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刚刚兴起的时候,朋友圈成为取代微博、QQ,记录生活点滴最便捷的应用,不用押韵的辞藻精心勾勒,它可以不精致,也可以不入流,一句话配上一张图,点击一下马上发送。
但现在流行起了一种“朋友圈心理”:可见的朋友圈一定要有高级感。
“旅行精不精彩、食物好不好吃,就看朋友圈的照片拍的好不好”,朋友圈突然成为我们的一张社交名片,让这个“随手写”摇身一变成为了“用心写”。
营造高级感的最新潮流是:设置“仅三天可见”,奉行Less is more的极简宣言。
就像一位旧友前来拜访,还没走到门槛就看到主人雇佣的门卫大哥,客气地将你拦在门外。
“最近三天可见”、“最近一个月可见”、“最近半年可见”,光是“可见”二字,就牢牢限定了你能了解到的范围,一种冷冰冰的距离感油然而生。
开启这种设置的理由大概有以下三种
不想活得太透明,也不想把自己彻头彻尾地交代出去
@孙涛 不断有形形色色的人加入,基于利益而非朋友关系,各种错综复杂,懒得设置朋友圈权限,不如全都不见。
@hoo 我的社会资源比较复杂,不想让认识的人那么快视奸到我的全部生活、人脉网。
@向东 并不想让新朋友这么快了解我的全部。
昨天发的朋友圈已经配不上今天牛逼的我
@丸子 以前可以装逼的照片现在觉得傻逼了,不想一个个删,这个功能完美get到我们的痛点。
@吴二月半 从今天起,我所有的生活都与你共享,只要你愿意,就能看到我行过的路,看过的云,喝过的酒。可是一旦时候过了,就不要再提了。
@小闷闷 某一瞬间的我是情绪化的,迫切的想要向所有人大声呼喊我的情感,分享旅途中的美景,想和别人说在地铁里看到了一个阳光男孩,想和别人一起吐槽刚才遇到的奇葩,想诉苦一天里受到的委屈。
但过了那天,那种强烈的分享欲望就消失了一半,好像表达自己的理由被弱化了一半,选择展示三天,是因为那个moment我最想说的话,是有有效期的。
不想让别人通过朋友圈了解自己,你了解的不过是片面的我
@大果:因为我们越来越成年人了。
@王俊俊:你看,人都有很多个面,但是大多数人,看见一个面,就会给出判断。
判断你是不是幽默,判断你是不是好接触。
判断你是不是俗,是不是高雅。
判断你面对事情是不是不温不火,是不是不急不躁。
我不想因为朋友圈而接受一个关系不好不差的人的评判,好像一个人,是静止的,单面的一样。
无论是否开启这个功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这对微信重要吗?不重要,重要的是微信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选择;对每一个当事人重要吗?重要,因为对其而言的各种私密而独特的原因我们没办法穷尽;对“拜访”他的朋友圈的我们而言重要吗?不重要,这不过是他的选择,在不打扰到我们的前提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尊重他的选择?
其次,朋友圈本身就是一个可编辑的印象管理工具,是一个可多次删减、优化的弹性地带,它呈现着我们想呈现的真实与虚假。
当我们阅读别人的朋友圈的时候,我们以为我们窥视了他的生活,甚至是性格。其实我们只是看见了一个不明所以的状态。也许人家只是在这个另有所图的世界翩翩起而已。
所以朋友们,多大点事儿?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