出中庸的道理来,年轻人正是意气风发,所以才需要被提醒。

    2、哈姆雷特在杀死了新王复仇成功之后,劝说整件事件的见证人霍拉旭活下来,只为“把我的品行和道义,好好对不明真相的讲讲吧”。都已经在死的边缘了,还能看重什么呢?想来想去大概还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比较能解释:卖火柴的小女孩因为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死,死前划亮了火柴中看见的幻象是火炉、烤鹅、圣诞树;哈姆雷特作为一个王子或许已经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只害怕自己会因为不明真相的后人议论而名誉受损,卡在“被尊重”一步近似哀求地劝霍拉旭活下来,只是为了让这个马上和自己无关的世界保留一点关于自己的美好印象而已?我看到这里突然就觉得:人类啊真是有够无聊的!不过我想到了之前看过的电影《寻梦环游记》,被记住的人在另一个世界里也备受尊敬,被遗忘的人若死后不被人记住,则会永远消失。或许生在真实世界的人们还不习惯死后的空虚吧。仔细一想,哈姆雷特的父亲以冤屈鬼魂的形象出现也正体现了这一点。

    3、有意思的是,处在深思熟虑状态下的哈姆莱特始终无法实施他的复仇,而最终的复仇,是在当他发觉自己身中克劳狄斯的毒计,仅仅依仗血气之勇作最后一击的情况下完成的。 这样一看,哈姆雷特之前的“深思熟虑”带了点王子的呆气,如此“深思熟虑”的可爱的王子,最后竟然会以“随他去吧”的心态替杀父仇人叔父去比剑,而且最后的成功也是用自己和母亲的死换来的,并没有什么大意义,结合之前的装疯、试探,哈姆雷特的伤感文艺稚嫩王子形象立的不能再立了,这也许就是我眼中的哈姆雷特了。

    4、《哈姆雷特》据说刚开始被翻译成《王子复仇记》,觉得哈姆雷特算是一个非常单纯的复仇故事了,大概是太过于经典,《哈姆雷特》的改编电影从迪士尼的《狮子王》,到黑泽明导演的《乱》,再到中国的《夜宴》(这部非常值得一看),当然结局有喜有悲,也提供了导演眼里的哈姆雷特的样子并且找到了一众共鸣者,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经典。不过私心来论,还是希望我们的小王子可以通过权谋城府和邪恶叔父斗智斗勇最后全身而退,我就是如此庸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哈姆雷特》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mvw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