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在大学时读到这句话心里一颤,说的不就是我么。从中学开始笔记本上断断续续摘抄了不少精致话语,很大部分是鸡汤道理。当时认认真真写下来,似乎觉得自己又多了一个在将来安身立命的锦囊妙计。
可是日子过得却并不如意,优秀的学生没有鸡汤道理依旧优秀,而浸淫其中的我也并没有黑马杀出。
为什么?
两个解释:
一方面是对道理本身的理解偏差。道理可能本身并没有错,但忽视背景、断章取义地去理解呢,毕竟真理在不同情境下尚且会成为谬误。
另一方面没有践行道理、没能在实践中打磨、修补、完善它,也是没有进步的症结所在。
怎么破?
在实践中修正!
大学毕业季,相信不少学生对未来职业方向的选择,可能依然懵懂迷茫。不过在"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的盲目预期下,兴冲冲地奔向社会。一厢情愿地准备在工作中边做边成长,反正到哪都能发光,随便找个貌似喜欢的公司呗。
但是,不同的公司意味着不同的平台。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在职场早期,个人价值的高低很大程度由所在平台决定的。同样做销售,你做快消品,他做奢侈品。公司产品定位不同,面向的客户群体不同,直接影响到了你的薪资待遇和晋升。
快消品的业务是有上限的,请试想你一天最多能卖多少,单件商品你能赚多少,薪资的天花顶可以触摸的到。如果卖快消品的开始卖奢侈品呢?
无差别的脑力劳动换个平台可能是不同数量级的个人价值产出。
"是金子总会发光",但把金子埋地下,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发光机会。
忽略了道理成立的背景,听的道理再多,也都只是走了弯路,甚至走了回头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