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去年的这个时候决定去成为产品经理。于是开始了一段时间的自学,读所谓的必读书目、在网上翻阅相关资料。接触到的书籍或者文章,几乎摆在最前面的都是对产品经理定位和工作范畴的介绍,而且往往大而全。现在翻出当时的学习笔记都能被这些大大小小的工作要点吓到:战略性工作、阶段性工作、日常性工作,细分下来又有战略布局、年度商业计划、营销活动、协调资源等等等等。我相信我当时一定是怀着对职业生涯无比的期待,极其认真的把它们一条一条记下来的。但是我也敢打赌即使看完这些,我脑子里八成仍然充满困惑,记住的可能只是:产品经理要干的活儿真的特别多。所以作为一名新入行的产品经理,我对自身的定位其实是很不清晰的。尤其是学生时代习惯了自己设计、自己敲代码,直接性的去创造点什么出来。毕业后行动模式突然改变了,我要做的变成发现问题、写篇MRD、和技术沟通、验收效果诸如此类。突然间不再需要自己动手去做,而是在执行环节成为设计师、工程师背后的推力。所以除了偶尔吐槽“求人办事”的不爽,在产品诞生的每一个环节我几乎都在担心:我是不是做得不够。尤其是我做的是偏策略型的产品,而且还是底端数据层的策略,比抽象更多了一层抽象。所以有时候更加不知道劲要往哪使,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在哪里。久而久之自我定位就由产品“经理”变成产品保姆或技术的小助理,甚至导致对职业的倦怠、对自我能力的怀疑。过去的这一年,我忙于眼前的工作,却很缺乏更深入的思考,所以根本没花时间直面自己的这些困惑和苦闷。最近部门内组织了一场座谈会,让大家聊聊推进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在回答我的提问时老大又把我带回到起点处的产品经理定位问题。结合我们部门的产品特性,他的总结非常简明:产品诞生的过程包含问题、需求、解决方案、评估四个方面,产品经理做好一二四即可。如果你找对了需求,那么即使解决方案只做到了60分,也是有收益的,可是如果需求做错了,解决方案做到100分也是产品经理的失职。所以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不需要花费太大的精力在解决方案环节。甚至可以完全不了解解决方案,设定效果验收的目标(最好是可控、可量化的),放手让技术去找寻最好的解决方案。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入了门的产品经理,你要做的真的没有那么多。第一件事是确保自己能说清问题是什么。再高一层要求就是说清:要做什么(需求)?为什么要做(问题)?要做到什么效果(评估)。
所以梳理清楚了定位问题之后,我把复杂的工作范畴浓缩到了自己现阶段一个发力点上:找准问题并表达清楚。这又需要进一步理清楚两个问题。
1、如何发现问题,借鉴业内前辈们的经验分享大概这几种途径:(1)数据分析(2)竞品分析(3)用户调研(4)主观判断(来自经验或体验)。以上(1)-(3)后续再展开讨论。
2、如何表达清楚。
仅仅发现了问题是不够的,作为产品经理,你还需要定义你的问题,用更清晰的语言传达给你的团队。多写、多说。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梳理自己的思想,构建起更健全的知识和思维体系。也要利用好大大小小的说的练习机会,小到午餐时和同事的交流、产品周会上的发言,大到项目会上的宣讲、项目成果的汇报,都尽力让自己说清楚,不断反思自己表达时的欠缺和进步。写和说是相辅相成的,可以从你更擅长的起步,多一点思考并把它表达出来,慢慢的你会对自己的表达能力更有信心。
不光是工作中,而是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有意识的去训练自己把内心的想法更有条理的表达出来。拿我自己来说,平时和朋友交流的时候我的思维通常是跳跃的,本来正说着一件事,突然就联想到另一件趣事,于是把说到一半的故事撂下,迫不及待的分享另一个段子。即使在最日常的对话里,也要致力于表达能力的提升。比如我现在就禁止自己意识流,必须说完一件再下一件,即使思维找到特别棒的跳跃点,也要求自己必须走完当前的路径。
关于表达的技巧完全不局限于互联网行业了,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技能。比如前段时间读了朋友送我的畅销书金字塔原理,也是在探讨如何表达的更清楚。我从中也学到一些技巧,比如结论先行、合理的选择归纳法和演绎法、只说三个要点。
找到自身的定位对我来说是极为有益的事情,因为只有找对了努力的方向,才能确保自己在正确的轨道上不断接近想要去到的地方。
那么,就从“说清楚问题是什么”开始努力吧。
网友评论